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與方法論

2024-05-24 17:34:24完德卓瑪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完德卓瑪,碩士,中共黃南州委黨校講師,811300。

[摘 要]五千年的民族歷史鑄造了中華各民族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集體意識。百年變局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強國建設離不開各民族共同奮斗,也面臨國內外雙重挑戰。民族宗教事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只有不斷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接受正確的“五觀”“五認同”,才能更加有力地建設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才能更加徹底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血緣共同體;國家共同體;民族共同體;精神家園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071(2024)02-0017-10

一、 引言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綱領和基本要求。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意識形態,突出了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進步的基本特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上就是塑造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意識形態凝聚力。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國人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更加精準地把握中華文明的時代精華,也更有利于中華民族團結奮進,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自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目前有張健的《中國共產黨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程和道路研究》,廖建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文化模式研究——以金沙江畔為中心的社會組織的考察》,王正宇的《實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川滇交界地區說起》等著作。研究成果主要為報刊文章、學術論文,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截至 2024年1月共有9682篇相關學術文章,其中,學術期刊 7574篇,學位論文873篇,會議230篇,報紙1005篇。近年來,學界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上,主要聚焦在理論淵源、基本內涵、路徑探索和價值意蘊四個方面。

(一)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淵源的研究

馬冬梅等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孕育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形塑于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進程之中,確定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之際?!笠唤y、‘大聯合、‘大團結、‘大家庭等理念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孕育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保?]閆麗娟等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端自‘天下觀,再造于‘民族主義,充實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華民族經歷‘自在到‘自覺過程相隨?!保?]王嘉閔認為:“習近平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上述研究從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黨的民族理論與實踐等視角深刻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理論與實踐基礎。

(二)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內涵的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研究主要分為“認同”“意識”“要素”三個范疇。比如孫秀玲認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歷史認知和情感認知。”[5]哈正利等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在社會、歷史、制度、心理、文化等多個層面中所獲得的身份認同。”[6]而“意識”范疇主要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如孔亭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觀認知?!保?]“要素”范疇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包含的構成要素來進行解讀。如青覺等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愿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8]學者們基于三種不同的分析視角,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進行了界定。

(三) 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的研究

實踐路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理論上升到實踐的關鍵環節。關于這一部分學界的研究成果更為豐富,主要聚焦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治等方面。喬明珠等從三個層面闡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要在政治上保持和發展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增強民族的政治認同感,推動實現民族團結;在經濟方面,要繼續推動經濟發展,推動各族人民的協調發展,加強對自己的國家歸屬感,加強民族自豪感;在文化層面上,要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保?]王易等指出:“要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實現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讓民族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是當前共同體意識建設的關鍵?!保?0]董仲磊指出:“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獨特文化,同時也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同心文化,這些文化對各民族都具有普遍的影響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從中吸取養分?!保?1]劉志玲認為:“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內容,所以要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宣傳,要在法規體系制度體系中明確這一理念,同時要基于現實國情調整民族優惠政策,體現多元一體的理念?!保?2]這些學者從不同視角為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觀點頗具建設性。

(四) 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研究

理論價值方面,金炳鎬提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講話具有戰略高度,系統闡述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理論和政策、制度和法律、工作和實踐,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問題、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新辦法、新措施,為新常態下民族工作提供了指導理論。”[13]王新紅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理論創新,是對中華民族團結進步規律的深刻揭示,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14]實踐價值方面,商愛玲等強調:“在解決民族問題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反對兩個‘民族主義,在民族之間形成精神合力,是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保?5]趙紅偉認為:“其意義非常重要,具有劃時代的性質,是應對國內外面臨挑戰和風險的思想武器,尤其是西方反華勢力企圖利用各種卑劣手段分裂我國,中華各民族必須依靠強大的思想共識和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保?6]這些學者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的探討主要集中在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和維護民族團結及國家長治久安等方面。

目前,學界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對今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

二、 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百年經驗總結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設革命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革命共識

近代以來,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中華民族在思想觀念上遭遇了千年未有過的挑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實現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的引領力與凝聚力的提升。大革命的失敗讓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中華民族的統一發展需要堅固的武裝力量作為后盾,從八一南昌起義到八七會議再到三灣改編,中國共產黨組建了以黨的領導為政治中心的軍隊組織。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讓全國各族人民都開始思考本民族的歷史定位以及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關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民族協同奮進,實現了新疆和西藏的和平解放,在少數民族的積極參與下,中國共產黨順利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相繼解放華東、中南等地,最終實現了全國的解放,為全民族的自由發展提供了保障。新民主主義時期,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主要在于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策略。在國共合作時期,全國上下開展了廣泛的反封建、反迷信等教育活動,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反擊帝國主義的革命熱情。1927年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強調了黨的建設問題的重要性,強調要重點從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兩個方面擴大共產黨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的影響力。在1927年,全國共產黨員的人數就將近6萬人,除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數地區外,都建立了黨組織,開展了黨的活動。面對日本的威脅,1933年,黨中央發出了《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發出聯合漢、滿、蒙、回等少數民族共同組建革命軍的號召,希望通過各民族聯合抗日救亡運動喚醒中華各民族的革命意識,提升中華各民族的向心力。抗日戰爭時期,黨組織的發展已經覆蓋西藏青海一帶和新疆地區,革命統一戰線聯合的對象也從聯合各民族發展演變成聯合一切愛國主義人士。1947年10月,黨中央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明確提出:“要把全社會被壓迫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少數民族、海外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聯合起來,建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7]1256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各地少數民族積極參與解放戰爭,東北地區的蒙古族、達斡爾族和滿族等積極參與東北野戰軍的組建;貴州和四川地區的苗族、布依族、彝族、回族等青年參與了黔東縱隊的軍事活動;云南地區的彝、回、苗、漢等不斷整合人力物力,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參與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統一戰線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革命事業實現了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可以看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初始階段,通過偉大的革命實踐,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文化的自知與自覺,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激活了中華民族的保家衛國的革命熱情。

(二)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推動各民族自主發展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講話中指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消滅了在中國延續千年的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一時期的發展主題鮮明,即推動中華民族的工業化發展,促使中國擺脫一窮二白的困境。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深思民族統一發展問題,認為:“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加強工人階級的領導,如何鞏固工農聯盟,如何同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合作三個問題。這些也就是各方面的關系問題,包括階級關系、黨派關系、民族關系,上下關系等。”[18]160在抗日戰爭時期,黨和人民的歷史任務在于通過革命手段救亡圖存,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了實現全國的統一,形成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思想。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黨和人民的歷史任務轉變為發展與創新。為了更廣范圍地凝聚共識,鄧小平指出:“我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保?9]187鄧小平同志在過渡時期的很多論斷都強調了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他曾多次引用毛澤東同志的論斷,強調:“中國革命的三個基本問題,一個是統一戰線問題,一個是武裝斗爭問題,一個是黨的建設問題,在這三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問題上發生錯誤,都會使革命遭受失敗。”[20]155在這一階段,黨的統一戰線的思想更為完善,黨中央希望聯合國內一切力量來發展生產力,統一戰線的思想為如何處理好勞資關系、公私關系、集體與個人關系提供了有效指導。在這種國內大統一的發展格局下,黨中央頒布了“五四憲法”,完成了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這一階段的所有成功與成就都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取得的,在具體的少數民族民生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初步構建起民生保障和服務體系,通過改變少數民族生產方式來影響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少數民族區域經濟落后、匪患嚴重等問題,黨中央向西北、西南、東北和內蒙古地區派出了多個訪問團隊,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考察民情,宣傳黨的政策,并根據不同地區的民風習俗修改區域經濟的發展策略,從1955年到1960年期間,在內蒙古地區提出了“牧場公有、放牧自由、牧主兩利、扶助貧苦牧民”等號召;在川貴一帶提出了“發動群眾,上層協商,經濟從寬”等政策;在西藏、內蒙古、新疆等地也都圍繞黨的政治統治權威和區域經濟自主發展兩個主題,提出了具有地區特色的發展模式。在政策保障上,黨中央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進一步推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與完善,并在原有的內蒙古自治區基礎上成立了新疆、廣西、寧夏和西藏四個民族自治區。同時,黨中央在全國范圍推行民族識別工作,組建了專業的團隊,從民族學、人類學和語言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中華民族的自身結構與演變歷史。

(三)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依據區域特色,凝聚少數民族思想共識

在這一階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凸顯了兩個特色,一是黨的權威領導,二是抓關鍵少數的發展理念。改革開放后,各項工作都得到了恢復,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寫入憲法,這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法律基礎。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地加強了組織建設,特別是在人民軍隊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黨中央采取抓大放小,關注重點少數的發展策略,對新疆、西藏和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生產、社會安定予以更多關注。在這一發展階段,黨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領導既注重基層黨組織建設,也關注區域文化的融合發展,通過提升思想教育來實現更廣范圍的文化認同。改革開放初期,新疆地區各種類型的文藝團體逐漸復興,本著“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黨帶領新疆人民開展了區域文化復興運動。為了不斷凝聚民族共同體意識,1987年文化部在新疆召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討論會,指出要大力發展新疆地區的民族舞蹈,組建新疆木卡姆藝術團等多個文化社團。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都強調了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特別是文化遺產的保護。從1990年開始,新疆地區黨委陸續頒發了加強群眾文化工作的政策與文件,鼓勵南疆地區恢復麥西熱甫和刀郎舞、北疆地區恢復阿肯彈唱會等傳統文化活動。面對1981年、1989年、1990年新疆局部地區的社會群體性事件,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新疆把每年的5月定為“民族團結教育月”,在新疆全域內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宣傳活動。從某種程度來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新疆圍繞區域文化體制的改革創新有效提升了新疆少數民族對區域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

在同一歷史時期,黨中央關于西藏自治區的共同體意識建構路徑也有區域特色。黨中央十分關注西藏人民的教育問題,從歷年西藏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可看出,在1978年,西藏自治區擁有小學6819所、中學60所、中專28所、高等學校4所,到了2012年,西藏自治區有小學857所、中學122所、中專6所、高等學校6所[21]。黨中央在分析西藏自治區民族教育問題時認為,當地教育存在“虛腫”現象,必須重新整合當地教育資源,改變傳統的民辦為主公辦為輔的教育模式,開展西藏全域的教育改革。到了1989年,為了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西藏自治區黨委指出要大力發展西藏的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截至2000年,西藏已經基本形成了研究生教育和大、中、小、專科教育的協同發展;截至2009年,西藏74個縣初中入學率已經達到了98.2%,掃盲覆蓋率達100%[22]。在提升藏區整體教育程度的過程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重點工作內容,西藏有藏族、珞巴族、納西族等44個民族,且很多少數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改革開放后,隨著漢語授課力度不斷加大,最終實現了“雙語教學(教育)”,幫助藏區少數民族“藏漢兼通”,在文化上感受到主流文化與藏區文化的融合。從2010年開始,藏區教育更進一步,加大了普通話在“雙語教學(教育)”的比例,鼓勵藏區學生來內地高校進修學習,促進區域文化交流。

在內蒙古自治區,改革開放后,地區黨委也開展了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在2003年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關于建議不斷加快文化發展的決定》、2005年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言文字工作條例》之后,蒙古語文工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以蒙古族為代表的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也都獲得了黨和政府的關注,民族文化發展呈現多樣性。在區域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的同時,黨中央也在不斷增強內蒙古自治區各少數民族的法治意識,廣泛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并先后在草原生態管理、礦產資源開發和林業資源管理等方面制定各項條例。為了確保各項條例的順利執行,各級黨委在少數民族群體中培養了具有組織能力的人才,對其進行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的教育,自治區基層治理中,少數民族干部占比近50%[23]。

(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強化黨的全面領導,完善基層民族工作機制

新時代,面對國內外的挑戰和機遇,國家的統一發展、緊密團結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的基本前提。在黨的十八大以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術觀念并沒有完全定型,與之相類似的表述有統一戰線、文化共識、意識形態等術語。十八大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治理模式呈現出現代化、精細化特點,這需要在國家統一發展、各民族和諧共生領域進行更加精準的表述。在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4年12月,“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述被正式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2017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從此之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官方和學術界都認可的表述,并出現于各種文件政策中。從“牢固”到“培育”再到“鑄牢”,從這些動詞的轉化能夠看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黨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偨Y新時代十年,黨和政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驗,最大特色在于建構了穩定的發展機制。中華各民族平等團結和諧互助的價值觀念獲得廣泛認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之間關系日益緊密,不可分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有機體。通過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國家內部的空間、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都發生了結構性改變,黨的建設成為推動少數民族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實現了黨建引領少數民族基層建設的新發展格局。通過黨的全面領導,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的發展成為全民族脫貧攻堅和共同富裕的關注重點。經過不懈奮戰,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了另一個勝利,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樹立起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過去十年,黨和政府不斷強化責任落實,不斷提升各部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責任感,通過完成共同的政治任務構建共同的行政組織,從而實現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端正黨風,通過提升黨的組織力和戰斗力來引領各少數民族群體參與到自身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設上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穩定發展需要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和組織者,因此,習近平指出:“努力建設一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態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民族地區干部隊伍,確保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手中?!保?4]

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設經驗可以看出:首先,黨的領導已經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的基礎性力量,為各族人民的各項事業開展提供了堅定的組織基礎,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為中華民族帶來的重大改變之一就是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組織力和向心力,結束了一盤散沙的困局;其次,中國共產黨按照不同區域優勢、民族特點塑造共同的文化共識與政治共識,不同區域治理政策的實施在最終結果上都凸顯了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完整性與共識性;再次,伴隨新時代的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需要全民教育,更需要通過法律制度和具體的政策規約引導少數民族主動參與到共同體意識建設上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了很多具體的方面,比如鑄牢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體意識、政治共同體意識、經濟共同體意識等。但共同體意識的建設需要可以吸引各民族共同關注的項目工程,脫貧攻堅和共同富裕是以往十年各族人民民生領域極具吸引力的代表性工程。在未來,必須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立足中國立場,依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法論

(一) 認清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國家安全的必要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詞最早出現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表述。在之后的表述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增加了“打牢”“培育”“培養”“鑄牢”等動詞,2015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正式提煉出來,黨的十九大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黨章,成為黨的工作綱領和學術界研究的重要問題。在百年變局下的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的講話中,強調了“安全”的重要性,比如“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生命安全”“國家安全”“國際安全”“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的巨大現實意義就是維護中華民族的政治團結和社會穩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的就是凝聚人心,“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25]8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強調共同體意識的主體涵蓋全部民族,同時還強調不同民族意識之間的共通性和共同感,猶如中國古代儒釋道精神和家國同構、天下大同等思想融匯于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樣,在新中國的發展征程上,由共產黨領導并形成的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現代文化的精神理念也深刻地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內心深處,形成了廣泛的群體記憶。通過對這些群體記憶的重塑和激活,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各民族的關系更加牢不可破,各民族都認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過程。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統一觀與天下大同思想很類似,雖然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在中國古人的思維體系中,不論是和合的狀態還是分裂的狀態,世界大同的發展趨勢都不會變,而且在世界大同實現之后,不同地區之間的分裂與融合都不會影響人類在重大問題上所形成的共識??梢钥闯鲋袊藦墓胖两袷冀K將思想共識和文化認同作為民族間和區域間斗爭融合的分析視角,這與西方自古以來的以國家主權為斗爭核心的思維邏輯形成了鮮明對比。中華民族沒有在五千多年發展中四分五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延續與流傳,是對大一統思想的廣泛認同確保了中華民族的統一。

新時代,非傳統安全問題對全球各國都構成了挑戰,各國家、地區、民族、階層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對抗性心理都非常嚴重,同時,類似于氣候變化、網絡信息、生物安全等問題都帶有鮮明的政治屬性。這些帶有政治色彩的對抗性問題使非傳統安全問題表現得越來越激進并帶有分裂性。從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到2021年的“占領國會山”運動,從歐洲各國的“顏色革命”“干預大選”“脫歐運動”再到現階段廣泛的逆全球化思想,非傳統安全問題為全世界各地區、各領域的矛盾沖突都帶來了不可調和的對抗性矛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增強全國各民族對中國文化、中國文明以及中國身份的認同,同時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祖國統一和社會和諧發展。在各種安全性問題中,矛盾最為集中地體現在政治安全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保?6]4 “要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勇于舉旗幟、打頭陣、當先鋒,當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生力軍?!保?7] “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已經成為中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原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已經成為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和陣地意識的必要前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伴隨了中華民族上千年的政治觀念的演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發展也有力回擊了百年變局為中國帶來的各種安全問題。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全民教育實踐,主旨在于通過諸如“四史”教育等活動,凝聚民族共識,促使中華民族的政治實體、經濟實體、文化實體能夠有機融合于民族發展的整體進程中。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訴求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很多相似性,比如二者都強調民族統一與國家完整,都強調塑造文化認同、凝聚文化共識,并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當代中國的發展需要56個民族共同努力,貢獻各民族的智慧,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形式與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價值觀之間是“多元”與“一體”的關系。意識形態的整合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是對“多元”與“一體”的調試,傳統的意識形態整合策略突出了從上至下的線性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可以高效實現全國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的統一發展,但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比,后者則更多展現出多點共振、多元共生的文化發展模式。意識形態整合的策略是二維的單向度、歷時性發展模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表現出三維的多向度的共時性、結構性發展特點。從某種程度上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以往意識形態工作的創新與升華,以往的意識形態工作,受到當時國內外環境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采取的是抓大放小、重點關注主要矛盾的基本原則,將56個民族中人數占比最高的漢民族作為思想整合與意識提升的重要對象。新時代伴隨國內外關注議題的轉變,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學者熱議的話題,中國學者也在不斷反思和總結中認識到過去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并非僅是漢民族創造出來的,包括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在內的很多少數民族都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延續以及新時代的新文化建設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同時,少數民族雖然只有1億多人,但其生活的地域卻涵蓋了三分之二的中國疆土,百年變局中的國際挑戰也為中國少數民族的穩定發展帶來影響,很多分裂勢力試圖在少數民族和宗教治理領域做文章,圖謀實施他們的分裂計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希望通過提升各少數民族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實現黨的領導和國家政策在全國各地區的權威性和吸引力,確保各少數民族能夠緊密團結圍繞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實現勞有所獲、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美好愿景。

(二) 民族宗教事務治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切入點

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成為描述新時代中華各民族之間關系的新表述。在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不同場合指出:“推動各族群眾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辫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我們從民族和宗教兩個視角來理解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走上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在增強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時加快了少數民族人口的跨區域流動。不論是從地理空間還是網絡空間,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交融更加緊密。黨的十八大以來,少數民族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深度的認可,全國三分之一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由來自不同區域的少數民族所創造的,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文化也都在全媒體時代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所有的這些都促使中華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推動各族群眾從自發融合轉變為自覺融入,并形成了社會規則共通、民族共生共存、族際互動交融、文化共建共享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來一共舉辦了5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通過對這5次會議精神的分析可以看出,少數民族的基本權益得到了根本的保障,提升少數民族的生產力、防范少數民族區域的分裂主義已經成為國家安全工作的重點任務。在過去十年的民族工作中,少數民族區域的經濟得到了顯著提升,特色產業得到了著力打造,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共同富裕的全面開展,各少數民族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每個少數民族的個體都對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中華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黨的十九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我國民族工作的主線,并寫入黨章,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所有民族工作都要向此聚焦。在基層實踐中,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是過去十年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關注的重要工作之一。早在2014年,國家就頒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強調了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必須做到以人為本,以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化為例,政府官網公開的數據顯示,1982年,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化比例是29.11%,2020年,城鎮化比例已經達到了69.26%。新疆地區的常住人口城鎮化也由1990年的23.46%提升到2021年的57.58%。少數民族的城鎮化不僅可以使民族區域生產力、生產關系發生結構性調整,也可以使少數民族的文化教育、思想共識等發生結構性變化,城市空間對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中教育與傳播代替了傳統村鎮空間的零散、無組織、目的性不強的教育與傳播。黨和政府通過多年的努力實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空間再造與理念創新,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的教育、傳播格局?,F階段,“民族—城市”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立足點,共同富裕已經成為全國各民族生產實踐的目標,共同體意識的塑造與區域空間的構建有機融合在一起。

同樣,過去十年,在宗教工作上,黨的領導、政府治理、社會協同的聯動發展模式已經形成,“引導”成為黨和政府依法處理宗教事務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在處理眾多宗教事務的過程中,黨和政府形成了有效的治理機制,強調中國共產黨對宗教事務的全面領導,凸顯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繼承和弘揚。黨管宗教的最大優勢在于確保我國宗教事務處理機制始終與社會主義道路、理論保持高度一致?;鶎狱h組織參與宗教事務的治理有效推動了依法處理宗教事務。面對信教群眾,黨和政府主要策略在于“引導”,在尊重信教群眾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的宗教行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和諧。在佛教和道教領域,近幾年重點糾正了“宗教搭臺、經濟唱戲”的現象,阻止商業資本對宗教發展的介入,在藏傳佛教方面,深入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引導藏族信教群眾認同祖國的政治統一,積極抵制各種分裂活動。在伊斯蘭教領域,引導相關專家學者加大對經文解讀的研究,引導穆斯林群眾正信正行、遠離極端行為。在天主教、基督教領域,相關單位精細化梳理信教群眾的聚會點,堅持堵疏結合、分類處理的原則,引導信教群眾依法依規參與宗教活動。不論是民族工作還是宗教工作,本質上都是要促使社會不同群體更加和諧地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通過空間的互構、文化的互鑒、社會的互動等方式促使各族人民和各宗教信仰的群眾形成心理上的互認。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兩個重大任務,所有的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都與社會穩定發展相關,解決好這些問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

(三) 樹立正確的“五觀”“五認同”,構筑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8]樹立正確的“五觀”與增進“五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二者之間也有緊密的邏輯關聯。中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五觀”,但只有與“五認同”相匹配的“五觀”才是正確的,才符合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就是建立在正確的“五觀”與“五認同”的基礎上,這要求黨和政府在思想共識特別是文化認同上下大力氣。習近平多次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最深層次的認同”,從歷史發展全過程來看,從“華夷之辯”到五族共和、從雪域高原的藏族文化到草原游牧的蒙古族文化、從西北的沙漠戈壁到東南的魚米之鄉,中華各民族對這些歷史事實與文化精神是完全認同的,但這并非構建中華各民族精神家園的全部工作。未來,黨和政府在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工作中要突出對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強國理念的培育和塑造,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觀念的現代化轉型,實現從認同歷史文化到共建現代文化的新發展格局。在這種實踐轉化的過程中,理論和思想的創新是至關重要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正確國家觀的論述包括“和合共生”“社會主義道路”“和平發展”“共同富?!钡龋跉v史觀的表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歷史唯物主義”“大歷史觀”“四史教育”“世界歷史”等理念。在正確的民族觀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交往交流交融”“共同體意識”“精準扶貧”“美美與共”等思想;在正確的文化觀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現代科技文化”“意識形態安全”等觀念;在正確的宗教觀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依法依規”“引導為主”“基層治理”“馬克思主義指導”等思想。這些基本觀念和思想構成了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內容,在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強國的要求下,這些基本觀念也需要呈現出新的發展面貌。

在文化自信的視域下,全國各族人民要繼續深化“五認同”,可以通過認同偉大祖國與認同中華民族,培養新時代家國一體的政治情懷,通過認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升各族人民對“人民性”與“時代性”的理性認知。中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既包含了中國人的政治情懷也包含了中國人的理性思維,要在認同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拓展中華民族的世界眼光,傳播中華民族的理念與智慧。以文化自信為視角整合正確的“五觀”與“五認同”自然會實現國家和諧、歷史延續、民族融洽、文化多元和宗教穩定的社會效果,以社會主義強國為視角對上述多個方面進行分析也能衍生出科技強國、民族復興、文化自強、共產黨全面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創建等價值訴求。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強國是建設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園的必然結果,也是深入理解正確的“五觀”“五認同”的時代要求,同時,二者還在新時代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兩種共同體形態,文化自信的發展要求塑造了中華文化共同體,社會主義強國的發展要求則塑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共同體與民族共同體交織發展、互建互構。文化共同體可以按照農耕、游牧、漁獵、海洋等文化形式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黃河文化共同體、長江文化共同體、江南文化共同體等形式歸類,這些存在形式豐富了民族共同體生存、發展的空間??梢钥闯觯腥A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就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吸收共同的價值理念,完成共同的國家發展目標,進而實現的共同的民族愿景。

四、 總結

中華民族在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領域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新時代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是強調對中華民族國情家底的認知,明確各民族是五千年文明史中重要的民族主體,一榮俱榮、休戚與共。其次是突出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與引領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建設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走完了農業革命向工業革命再到生態革命的轉化,形成了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的新發展格局。黨的百年建設所建構的主流意識形態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的富強與國家穩定。從先秦到現當代,中華民族多民族樣態與多文化形式的特點依舊沒有改變。在百年變局中的新時代,中國在國內外發展上都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新的機遇,我們只有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才能在世界浪潮中站穩中國立場,對外處理好各種非傳統安全帶來的隱患,對內處理好民族、宗教等重大問題。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才能真正深刻理解正確的“五觀”與“五認同”,凝聚一切力量,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馬冬梅,李吉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與理論淵源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2(8):12-18.

[3]閆麗娟,李智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淵源探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8(4):9-17.

[4]王嘉閔.習近平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重要論述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4-8.

[5] 孫秀玲.正確認識“多元一體”是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J].紅旗文稿,2016(10):29-30.

[6]哈正利,楊勝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內涵探析[N].中國民族報,2017-2-24(05).

[7]孔亭,試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33-40.

[8]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

[9]喬明珠,李倩.從民族認同走向國家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析[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1):71-74.

[10]王易,陳玲.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問題及路徑選擇[J].民族教育研究,2019(4):48-53.

[11]董仲磊.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同心文化互動關系及共進路徑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19(4):78-82+90.

[12]劉志玲.試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7(4):83-87.

[13]金炳鎬.當前民族理論研究應關注的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7(1):14-17.

[14]王新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維體系構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6-10.

[15]商愛玲,朱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底蘊和思想方略[J].重慶社會科學,2019(10):27-34.

[16]趙紅偉.論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1):20-25.

[1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黃維忠.改革開放以來西藏教育的發展歷程[J].中國藏學,2018(S1):78-91.

[22]江衛華,仁青扎西,蘇肖萌.西藏基礎教育發展現狀與前景綜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9):5-8.

[23]阿迪雅.改革開放三十年內蒙古民族工作的成就與展望[J].前沿,2008(11):85-88.

[24]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9-29(01).

[25]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2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7]習近平.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25(01).

[28]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7-13(01).

(責任編輯:青 衣)

(校? 對:江 南)

猜你喜歡
精神家園
傳承“非遺”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
華人時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18
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當代中國人精神家園的構筑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園
——評《湘鄂渝黔邊區少數民族藝術研究》
梁家河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精神家園探析
新世紀以來國內學界精神家園問題研究綜述
和諧文化是澳門詩人的精神家園
中華詩詞(2017年1期)2017-07-21 13:49:54
強化“四個意識” 構筑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
精神家園
經營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學習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
堅守精神家園 爭創文明城市
學習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7: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h|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色成人亚洲|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在线毛片免费|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伊人欧美在线|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片911| 91高清在线视频| 色婷婷在线播放| 尤物国产在线| 欧美伦理一区|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二| 日韩123欧美字幕| 毛片免费试看|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日韩第一页在线|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在线无码九区| 亚洲欧美极品|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97se亚洲综合不卡|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青青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99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香蕉在线|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91精品视频网站|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资源站|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亚洲香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第三页|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97国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