摘要:文章通過探討網絡“梗”的傳播機制與青年文化認同的內在聯系,揭示其在青年群體中流行的原因及對青年文化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影響,以為理解當代青年文化提供新的視角與理論支撐。文章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結合網絡“梗”的具體案例,從虛擬同框、界限構筑、焦點凝聚、情感共鳴四個方面分析網絡“梗”的互動儀式要素。通過文獻綜述、實證觀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剖析網絡“梗”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機制和文化認同構建過程。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梗”以虛擬同框的形式突破了時空限制,使青年群體能夠在網絡空間中圍繞共同的話題展開互動。網絡“梗”通過設置參與界限,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文化圈層,增強了群體內部的歸屬感。網絡“梗”作為共同關注的焦點,激發了青年群體的互動熱情,推動了“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情感共鳴方面,網絡“梗”具有特定的情感內涵,能夠觸動青年的情感神經,實現情感的共享與傳遞,從而構建起青年的文化認同。網絡“梗”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和思維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現象,通過獨特的互動儀式要素在青年群體中形成了強烈的文化認同和群體歸屬感。這種認同不僅體現在對“梗”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上,還體現在對群體價值觀的堅守與踐行上。
關鍵詞:網絡“梗”;互動儀式鏈理論;青年群體;情感共鳴;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4-0140-05
一、問題緣起
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短視頻應用等網絡傳播渠道的普及,網絡“梗”成為當代青年群體中一種獨特且流行的文化現象。“梗”最初來源于綜藝節目和網絡社區,是指被反復引用、傳播,具有特定含義和固定表述的詞語、句子或橋段。從早期的“藍瘦香菇”到如今的“yyds”,各種網絡“梗”層出不窮,在青年群體中廣泛流傳并迅速擴散。調查結果顯示,95.67%的青年表示有過在網上“玩梗”的經歷,38.16% 的青年表示自己經常在網上“玩梗”[1]。
網絡“梗”是青年一代語言表達與思維方式的呈現與投射,具有“圈地自萌”的行為特征[2]。青年群體憑借其敏銳的文化感知力、豐富的創造力與對新興事物的高度熱情,深度參與網絡“梗”的創作、傳播與演變,構建起屬于他們的文化空間,從而實現情感共鳴,獲得歸屬感。網絡“梗”反映了當前青年的關注熱點,也反映了青年的社會境遇、文化心態和身份認同,具有共時性研究和歷時性研究的價值[3]。
那么,網絡“梗”的傳播是否引發了青年群體的情感能量聚集與符號資本生成?在網絡“梗”的創作與傳播過程中,青年群體如何通過互動形成文化認同與群體歸屬感?其互動儀式的構成要素在網絡環境下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與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本研究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聚焦網絡“梗”在當代青年中的流行現象,剖析其文化傳播機制與文化認同構建過程,為理解當代青年文化提供新的視角與理論支撐。
二、理論基礎:互動儀式鏈理論概述
互動儀式鏈理論由蘭德爾·柯林斯提出。他認為,情感能聯系社會團結與個人行動,互動儀式鏈是社會結構的基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互動儀式是相互連接的,這些儀式就像鏈條上的一個個環節,彼此關聯且相互影響[4]。互動儀式由四個要素組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對局外人設定界限,將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
目前來看,基于互動儀式鏈開展的新媒體研究多集中于對網絡社群互動模式的討論。有研究針對新媒體內容的傳播,分析了綜藝節目、紀錄片、影視劇中的互動儀式,解讀了觀眾與節目、觀眾之間的互動如何增強文化認同[5]。還有研究基于該理論分析抖音、B站用戶發布短視頻、彈幕等行為背后的情感驅動機制與社交關系建構[6]。在網絡亞文化群體研究中,互動儀式鏈理論為理解亞文化群體的文化認同與社會互動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持。已有研究針對豆瓣小組、游戲社群等特定領域,闡述了成員間在知識分享與情感交流過程中形成的互動儀式[7]。但在網絡“梗”這一領域,尚未有研究系統分析其在當代青年中的流行機制與文化認同建構路徑。
互動儀式鏈理論與網絡“梗”的傳播高度契合,該理論框架可用于分析網絡“梗”文化的發展及傳播模式。一方面,青年們圍繞網絡“梗”展開的創作、傳播與交流行為,達成了虛擬空間中的共同在場;另一方面,通過對網絡“梗”的共同關注,青年群體在互動過程中實現了情感的匯聚,不了解或不關注該“梗”的人則被自然地排斥在外。此外,多種社交媒體形式營造出沉浸式場景,有效觸發互動儀式,進一步激發了青年們的集體興奮,深化了群體內部的文化認同與社交聯系。
三、網絡“梗”互動儀式鏈分析
(一)虛擬同框:網絡空間下“梗”的聚集新形態
在傳統的互動儀式中,身體共在是指參與者在同一物理空間內的聚集與互動。而在網絡“梗”的互動儀式中,身體共在呈現出一種虛擬的形式。借助互聯網技術與社交媒體平臺,青年群體能突破實體空間的限制,在虛擬網絡空間中圍繞網絡“梗”實現聚集與互動[8]。
各種網絡社交平臺、論壇、群組等成為青年們參與網絡“梗”互動的重要場所。例如,在微博的熱門話題頁面、抖音的話題挑戰區、B 站的彈幕評論區等,青年們通過評論、點贊、轉發等行為,積極參與網絡“梗”的傳播與討論,形成了一種虛擬的聚集效應。在這些虛擬空間中,雖然參與者之間不存在物理意義上的身體接觸,但通過文字、圖片、表情符號、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的交流互動,他們能夠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形成一種類似于傳統身體共在的互動氛圍。這種虛擬的身體共在形式極大地拓展了網絡“梗”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使得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青年群體能夠參與到網絡“梗”的互動儀式中來。
(二)界限構筑:網絡“梗”的參與限制與圈層劃分
互動儀式鏈運作的另一個前提是為局外人設置界限,局外人因明確的界限而無法參與互動。網絡“梗”在當代青年群體中構建起了多層次的參與壁壘,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文化圈層。
首先,不同的網絡平臺有不同的交流氛圍和用戶文化,如小紅書以分享精致生活和美妝時尚為主,B站涉及二次元、游戲、知識科普等多元文化。網絡“梗”在這些平臺的興起與流行往往與平臺文化緊密相連,形成特定的語境。例如,在B站的鬼畜區,“奧利給”等充滿活力和略顯夸張的“梗”頻繁出現;而在豆瓣的文藝小組,則會流行有文藝氣息和隱喻的“梗”。這種界限的存在使得參與“梗”文化傳播的青年群體形成了獨特的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也將不熟悉該“梗”的人排除在外,切斷了他們與該圈層“梗”互動的路徑。其次,參與網絡“梗”互動的青年群體,在交流中會使用特定的表情符號、縮寫、諧音詞等,從而形成獨特的話語體系。例如“yyds”表示對事物的高度贊揚,“awsl”表達激動的心情。這些獨特的話語符號是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的標志,局外人由于不熟悉這套話語體系,在參與互動時會明顯感受到隔閡,從而被排除在互動圈子之外。
(三)焦點凝聚:以“梗”為核心的互動儀式驅動機制
在網絡“梗”互動儀式中,“梗”本身就是青年群體高度關注的焦點。柯林斯強調,群體間高度的相互關注是互動儀式理論的核心機制之一[9]。青年群體在參與網絡互動時,會將注意力聚焦在熱門“梗”上,并通過不斷傳播、演繹,使其成為群體共同關注的對象,進而推動互動儀式持續進行。
一個網絡“梗”的誕生往往伴隨著一個熱門事件或話題。例如,因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張東升帶岳父岳母爬山并將其推下山崖的情節,“一起去爬山嗎”成為熱門“梗”。在社交媒體上,青年用戶圍繞這個“梗”展開各種創作和討論。他們會在相關影視話題下發表帶有該“梗”的評論,如“看到有人約我爬山,我直接‘瑟瑟發抖’”,還會制作包含此“梗”的表情包在聊天時使用。在這個過程中,“一起去爬山嗎”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用戶通過分享對該“梗”的理解、感受,不斷傳遞關注內容,實現了圍繞“梗”的互動,產生了情感能量的交換和互動儀式的延續。
(四)情感共鳴:網絡“梗”的情感傳遞與文化認同構建
高度的情感連帶是互動儀式的重要特征[10]。網絡“梗”往往承載著特定的情感內涵,能夠精準地觸動青年的情感神經。當一個網絡“梗”在網絡空間中傳播時,青年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念對其進行解讀與再創作,他們將自身的情感與態度融入其中,實現情感的共享與傳遞。
“打工人”這一網絡“梗”在各類社交平臺引發了青年們的廣泛討論。青年們紛紛使用“打工人”來稱呼自己,分享自己在職場中的艱辛和對未來的期許。“早安,打工人”“加油,打工人”等話語成為他們相互鼓勵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青年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意識到自己并非獨自面對職場的挑戰,而是屬于一個龐大的“打工人”群體。通過對“打工人”這一“梗”的認同和傳播,青年們構建起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自我調侃的“打工人”文化。這種文化認同不僅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還為青年們在面對生活壓力時提供了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
四、網絡“梗”引發的青年群體文化認同
互動儀式本質上是群體情感互動和再生產的過程[11]。在網絡“梗”的互動儀式中,青年憑借網絡平臺實現了“虛擬同框”,突破了時空限制。同時,平臺規則、“梗”文化的專屬特性以及群體內部獨特的話語體系,對局外人形成了限制,互動儀式在特定群體內開展。“梗”作為共同關注的焦點,吸引著青年的注意力,而在圍繞“梗”進行的彈幕交流、評論探討、創意創作等互動行為中,青年分享著各自的情感體驗,實現了情感的共振與傳遞。這些互動儀式要素的協同作用,不僅促進了“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青年群體的文化認同。青年在參與“梗”文化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對群體文化特色的認知與接納,將這種文化視為自己身份的一部分,從而產生強烈的群體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這種多維度的青年群體文化認同,不僅體現在對“梗”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上,更體現在對群體價值觀的堅守與踐行上,成為青年群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重要基石。
(一)身份認同:網絡“梗”作為青年群體標識的構建
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青年群體渴望通過獨特的文化符號來彰顯自己的身份與個性,與同齡人建立起一種基于共同文化認知的身份認同。在網絡“梗”的互動儀式中,群體團結發揮著關鍵作用,成為青年構建身份認同的基石。
以“追星族”為例,圍繞明星的網絡“梗”,如粉絲為特定明星創造的專屬昵稱、應援口號等,在粉絲群體內廣泛傳播。粉絲們在社交媒體超話、粉絲群等平臺頻繁使用這些“梗”進行交流,分享對明星作品、活動的看法。這種基于共同“梗”的互動,讓粉絲們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他們將自己定義為該明星粉絲群體的一員。通過參與這類互動儀式,青年借助網絡“梗”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實現了從個體到群體身份的轉變與認同。
除了“追星族”,其他青年群體也通過網絡“梗”構建自己的身份認同。比如,游戲玩家群體中的“肝帝”“歐皇”等“梗”,不僅是對游戲行為的形象描述,也是玩家之間交流時的身份標簽。當一個玩家自稱“肝帝”,就意味著其愿意為游戲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這種自我標識讓其他玩家能迅速理解他的游戲態度和風格。
(二)價值認同:網絡“梗”文化價值的內化
網絡“梗”互動儀式通過個體情感能量的激發和群體符號的傳播,引導青年形成價值認同。
一方面,網絡“梗”所蘊含的幽默、樂觀、包容等積極價值觀,對青年群體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例如,“皮一下,很開心”這一“梗”,體現了青年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與挑戰時,所展現出的樂觀態度與幽默精神。這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以“梗”的形式在青年群體中得到了廣泛傳播與認同,激勵著青年們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另一方面,一些網絡“梗”所反映的社會現象與文化思潮,也引發了青年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與關注,促使他們更加注重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例如,“內卷”這一“梗”,揭示了當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環境與個體的焦慮狀態,引發了青年對教育、就業等的深入思考,推動了青年文化價值觀的不斷更新與完善。在此基礎上,青年更加積極地倡導公平競爭,拒絕無意義的內耗,重視個人成長與全面發展,也更加關注普通人的權益,展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通過網絡“梗”的傳播與交流,這些價值觀念逐漸內化為青年群體的共識,成為其行為準則的一部分,引領著青年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三)情感認同:網絡“梗”搭建青年情感共鳴橋梁
網絡“梗”之所以能在當代青年中廣泛流行,首先是因為其與青年情感需求高度契合。當代青年面臨諸多壓力,如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渴望通過輕松幽默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態度,釋放內心的壓力與焦慮。
以“emo”為例,當青年在網絡平臺上表達自己“emo”的狀態時,其他有類似情緒體驗的青年會迅速回應,分享自己的經歷并給予安慰。這種基于共同情感體驗的互動,能讓青年們感受到他人的理解與支持,原本個體的負面情緒在群體互動中得到宣泄和緩解。在此過程中,青年群體形成情感紐帶,進而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
除了“emo”,還有許多網絡“梗”也扮演著情感共鳴的橋梁角色。例如,“打工人”這一“梗”,以幽默詼諧的方式描繪當代青年在職場中的辛酸與堅持,讓無數在職場中奮斗的青年找到了共鳴。當其在網絡上看到“打工人”的段子或表情包時,會會心一笑,感到自己并不孤單,有同樣經歷的人在與自己并肩作戰。這些網絡“梗”不僅讓青年在情感上找到了歸屬,還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出于網絡的匿名性,青年們更愿意在網絡上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與經歷。這種情感上的坦誠交流,進一步加深了青年群體之間的情感認同,讓其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
(四)文化風格認同:“梗”文化獨特風格的群體烙印
網絡“梗”的群體符號和互動儀式共同塑造了青年的文化風格認同。網絡“梗”具有獨特的語言風格,各種諧音“梗”、縮寫“梗”,以及與之相伴的表情包、短視頻等表達形式,構成了其鮮明的文化特色。
“絕絕子”“yyds”等“梗”簡潔且富有創意,搭配生動形象的表情包,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青年在頻繁使用和傳播這些“梗”的過程中,逐漸將這種獨特的文化風格融入自身的表達習慣,無論是在網絡交流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的語言運用上,都體現出這種文化風格的烙印。通過參與網絡“梗”互動儀式,青年群體以使用這些符號為標志,展示自身的獨特風格,強化了對這種文化風格的認同[12]。
對這種文化風格的認同,不僅體現在語言的模仿與創新上,更深入到青年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乃至行為模式中。網絡“梗”以其幽默詼諧、貼近生活的特點,成為青年表達情感、態度乃至批判精神的一種獨特方式。在“梗”文化的熏陶下,青年群體形成了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思維模式,敢于挑戰傳統,勇于嘗試新事物,樂于在網絡的海洋中尋找共鳴,分享快樂。網絡“梗”也成了青年群體間的一種社交“貨幣”,他們掌握并熟練運用各種“梗”,能夠更好地融入群體,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基于共同文化風格的社交互動,進一步加深了青年對網絡“梗”文化的認同和喜愛,使得“梗”文化成為青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結語
本研究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深入剖析了網絡“梗”的互動機制及其與青年文化認同的內在聯系,為理解當代青年文化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展望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梗”將持續演變創新。后續研究可聚焦網絡“梗”與不同文化形態的融合趨勢,探究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與影響,以及如何促進青年文化健康發展和傳承創新,從而為理解當代青年文化提供更全面的視角和理論支持。
作者簡介 趙韶雅,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