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飛
在當前新媒體飛速發展視閾下,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面臨著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新媒體平臺之間的互動融合,則是當前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其取得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經之路。[1]
與傳統媒體相比,盡管新媒體發展起步較晚,但其信息傳播速度得以極大提升,在傳播范圍上也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并且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故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促使傳統媒體與之融合,無疑能夠在吸收新媒體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出新聞資訊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則有助于為廣大媒體受眾提供更多的個性化、多樣化新聞媒體服務。[2]
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信息傳播工作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應用無疑對傳統媒體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為了謀求新發展,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必須吸收新媒體優勢所在,并積極創新運行模式,加強與新媒體之間的滲透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夠免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另一個角度看,融媒時代傳統媒體已經無法充分滿足現代人對新聞信息的獲取需求,而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創新傳播形式、傳播內容也是傳統媒體思變必然。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新聞信息內容的更新,以此豐富傳播方式,為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提供新的發展動力。除此之外,與新媒體融合之后,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也能夠由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變為雙向交互式的傳播,體驗式傳播服務功能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加速實現,從而更好地滿足廣大受眾的多樣化文化需求。
強化受眾優勢是融媒時代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前提。從一定程度上說,新媒體發展對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所造成的沖擊,本質上可以總結為“受眾危機”。由于新媒體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并且在信息資訊傳播過程中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因此更加容易吸引受眾的關注。不過,我國廣播電視系統已經形成了具有廣泛覆蓋性的數字通信系統與現代廣播電視覆蓋網,受眾基礎良好。那么,在融合媒體發展進程中,要想實現更加融洽和諧的融合發展,傳統媒體也需要適當地進行外在形式加強,基于滿足受眾需求的理念之下,增強媒體傳播力,為廣大新聞宣傳受眾提供更加細致的信息服務。[3]為了進一步強化媒體受眾優勢,廣播電視新聞行業需要結合形勢發展趨勢重新定位內容,將傳統媒體模式下的新聞產品轉化成新聞服務,將媒體受眾由傳統的信息接收者轉化為信息的體驗者、互動者。
而增強媒體傳播力則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傳媒行業要加強傳播手段的建設與創新,同步發展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等新媒體以及各類互動式、體驗式的新聞信息服務,從多個領域進行媒體傳播拓展,實現新聞信息資訊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其二,加強“全媒體時代”理念的落實,積極構建全媒體傳播新格局,倡導各大主流媒體團結協作,共同在融合發展進程中不斷地革新傳播理念、傳播技術、傳播渠道及傳播機制等,利用好新媒體互聯互動互通的優勢,聚集廣大用戶參與到內容的生產、體驗以及傳播環節當中,匯合萬千渠道,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全面深度融合,并整合成一個全方位的信息傳播平臺,進而形成巨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首先,在新聞采編方面,媒體工作人員應當注重新聞內容特征,并且針對不同類型的電視新聞節目,提供具有鮮明風格特色的新聞。同樣在新聞內容播報以及編排方面,也可以參考新聞資訊受眾的實際需求加以調整和優化。
其次,為了拉近與受眾間的距離,增加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要重視消息類新聞的編輯。究其原因,消息類新聞資訊一直是新聞類別中的重要單元,而單一的新聞傳播模式已然不適用于當前的新媒體傳播時代,那么要想發揮出消息類新聞的宣傳優勢,則應當通過新媒體技術對其加以多元化編輯,并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使其得到及時傳播。[4]例如,對于一些社會新聞事件內容,在播報時可以多采用記者現場體驗的形式,同時借助新媒體技術同步呈現圖像、視頻、文字等新聞素材;而對于一些行業專業新聞,為了拉近受眾與新聞信息之間的關聯性,提升收視、收聽率,可以通過專家現場解析,以通俗易懂接地氣的交談形式來進行新聞播報。
新媒體視閾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要想獲取長足、穩定且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加強改革創新,從新聞傳播方法與傳播途徑等多個方面進行探索,不僅僅局限于傳統媒體的固定框架之下,要更加科學、妥善地利用好先進媒體信息技術來拓寬信息傳播途徑。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時間與空間上的信息傳播限制,受眾可以借助智能手機、電腦等,隨時隨地接收新聞信息。為此,廣播電視新聞相關編輯人員要在精心編撰內容的基礎上,豐富編排形式,抓住重點,使其更為靈活多變,突出明了,直接、精干,探索并適應其在新媒體上的新傳播模式和傳播特點,為受眾提供更加良好、豐富、易于接受的新聞資訊獲取體驗。
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充分地將新媒體與廣大受眾之間的互動優勢發揮出來。例如,傳統媒體可以加強微信、QQ、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社交平臺賬號的建設,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提升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親切感和關注度。同時,關注廣大受眾都感興趣、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與題材,適當采取相應的宣傳措施來進一步吸引受眾的關注;對于部分較難吸引受眾的新聞資訊內容,則可以通過融入更多信息元素的方式,例如合理結合受眾所在地的風俗文化、在新聞內容中增加一定的民生話題等,在實現新聞形式創新的同時提升受眾對于新聞的關注度。[5]
除此之外,受眾意見可以為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融合發展提供一定指導,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要注重受眾意見與反饋的收集,將過去“觀眾來信”和“觀眾來電”等單向或有限的信息反饋模式,徹底轉變為通過對相關內容的網絡評論、點評、點贊、私信、轉發、分享等方式實現雙向的大量的即時互動、及時回復,以達到對新聞內容的補充、修正、解惑、輿論引導、接收反饋意見等目的和功能。通過傾聽受眾的聲音,及時發現新聞傳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以便于實時調整發展策略,從而有助于促進融合媒體的不斷改善優化。
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都是根據自身特點,為適應電視的傳播方式而量身打造的。新媒體視閾下,電視新聞節目早已不局限于電視播出,同時也會在各種新媒體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廣泛傳播。無疑,電視新聞節目也要適應這種變化而改變自身,從制作到傳播,從形式到內容都需要全新的改變。
為適應這種變革,電視新聞節目應以新媒體為主要傳播方式,兼顧電視傳播,能分能合,形式不拘泥于原有方式和時長限制,要更適合新媒體傳播、短視頻傳播的特點。例如字幕的變化、圖形的多種使用、長節目的拆分、標題的制作、提煉節目多個亮點、利用新媒體形成傳播矩陣等。
在拍攝和制作上,可以大量增加網絡直播。以真實性、現場感、靈活性、互動性,給予觀眾直觀上的視覺沖擊。直播后,內容再加以重新編輯,用以二次傳播、三次傳播,形成多次傳播效應。主持人也不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以個性鮮明、特點突出、親民、有觀眾緣為佳,引領節目風格、吸引觀眾,增加節目的辨識度,形成個性化的傳播效果。
在內容上,不局限于單一的主題,可以在一個主題下,擴展周邊和相關內容,豐富節目內涵,滿足觀眾多種需求。
在傳播上,由以前的電視“節目預告”變成以網絡為先的“節目預熱”,形成觀看期待和討論,了解觀眾需求,及時調整節目內容,增強節目的可看性和關注度。
新媒體視閾下,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是趨勢所在。在融合發展進程中,務必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牢牢把握住受眾的核心訴求,并通過創新新聞編輯、改進新聞形式、拓寬創新傳播途徑、增加與觀眾互動等融合策略拓展融合范圍,共同促進新時代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