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黑毅鶴
近年來,傳統先進人物報道逐漸從“高大全”向“小人物”轉變,各大媒體也借此紛紛推出了人物專欄。“小人物”的事跡最能打動人心,“小人物”蘊藏著大新聞,贏得了讀者的“芳心”,深受讀者歡迎。那么如何才能寫活報紙“小人物”的新聞報道呢?筆者以云南《大理日報》“小人物”通訊報道為例,認為要挖掘好“三彩”,使文中的主人翁心性形象活起來;力做好“三避”,使文中的主人翁個性之美突出來;彰顯出“二好”,使文中的主人翁時代之美顯出來,才能將報紙“小人物”的新聞報道寫好、寫活。
一篇好的人物報道,需要有對話、細節、動作這三個要素。運用好這三個要素,才能把人物寫活,把新聞寫活,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彩的對話,不僅是表達人物性格特點、展現內心世界的需要,而且最能反映其思想品格、價值取向、精神實質,給人以教育和啟迪。善用人物語言,最大的妙處在于使文中的主人翁活起來,是描寫刻畫人物思想境界、心態、愛憎、個性的最好手法。比如:以刊載在《大理日報》視覺版的人物通訊《71歲的老黨員李存德 把農家書屋推進農貿市場》為例,用對話寫出了李存德2020年彌渡縣道德模范、2022年敬業奉獻類“云南好人”的感人先進事跡。文中寫道:“近5年來,李存德堅持每天擺流動書攤,開始時只有一兩人看,現在每天都會有20多人借閱各種書籍和報刊。卸任大三村下片黨支部書記后,他繼續擺流動書攤,他覺得生活實在而有意義。他說:‘能為群眾做點事就做點事,有意義的事不分大小,能做一點是一點……’”
人物通訊中的細節,是“零件”“細胞”。只有選擇具體、生動、形象的“零件”“細胞”,細節才能像珍珠一樣在通訊中閃閃發光。有經驗的記者在采寫人物通訊時,都很注意具體形象的細節提煉和運用。再如:還是以刊載在《大理日報》視覺版的人物通訊《71歲的老黨員李存德 把農家書屋推進農貿市場》為例,從細節中,烘托出這樣一位服務群眾的有心人、堅持人、細心人、共產黨人。文中寫道:“初見李存德,第一感覺就是直爽、豁達、熱心、樂觀。他曾是東山礦務局職工,1975年參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因工傷返鄉退養,2007年至2019年擔任紅星村委會大三村下片黨支部書記。2014年,他被聘為紅星村農家書屋管理員。一段時間后,他發現農家書屋書雖然多,卻沒有人看,這讓他覺得很可惜。后來,在一次農家書屋管理員的培訓中,他聽說牛街鄉一個村的農家書屋管理員把圖書用籃子背著到轄區各村開展流動書攤服務群眾,他心中一動,覺得這是個好辦法。紅星村是個較大的行政村,全村有6000多人,2014年村里建了一個農貿市場,最適合擺流動書攤,于是,他自己出錢定制了一輛小車解決身有殘疾背書困難的問題,還配置了一堆籮筐、兩把條凳……”
動作的描述可以讓人物心理活動顯出來、活起來。再比如:繼續以刊載在《大理日報》視覺版的人物通訊《71歲的老黨員李存德 把農家書屋推進農貿市場》為例,文中寫道:“2018年1月開始,他每天吃過早點,8點左右就出發到村委會農家書屋拉上部分書籍和近期各類報刊,到農貿市場擺書攤供群眾借閱。10點半左右,早市差不多結束時,又收攤把書拉回農家書屋。因為是公益行為,市場免去了書攤的攤位費,這讓他很是高興。他覺得,只要是好事,大家都能理解支持……”文中用“拉、擺書攤、收攤、免去”等幾個動詞,將主人翁的形象和心理活動,很好地刻畫出來、豐滿起來、立體起來。
寫報紙“小人物”通訊,要寫出人物個性之美,撰寫中注意做到“三避”。
要擯棄“高、大、全”的敘事模式。忌將新聞人物寫得千人一面,如果這些人都是一個模樣,令人讀來很不愉快。比如:以刊載的《大理州“三八紅旗手”李春喜:保護洱海的“一把鏟子”》人物通訊為例,很好地寫出了主人翁工作及職業的“個性”,避免了“千人一面”。文中寫道:“李春喜家住洱源縣鳳羽鎮上寺村屯戶二組,是鳳羽鎮26名專業畜禽糞便收集員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全鳳羽鎮306名收集員中為數不多且能堅持至今的收集員之一。2016年,兩個孩子升學,家里的支出日漸增多,丈夫去外地打工。她聽說鎮里建了糞便收集處理站,收集運送畜禽糞便可以掙到錢,便興沖沖地報了名。她買了一輛三輪車,在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培訓指導下,成了一名專業的畜禽糞便收集員,肩負起上寺村126農戶,約152頭豬、506頭牛羊每日產生的糞便收集及養殖戶環境衛生監管工作。”
一些記者存在認識誤區,為了突出先進典型的“高度”,挖空心思去人為“拔高”,事實不夠就虛構,語言不多就添加。一些先進典型往往被寫得不近人情。再如:以刊載的《大理州“三八紅旗手”李春喜:保護洱海的“一把鏟子”》人物通訊為例,沒有進行“人為拔高”。文中寫道:“在過去的這2000多個日子里,她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以‘臟了我一人、潔凈一個村’的信念往返于上寺村與收集站4800多次,行程18600多公里,共收集畜禽糞便8100多噸,為改善鳳羽鎮入河水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人物通訊報道中,記者不能將人物理想化,賦予他們完美無缺的道德品質和常人難以企及的精神境界。記者要不回避社會實踐中的矛盾,不隱瞞人物的弱點乃至缺點,這樣的報道更能引起人們共鳴。要轉換視角和觀念,塑造真實、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讓楷模精神回歸新聞敘事的合理位置,產生應有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再比如:還是以刊載的《大理州“三八紅旗手”李春喜:保護洱海的“一把鏟子”》人物通訊為例,文中沒有將主人翁塑造得“完美無缺”,而是實事求是。如文中寫道:“有一次,她換上干凈的衣服鞋帽,開心地去村里做客。在酒席前剛坐下,同桌的其他人就走了,都不愿意和她一起吃飯,那個瞬間她心里咯噔一下,一陣心酸莫名涌上心頭。當晚,她第一次因為被人看不起而傷心流淚,輾轉反側,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但想想全村62戶養殖戶的認可以及126頭朝夕相處的奶牛,糾結了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她還是和往常一樣穿上工作服,扛起釘耙、鏟子……”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典型。每個時代的“小人物”身上都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并被賦予獨特的“時代感”。“小人物”報道要著重體現這種鮮明的“時代感”。要注重提煉其所處時代的深刻內涵,注重挖掘“小人物”代表的“正向”的社會價值意義,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受眾,才會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比如:以刊載的《做一名有溫度的醫者》人物通訊為例,文中提煉寫出了大理州基層醫務工作者、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李桂科同志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40年的堅守、40年對麻風病患者的不離不棄、40年為消除麻風病事業的終身付出的感人事跡。文中所體現的人物故事核心價值與時代同頻共振,讀來讓人眼淚盈眶。文中寫道:“做一名有溫度的醫者,要有群眾至上的赤子之心。40年的堅守、40年對麻風病患者的不離不棄、40年為消除麻風病事業的終身付出,來源于李桂科作為共產黨員的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服務、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小人物大多蘊含著時代所稀缺的閃光品質,我們要作出準確判斷,帶著真情實感投身到采訪報道中,深入基層現場捉“活魚”,從不同尋常中深刻地剖析和理解小人物,發掘并激活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給新聞報道一個新的落點。再比如:還是以刊載大理日報的《做一名有溫度的醫者》人物通訊為例,文中較好地激活了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李桂科同志身上的閃光點。文中寫道“做一名有溫度的醫者,要有技藝精湛的炙熱雙手。精湛的醫術不會從天而降。李桂科的技藝,來自他以麻風村為家,和麻風病患者成千上萬次‘親密接觸’的炙熱雙手。他高超的醫術,讓山石屏、洋芋山兩個麻風村的245名麻風病人全部治愈,讓洱源縣的麻風患病率由27.3/萬降至0.067/萬……”。文中還寫道:“做一名有溫度的醫者,要有鞠躬盡瘁的一腔熱血。40年前,人人避之不及的麻風村,今天不僅通路通橋、通水通電,甚至建起了全國首個麻風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是因為李桂科——山石屏村黨支部的第一名黨員。李桂科在麻風村,不僅是一名救困扶危的醫者,更是一名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致富帶頭人。他在村里成立黨支部,讓群眾有了主心骨。他在村里辦學校,讓山石屏村走出了6名大學生、1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