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執行總編 蘭恒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近期召開的全國兩會都對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了部署。“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大海里強勁涌動的一股新潮流,我國也進入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階段。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山東國有企業如何按照總書記所說的“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
對于廣東、江蘇、浙江等南方發達省份來說,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技術儲備先進、人才支撐足、產業配套完整、市場發育充分等諸多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似乎水到渠成;而對于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的山東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似乎有點“勉為其難”。
但這只是問題的表象。
真相是:山東國有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雖然“先天”稍顯不足,但“后勁”十分強大,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完全可以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大有作為。
任何技術,無論多么先進,如果不能落地,都是“想象中的先進”,都等于零。1994年日本工程師騰原弘發明了二維碼,在日本沒有引起重視,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引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支付革命。這說明了先進技術與產業結合的重要性。
山東缺少像華為、騰訊、中芯國際、寧德時代等領軍式高新技術公司,原創性、革命性的技術成果也不是很多,但山東國有企業強大的制造能力,可以充當先進技術嫁接的“原木”,這是其他省份所缺乏、山東幾乎獨有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
最典型的例證是華為和山東能源、山東黃金等密切合作,推動“盤古大模型”在礦山行業落地應用,打造了礦山領域AI人工智能場景開發新模式,推動礦山行業實現“少人無人”的智能化目標。
華為的強項是信息技術研發,山東能源的強項是研究一個個場景和“應用”,雙方技術優勢互補,傳統的煤炭產業煥發出人工智能開采的新質生產力。這可能是山東國有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貼合實際、最有效、最有力的途徑。
利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另一手。
3月21日省國資委召開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專題推進會指出,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領域積極推動掌握產業核心資源和關鍵技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另一方面,要聚焦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關鍵軟件、人工智能等其他所有制企業不敢投、不愿投、不想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在這方面,誰見識得越早、工作力度越大、調整得越快越到位,誰的工作就越主動,今后發展的空間越大。
當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絕不是一哄而上、大干快上,更不是通過過度負債充當超級投資人,不是盲目鋪攤子,關鍵要做好有進有退。
做到了這一點,就做到了總書記所說的“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