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露
摘要:通過產業鏈變現、跨界融合、智媒轉化等手段,探索鄉村旅游優化策略已成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以休閑引領為核心吸引力的綜合開發結構將成為未來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文章基于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碳鄉融合”的視角出發,以民俗體育賦能鄉村旅游為研究點,探究其文化價值,同時為民俗體育賦能鄉村旅游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鄉村旅游;民俗體育;優化策略;碳鄉融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121-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812;D422.6;F327? ? ? 文獻標識碼:A
“碳鄉融合”是以鄉村資源空間為載體,以促進政策、資金、管理、產業、效益五大板塊融合為抓手,旨在實現碳中和與鄉村振興兩大國家戰略目標,助力鄉村實現能源轉型、碳匯創收、共同富裕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成為各地區經濟建設的共識,各級政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不斷加強城鄉融合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此同時,鄉村也以其特有的生態與人文優勢,成為加持旅游業的重要砝碼。在此背景下,民俗體育賦能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創新型手段,一方面將鄉村體育活動專業化、品牌化,從而有效地加以傳承,另一方面促進鄉村經濟的新業態發展,以達到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1 民俗體育賦能鄉村旅游的價值探究
1.1 提升身體素質,全民健身
民俗體育來源于民間生產生活中,是鄉村特有民風民俗的具體體現,凝結且依附于鄉村長久以來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蘊。盡管由于地域特征差異化,民俗體育具有不同的項目形式,但都無一例外地呈現出集體性、模式性、傳統性和生活化的特征[1]。在地域性較強的鄉村生活中,民俗體育順應和滿足了鄉村民眾對娛樂、健身、習俗、信仰等多種需求,以身體活動和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借健身、娛樂、競技、表演等體育形式和文化形態實現情感與現實的滿足。正是這種強烈的訴求,民俗體育呈現出持久的感染力,以集體性、娛樂性、健身性、多樣性等特征依附于民間生產生活中且持久地堅守與傳承,被人們視為日常健身活動項目。
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民眾對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的雙重需求愈發強烈,對于健身的認知也更加科學化[2]。長期的休閑健身可以提高民眾的身體素質,預防疾病、減少醫療支出,推動健康鄉村建設。基于此,民俗體育以明顯的優勢被民眾所接受,越來越多的民俗體育健身項目在鄉村中發展起來,呈現出鮮明的趣味性和競技性,同時也以其文化性與生態性吸引了越來越多居住在城市的居民。
1.2 弘揚體育精神,教育教化
鄉風文明是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民俗體育既是體育文化,又是生活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3]。
所謂“以文化人”,即以“文化”教化,旨在以民俗體育團結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和服務群眾,進而實現鄉風文明的總要求。一方面,民俗體育的集體性決定了其受眾范圍,在參與過程中,民眾需要具備強烈的團結協作意識與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而這正是民俗體育教育教化功能的體現。另一方面,民俗體育活動的地域性與競技性促使民眾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與自信心,為鄉村振興凝聚力量,形成鄉土情結與文化認同,進而輻射國家建設。
1.3 體悟生態鄉村,娛樂健心
生態性是民俗體育區別于其他體育活動最為鮮明的特征,這一特征將民眾的休閑運動視野從體育場館轉向綠水青山之間,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在周末短途鄉村旅游,感受鄉村田園的寧靜與美好,將工作的壓力與生活的煩惱在鄉村旅游的休閑運動中釋放與排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呈現出雙向互動的良好態勢。
民俗體育賦能鄉村旅游,一方面使得城市居民在浮躁喧囂的鬧市之外尋得一片可供娛樂與健身的休閑之地,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另一方面鄉村居民在發展本土民俗體育這一過程中,既鍛煉了身體,傳承了鄉土文化,又強化了專業技能,必然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娛樂健心。
1.4 推動文化建設,傳承民俗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內容,民俗體育是體育文化與生活文化的共同體現,其振興與傳承滿足了民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觀需求[4]。充分挖掘民俗體育文化的價值內涵與歷史,激活鄉土文化密碼,從而喚醒農民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恰恰滿足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過振興與發展民俗體育,使更多的農民能夠參與到鄉村振興中,實現民俗體育規模化、特色化與專業化,并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心理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價值,形成品牌知名度與持久影響力。
2 民俗體育融入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2.1 鄉風民俗日漸淡化,民俗體育舉步維艱
民俗體育作為傳統體育形式,植根于農耕時代的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中,在當下社會缺乏受眾群體,尤為體現在青年群體中。一方面,民俗體育的鄉土性使得追求時尚的年輕人與之產生強烈的距離感,甚至從內心深處排斥這類體育活動。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加快,青年人奔赴城市建設中,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漸漸失去了生存的沃土,以民俗為載體的體育項目也黯然失色,一些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項目更是無人繼承與發展,民俗體育發展舉步維艱。
2.2 觀賞性大于參與性,鄉村旅游缺乏持久性
隨著鄉村旅游市場的崛起,人們愈發關注其內容的文化性與體驗的愉悅性,更加關注鄉村旅游的獨特性與創新性。可事實是,鄉村旅游現狀并不樂觀,民俗體育助力鄉村旅游并未實現文化生產力的轉化,反而表現出形式趨同化、內容同質化的弊端,“千村一面”“空心化”“旅游化”的鄉村發展同質化困局依舊頻發。即便一些地區有意識地傳承與發展,也未形成群體參與的規模,觀賞性大于參與性,核心吸引力不強。
2.3 缺乏專業人才,創新性與專業性較低
民俗體育融入鄉村旅游發展的時間并不長,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不夠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專業人才短缺的瓶頸。現有工作人員由于視野局限、思路保守,無法為民俗體育發展打開全新的窗口,民俗體育融入鄉村旅游發展受限。基于此,引進擅長體育與旅游的綜合性專業創新人才尤為重要,既要求了解和掌握民俗體育的專業性發展,同時對鄉村旅游發展具有一定專業性認知,這種復合型創新人才目前較為短缺。
3 民俗體育賦能鄉村旅游優化策略
3.1 三維度布局優化
3.1.1 拓展融合廣度
2018年以來,鄉村振興已經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文化、旅游、科教等領域,開始覆蓋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為了更加拓寬鄉村旅游的融合廣度,加強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圍繞鄉村風景名勝、地標建筑、景觀帶等設計發展獨具特色的地域性民俗體育項目,舉辦各類民俗體育競技賽事等,促使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得以緩解,讓更多的體育活動參與者走進鄉村、宣傳鄉村,將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融入鄉村振興,促進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雙向流動。
民俗體育作為文化振興的一部分,賦能鄉村旅游必然會呈現出獨有的本土化特點,使鄉村旅游熱度更加持久。當然打造特色民俗體育旅游,積極發展和創新體育旅游資源,需不斷拓展融合廣度,將傳統民俗體育項目與紅色旅游資源、民間文化、鄉風民俗、農作物種植等結合起來,形成規模化、規范化、特色化的跨界融合廣度,一方面傳承、弘揚傳統體育項目和各類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
3.1.2 挖掘融合深度
深度挖掘當地民俗文化特色,凝聚村莊人文內涵,通過培育現代體育休閑活動,助力本土經濟發展。民俗體育產生于古老的民風民俗中,擁有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歷史與積淀,有些顯性直觀地被開發利用推動經濟發展,但僅僅是從經濟層面衡量其價值,形式雷同、內容固化,忽略了其文化內涵,故而并不能以持久的競爭力。
我國是文化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遼闊多元的地理環境促成了鄉村民俗體育的豐富多彩和千差萬別,通過各類農耕農趣農味的民俗體育活動的舉辦,進一步活化鄉村,使其更具生活氣息和本土特色,推動了生態經濟發展,打破“千村一面”的發展困局,打造理想與現實共贏的“富春山居圖”。
3.1.3 提升融合精度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通過“大項目支撐,小項目擴張”的形式確定民俗體育發展定位,進而依托產業空間布局引導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對生態受到破壞的鄉村旅游及時進行制止與修復,細化“生態宜居”評價指標。通過民俗體育“大項目”向“小項目”的經驗和技術共享,“小項目”促進“大項目”的多樣化,鏈接各類數智化平臺,推動區域性合作升級,實現生態和諧與經濟發展共贏。
當前民俗體育與鄉村旅游融合度較弱,需要進一步發掘和推廣鄉村特色民俗體育項目,凝練民族文化精髓,使之成為鄉村發展的“特色品牌”,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經典、一村一品牌的效果。
3.2 人才優化策略
“碳鄉融合”是目前鄉村振興與發展的新型模式,其核心在人才,那么民俗體育賦能鄉村振興理應立足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形成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共建的人才圈層,以精準化、人本化、生態化、數智化為建設方向,定位文化建設與產業建設,實現經久不衰又融入鄉土味、鄉親味和鄉愁味的特色鄉村發展。根據原鄉人、歸鄉人和新鄉人的不同訴求與自身優勢,因人制策,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提供高質量方案。同時,借各類新媒體平臺發揮其人才共建的獨特優勢,實現“歸鄉人”樂業、“新鄉人”賦能、“原鄉人”安居的共富鄉村圖景。
3.2.1 培根——激活原鄉人,挖掘持久的文化記憶
原鄉人作為民俗體育的守護者與追隨者,最熟悉與了解家鄉的各類民俗文化,并且具有長久且深厚的文化記憶,沒有他們的參與,民俗體育就失去了生存的沃土,難以傳承與發展,因而要最大力度激發原鄉人的文化記憶。通過互動性與趣味性吸引更多原鄉人參與,使全民運動經常化、生活化、終身化。積極號召其原鄉人廣泛參與到民俗體育融入鄉村旅游建設中,主動挖掘原鄉人的故土情結與民俗體育潛力。部分原鄉人對民俗體育了解但不精通,政府應提供各類技術技能培訓,夯實其專業技能,擴寬就業渠道,幫助原鄉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讓其以民俗體育為據點,產生自我認同、情感認同與文化認同,成為鄉村振興最堅實的依靠。
3.2.2 固本——留住歸鄉人,呵護難以割舍的鄉情
不同于原鄉人的淡然,歸鄉人對家鄉總是充滿了濃濃的熱愛與期許,如何讓期許變為現實成為挽留歸鄉人的關鍵。比起原鄉人,歸鄉人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工作經驗豐富、職業技能更為先進與科學,想方設法留住歸鄉人,能為鄉村旅游注入新鮮的血液。歸鄉人因為對家鄉充滿無盡的眷戀從而回鄉發展,地方政府要為其提供科學的前景規劃和落地產業,以及在他鄉所感受不到的鄉土文化與人文關懷,而民俗體育融入鄉村旅游這一生態發展模式恰恰與其訴求不謀而合。以本土化的民俗體育活動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在家鄉落地生根。同時,鼓勵引導歸鄉者爭當鄉村發展“領頭雁”,將開闊的眼界見識、人脈資源用于故土的文化發展,反哺桑梓。
3.2.3 引流——培育新鄉人,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旅游
培育新鄉人,就必須有值得他們留下來的“亮點”,即文化的開發,民俗體育是鄉村文化的載體,以此帶動經濟發展具有持久性與深刻性。“新鄉人”作為外來的客人,他們有技術、資源和市場,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指引下,將其轉變成為民俗體育投資和發展的參與者、謀劃者,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強大力量。要使新鄉人義無反顧地參與到鄉村建設中首先要使他們建立歸屬感,故而提供有利的定居落戶方式一定是最有溫度的“待客之道”,同時提供各種優惠政策解決其遇到的各類問題。對于“新鄉人”,特別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要加大培養力度,給予其廣闊的發展空間,以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振興[5]。
4 結束語
深入探究民俗體育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不僅為鄉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途徑。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民俗體育人才的培養,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水平;二是加大數字化傳播力度,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民俗體育旅游的知名度;三是完善鄉村基礎建設服務,提高其服務質量與水平;四是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民俗體育內涵的挖掘,實現民俗體育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優化三維度布局,提升民俗體育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深度,是當下民俗體育賦能鄉村旅游亟待解決的問題,對盤活鄉村資源、拓展鄉村消費空間、促進鄉村產業升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新濤.陜西民俗體育開展現狀與創新發展探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4(06):23-24.
[2]李穎川.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報告(2021-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3]王健.文化生態學視域下陜南地區民俗體育保護與傳承路徑[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40(03):93-96+100.
[4]尤勇.陜西地域性文化背景下民俗體育項目的特征與價值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05):584-587.
[5]劉海洋.“體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審視與實現路徑[J].浙江體育科學,2022,44(03):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