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愛珍
當前,媒體融合不斷深入,多元化的媒體形態、傳播速度的提升、傳播互動的增強,以及受眾群體的擴大,對新聞記者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處于基層的地市黨報這一傳統媒體記者群體,肩負著“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使命,在適應融媒體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中,尤其面臨多方面的本領恐慌和能力挑戰,急需快速轉型。本文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對融媒時代地市黨報記者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徑進行探討。
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推進,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正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在朝著“四全媒體”發展的過程中,不少地市黨報記者由于長期從事傳統媒體工作,以及所處的地市級平臺所限,面臨多方面的現實困境。
融媒時代,信息瞬息萬變,新聞如潮,一個接著一個,記者掌握的知識“折舊”也越來越快,身處一線的地市級傳統媒體記者會發現,自己掌握的采訪技能、儲備的業務知識,“保質期”大大縮短,在新聞采訪實踐中,經常發現自己的壓力變大,對工作能力產生懷疑。新媒體的快速傳播特點與即時互動特性,要求記者具備快速反應和即時的采訪能力,能夠在事件發生時迅速到達現場,捕捉關鍵信息并與受眾進行互動。同時,融媒時代對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記者必須具備深入挖掘事實真相的能力,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對事件進行全面報道。這些新的能力要求,也是傳統媒體記者需要補齊的短板。
融媒時代,媒體形態包括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形式。記者需要具備跨媒體采訪的能力,能夠靈活應對不同的媒體平臺和傳播方式。融媒體受眾的群體也不斷多元化,不同年齡、職業、興趣的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需求也不同。記者需要具備針對不同受眾需求的采訪能力,能夠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報道。這些新形勢,是不少傳統媒體記者之前沒有遇到過的,缺乏相應的工作經驗。
融媒時代的記者需要具備綜合的新聞采編業務能力,在這些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采訪能力。提升采訪能力,要念好“備”“深”“細”三字訣。
做好深入采訪的“備”,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入手。
橫向“備”。就是了解與采訪對象、采訪事件相關的盡可能多的信息。比如,筆者采訪過一篇關于樂陵市花園城市建設的新聞,采訪前,先上網查了國內其他地方有關的理念,又查閱了山東省內、德州市內與這一理念相關的政策要求,進行橫向的對比,發現樂陵這個理念比較先進,去采訪前就做到了心中有數。采訪之后,筆者又找來《公園城市》這本書系統學習了一遍,對采訪獲得的信息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撰寫稿件時就更有深度和厚度。這次采訪的稿件是《鐘靈毓秀 花園之城別樣美》,融媒體傳播后,反響不錯。橫向對比,簡單來說就是心里想著題目,眼睛向外看,從更宏大的視角去看采訪的題目,這樣采訪出來的稿子就更厚實。
縱向“備”。就是對采訪對象、采訪事件的“前世今生”進行了解,對采訪主題的后期發布傳播提前計劃,做好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素材的整體規劃采集,在采訪時,運用多媒體手段采訪,多側面、多角度反映采訪主題,做到融媒體傳播“有備無患”。
做好深入采訪的“深”,要先回答好三個問題,那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樣的思考邏輯,是一種思維習慣,也是融媒體記者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
要想把一個題目采訪深入,很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采訪的這個題目是什么,這關系到文章的魂。比如筆者采訪一個關于山東“辣”的題目。在深入采訪時,就先自問,辣是什么?山東各地什么“辣”?本地是怎么做好“辣文章”的?這三個基本的問題,讓記者打開思路,從歷史的縱深和現實的落地上,做好結合文章。在本地采訪時,針對各地的不同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一步步深入下去,就像扒洋蔥一樣把這個“辣”的亮點扒了出來。再結合采訪之前的廣度思考,文章鮮活又不失厚重,在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山東宣傳》新媒體公眾號上發布后,效果很好。
不少資深記者都認同一個觀點:“千斤采訪四兩寫”,實踐中確實如此。一篇稿子是不是接地氣、是不是有深度,和記者的采訪是否深入有直接的關系,我們都有一個感受,不到現場、沒有深入采訪的稿子,即便你占有的材料再多再全,寫出來也難免有“材料味”。正所謂“涉深水者得蛟龍”,深入采訪時,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問幾個怎么辦,只有“采訪深又細”,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節奏不斷加快,記者的采訪時間也總是比較緊張。很多情況下,面對同一個采訪題目,還有多家媒體同時采訪,這就容易給采訪對象形成無形的壓力,回答記者的問題也經常泛泛而談,空話套話官話連篇,缺少細節和故事,以這種采訪形式獲得信息寫出來的稿子,無疑會又大又空、粗線條。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記者必須時刻繃緊“細”這根弦,采訪的時候,聽到采訪對象提到一個細節的內容,馬上抓住接著問,問得越細越好。筆者就曾采訪過一篇關于大學生村官的稿子,當時,筆者對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不是很熟悉,為了采訪得深入細致一些,就用了一個辦法,上網查了很多關于大學生村官的政策、新聞報道等相關內容,自己設計了一個關于大學生村官的調查問卷,問卷問題很詳細,姓名、年齡、家庭背景、工作心得、人生規劃等等都涵蓋其中。在去現場采訪前,就打印出一批問卷,委托大學生村官所在地宣傳部門的同事幫忙發了下去,過了幾天又收了回來,因為問卷設計得比較詳細,發的范圍也比較廣,通過問卷上的答案,筆者在采訪前就全面了解到大學生村官的普遍性心理,以及一些個性需求。系統整理完調查問卷后,筆者才又帶著問題,到了大學生村官人員比較多的縣市區和鄉鎮,與村里的大學生村官面對面交流,一對一采訪,后來,稿子里講出來好幾個細節故事,得到很多人好評,融媒體傳播效果反響也不錯,筆者也因此和好幾個大學生村官成了朋友。
新聞記者作為一種職業,無論何種轉型都要適應行業發展,因此,融媒時代地市黨報記者能力提升,必須把握好三個“變”與“不變”。
融媒體記者從傳統的紙質媒體工作方式,變為適應數字化、網絡化的工作方式,需要具備多種技能,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內容的采集、編輯和發布能力,能夠根據不同媒體的特點和受眾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內容策劃和制作。職業身份從單一的文本、圖片或視頻的采寫和發布者,變為多媒體內容的策劃、生產和發布者。但作為記者必須堅持的真實、客觀、公正的價值觀不變,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不變,融媒體記者也必須做到在新聞報道中弘揚正能量,不炒作、不造假、不侵犯隱私,始終保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融媒時代,地市黨報記者從單純依靠報紙這一平臺傳播信息,變為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和社交媒體進行跨平臺傳播。融媒體記者需要熟悉各種新媒體平臺和社交媒體的特點和傳播規律,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平臺進行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擴大媒體的影響力和覆蓋面。但作為社會公眾輿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市黨報記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職責不變,融媒體記者也應該具備公共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公共利益,時刻關注公眾的需求和利益,并通過報道監督社會,促進社會進步。
傳統媒體時代,及時捕捉新聞線索,挖掘獨家新聞向社會傳播是記者的重要職責,融媒時代,受眾群體變化,記者從傳統的信息傳播者變成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互動性服務的媒體服務者。融媒體記者需要了解用戶的需求和興趣,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并通過互動的方式與用戶進行交流和反饋,提高用戶滿意度。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融媒時代,記者面對的受眾都是信息的獲取者、服務的獲得者,因此,即便受眾范圍發生變化,為用戶服務的思維始終不變。
融媒時代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地市黨報記者要加快轉型,不斷探索新的報道方式和傳播手段,適應形勢發展和需要,必須具備過硬的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只有持之以恒地學習新理念、新知識,新聞的策、采、編、發水平才能不斷提升,才能做黨和人民滿意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