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風險社會生成與治理

2024-05-24 04:28:02張才國石薇薇
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張才國 石薇薇

(1.2.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摘 要] 黨的二十大作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構想,今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可能面臨難以預見的風險。高水平風險治理不能簡單套用西方“風險社會”理論,而是要基于具體實際和唯物史觀基本立場,明確風險本質和生成動因,探究風險治理的中國式路徑。從馬克思社會階段理論看,風險來源于社會轉型階段產生的不確定性,克服風險是走向發展的必要條件;從馬克思利益理論看,風險來源于利益差別導致的個體對抗和公共精神旁落;從馬克思人類文明觀看,風險來源于文明差別造成的世界性風險的生成和傳播?;谖ㄎ锸酚^視角深入研究中國社會風險樣態和本質,有利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安全格局,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 唯物史觀 風險治理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4)02—0079—08

收稿日期:2023-12-12

作者簡介:張才國,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石薇薇,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風險是安全的對立面,風險治理是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必不可少的環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需要以高水平的安全體系作為保障,而高水平的安全體系必然追求高效的風險治理。從經驗上看,中國社會在現代化與信息化疊加發展的路徑中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也承受著來自世界性風險的影響,似乎已經進入“風險社會”;但中國的風險治理格局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滿足于與既有的西方“風險社會”理論的大致比較,而是應當從具體實際出發,明確各種風險現象的成因,探索適合本國特點的風險治理路徑,構建適用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方案。

一、研究緣起: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風險的表現樣態

當前經濟社會運行中存在各種矛盾與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常態”“全局性風險”“網絡信息安全”“糧食安全”“全球衛生健康問題”等話語不斷涌現,提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進入了一個可能風險頻發的階段。要精準預判、防控、治理各種可能遇到的風險,首先應當明確風險的特點,充分考量風險的展開形式和表現樣態。

(一)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上升

隨著中國進入現代化發展新階段,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建設模式面臨轉軌,難以預料的新情況新問題越來越多,超大規模的人口底盤加之現代性“時空壓縮”機制,使社會極易釋放出大量的風險要素,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上升。

從橫向現實中看,超大規模的人口底盤持續擴大了風險波及的范圍。改革和社會轉型必然伴隨著風險,中國社會具有超大的人口規模,金融風險、氣候問題、核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等在其他國家中影響較小的風險一旦出現,將演變成波及十幾億人民生存的巨大危機,造成巨大的風險治理成本。同時,我國欠發達地區的經濟能力較弱,如果在風險來臨時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源保證自身的生存,風險的危害范圍會進一步擴大。

從縱向歷史上看,“時空壓縮”的現代化進程縮短了風險研判和應對周期,更易釋放風險要素。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發展具有時空壓縮性,在短短幾十年內走過西方幾百年走完的工業化進程,通過極其高效的方式實現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但這一模式的獨特性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我們對于風險的認識還極其有限,對于風險的治理缺乏系統性經驗,原本需要用幾百年時間消化的風險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有效化解而被釋放出來,“中國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西方世界兩三百年才完成的現代化進程,期間的震蕩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就好像一個饑腸轆轆的人狼吞虎咽地吃完一包壓縮餅干,初時尚無飽意,但不久腸胃脹痛與不適就會接踵而來”[1]。以人口問題為例,西方發達國家雖然也經歷過現代化帶來的出生率下降甚至負增長的問題,但由于現代化進程較長,有充足的時間應對老齡化風險;而我國在近40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兩次人口政策的大規模變動,勞動人口在短時間內下降較多,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應對老齡化風險的試錯成本較高。

(二)風險主體由特殊到普遍

傳統社會的風險主要以自然風險為主、發生頻率低,單一風險所能影響到的主體往往只在某一地區或某一階層,人們可以通過結成團體的形式來抵御偶發性風險。傳統中國社會中人們往往根據宗族、血緣、地緣關系來結成團體,費孝通將其形容為“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每個人通過別人與自己的親疏關系與他人產生聯系,形成一種網狀關系結構,就像石子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紋,“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個人離不開團體,在團體之中利用交情與他人產生聯系,編織自己的關系網絡。在這一格局中,團體形式能夠幫助個體更為有效地抵御風險;并且,團體內部往往依靠儒家人倫、家規家訓、宗族文化等形成一套獨特的利益調和機制,使個體利益被穩定放置在集體利益之內,在風險來臨時,這一機制能夠有效地協調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降低利益沖突帶來的風險乘數效應。

在現代化進程中,風險所能影響的群體逐漸變得普遍。市場經濟使得社會分工方式與傳統社會不同,從前依據血緣、地緣和宗族形成的單位共同體逐漸解體,人們的關系變得更加碎片化和原子化;加之經濟高速發展掩蓋了公共精神建設中的不足,大部分個體只關注與自己直接相關的利益,社會整體呈現原始的價值自發狀態。當普遍性風險來臨時,人們失去共同體的守護,利益的分化導致共同體的缺位,公共精神旁落,人們傾向于以“私”為利益界限,為了內圈而犧牲外圈,甚至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當“私”收縮為自身時,可以為了保全自我而犧牲掉除自我以外的一切。盡管現代中國“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有利于在大規模風險來臨時群策群力,但個體理念、個體決策和個體行為的不同都有可能再造新的風險,加劇社會成員之間的不信任,“各種風險啟示是與人的各項決定緊密相連的”[2]。當公共機構效能與公眾期待值之間存在較大落差時,自然會引發更大的社會信任赤字,導致應對風險的政策難以推行,反過來又會加劇風險帶來的影響。

(三)外部輸入性風險增加,風險聯動效應增強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傳統國際安全秩序逐漸失效,外部風險不斷上升。西方發達國家作為國際治理格局的主導者,不僅沒有在全球性風險面前主動承擔治理責任,反而轉向單邊保護主義,放任風險的傳導。如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一些發達國家試圖挑戰“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拒絕承擔碳減排責任,強迫發展中國家承擔經濟承受能力之外的減排任務,拖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腳步。在全球性事務面前,傳統國際組織往往迫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壓力和操縱而陷于失語狀態,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應對周期性資本主義危機中顯得乏力,聯合國憲章宗旨迫于部分大國強權未顯實效,世界衛生組織有時對全球衛生健康問題的呼吁缺乏回應。全球性風險解構了民族國家對國際治理體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國際安全格局受到影響,“政治世界里一些原本不可更改的、永恒的東西突然被融化了”[3]。在這一形勢下,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所帶來的風險是全局性、長期性的,如果不能有效應對,將影響我國的社會穩定和現代化進程。

在現代化背景下,國家間交往愈發密切,國內與國際風險雙向流動性更高。貝克在考察“風險社會”時指出,隨著跨國要素的流動性顯著增強,國家間的邊界逐漸淡化,在地緣上或政治上緊密聯系的國家,如果一方受到不安全因素的沖擊,危機極易傳導到他國,與他國的內部風險疊加,使得風險呈現出多樣態勢。如日本向太平洋海域排放未經過有效處理的核污水,將本國核泄漏危害經由洋流和水循環傳導到太平洋海域的其他國家,危害其他國家的水體安全。因此,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既要應對國內風險,又受到輸入性外來風險的影響,各種風險源和矛盾點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如果防范應對不力,風險極易疊加、演變、升級,使得外來局部性風險演化成本國的系統性風險,最終威脅國內人民的生產生活。

同時,由于傳導機制的多元化,外來風險在一國之內容易引起群眾恐慌,導致風險危害的持續升級。吉登斯(Giddens)討論了風險之下的本體性安全問題,他認為,主體“對自然界與社會世界的表面反映了它們的內在性質這一點的信心或信任,包括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基本存在性衡量因素”[4]。主體在社會之中與其他主體和生存環境構成穩定的、連續的基本信任關系,這種基本信任關系保障了現代社會秩序的穩定。風險的來臨會引發群眾心理上的“不確定性”“焦慮”“恐懼”和“對恐懼的恐懼”,群眾在恐慌之中造成混亂,導致負面事件持續升級。特別是在互聯網公共領域發展的當下,網絡空間主流價值形態的去中心化和反權威性造成群眾不安全感的放大,群眾在風險之中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而出現不理性行為,如人們在提前得知風險時容易因過度恐慌而出現哄搶、聚眾等行為,引發社會秩序混亂甚至更大傷亡。

二、中國風險社會來源和本質的唯物史觀闡釋

對于現代化進程中的風險,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作出解讀,但唯物史觀作為“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無疑是剖析風險內因的最為根本的視角和方法。要了解當下中國社會風險的成因,就要從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具體實際出發,探究風險展開的實際背景,以唯物史觀為視角厘清風險產生的邏輯,分析中國背景下的風險的來源和本質。

(一)馬克思社會階段理論:現代社會轉型必然伴隨風險,克服風險是實現發展的必要條件

現代化轉型的過程必然伴隨著風險的嬗變演化。現代化轉型意味著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遷和重構。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結構是適應一定生產力狀況的經濟關系或經濟結構與政治、精神文化等上層建筑的統一,“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5]。當現有社會結構不再適應生產力水平的變化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將使得社會結構面臨重大變遷。這一過程是充滿對抗性的過程,“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建立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后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6]。社會轉型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新舊勢力相互交織和對抗,轉型的時滯性差距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沖突,導致社會風險的不斷積累,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交往方式。

克服風險是實現發展的必要條件。按照唯物辯證法的邏輯,事物發展遵循“正—反—合”的框架,當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系列風險和挑戰實際上沒有擺脫這一框架,處于“正題”走向“反題”的環節,風險、危機則是這種自我否定過程所伴隨的必然產物。同時,風險也是走向“合題”的突破口,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會面臨一定程度的停滯和倒退,但這種停滯和倒退中又蘊含著新的發展機遇,化解風險的過程也是離發展更進一步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諸多風險和考驗,處于由“正題”走向“反題”的環節,但也正是這些風險內部隱藏著巨大的機遇,把握風險帶來的機遇才能走向更高階段的“合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的判斷是危和機并存、危中有機、??赊D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復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保?]在當下,如何針對新問題進行制度構建,將發展進程中的風險消解在可控的范圍內,在風險中準確識別、精準判斷、快速把握發展的機遇,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思考的問題。

我們應當對超越風險抱有積極的態度。恩格斯指出:“對歷史事件不應帶埋怨,相反的,應當努力去理解他們的原因,以及它們的還遠遠沒有完全顯示出來的后果。”[8]考察風險不應僅僅停留于計算風險帶來的損害,而是研判風險出現的原因和預判可能產生的后果,在下一次風險到來前做好防范。中國共產黨擁有強大的善于反思和化解危機的能力,中華民族具有頑強的韌性,這是中國走出風險、實現發展的強大底氣。

(二)馬克思利益理論:風險來源于利益分化導致的社會矛盾加劇

在私有制下,個體利益與共同體利益分化,人們盡其可能守護自己的私人利益而陷入對抗,公共利益旁落,社會矛盾加劇導致風險產生。馬克思指出,人們同時在“市民社會”和“國家”之中生活,同時具備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市民社會中的“現實的人”是具體的、真實地追求自己利益的私人,每個人的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在社會交往中更多考量個人利益,共同體的利益則依靠現代國家進行守護,“各個人看起來似乎獨立地(這種獨立一般只不過是錯覺,確切些說,可叫作——在彼此關系冷漠的意義上——彼此漠不關心)自由地互相接觸并在這種自由中互相交換”[9]。但同時,馬克思也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所建構起的統治不是針對個體自由訴求的真實回應,而是圍繞私有制的歷史根基來保障少部分特權階級的權益,國家不可能成為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共同體,“它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10]。在“虛幻的共同體”之內,共同體利益的實現并不意味著個人利益的真正滿足,個人利益的滿足也不意味著共同利益的真正實現,共同利益與個人利益擺脫了從前以群體本位為特征的原始社會的一致性,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分化。由于“真正的共同體”的缺位,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出于利益的不同而站在不同的層面甚至對立面,想盡辦法保全自身利益,個人利己行為形成的零和博弈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公共精神旁落,群體價值處于真空狀態,引起社會秩序的混亂,造成社會風險。

社會主義將人民總體利益與國家共同體利益等同起來,這種一致性能有效規避個體利益沖突帶來的混亂,化解利益沖突帶來的風險。依據唯物史觀,人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實踐的承擔者;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符合人民群眾利益就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效規避了個體利益對抗,守護了共同體利益,“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競爭就消失了”[11]。但馬克思和恩格斯也認識到,社會主義畢竟是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脫胎出來的社會形態,仍舊帶有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的烙印,在生產力尚未高度發達的狀態下,個體利益和共同體利益沖突仍然會導致風險,這是難以避免的,“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12]。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平等未能完全實現,個體利益與共同體利益的沖突帶來的風險仍然存在。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已經為守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作了腳踏實地的構想,消除利益沖突、化解社會風險、創造和諧社會雖然是一個未到來的規劃,卻已經是有路可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正是遵循著這樣的軌跡,致力于守護共同利益,緩解和消除利益沖突帶來的風險,保障社會和諧。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是致力于化解利益沖突、消解社會風險、實現共同價值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在風險治理中既重視共同利益的守護,又側重個體的多元協作和利益調和,以合理的機制來協調共同利益和個人利益二者之間的矛盾沖突,約束價值觀的分化,擴大共同利益的共享維度,讓全社會整體構成一個高層次、多領域、多維度的利益共同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們對社會共同體的核心價值認同不斷提高,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都具有共同的信念,對社會充滿信賴,對走出風險、凝聚社會共識充滿期待。

(三)馬克思人類文明觀:風險來源于文明差別導致的沖突

資本主義社會信奉強力的國家哲學,給世界帶來巨大風險。西方發達國家秉承著資本化邏輯,傾向于從單一民族國家視角出發來守護本國利益,如果超越了一國尺度就會轉為掠奪與戰爭狀態,影響世界其他國家的和平與穩定。馬克思確證了資本具有無限制攫取最大利潤的擴張本性,通過暴力統治、殖民帝國、剝削型與依附性共存的世界市場來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使得風險蔓延到世界各地,“資本越發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流通空間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13]。近代以來,資本主義以單一民族國家為政治主體來拓展世界市場,一方面,以國家的名義挑起戰爭,爭奪世界資源;另一方面,又通過國家的形式進行立法,使戰爭不得損害自身的利益。在這一狀態下,民族國家淪為軍事和商業競爭的工具,國與國之間階級和身份的沖突愈演愈烈,安全被永恒地打破,國家之間無法超越利益爭奪的宿命。同時,資本強調利益至上的邏輯延伸到社會規則和國家形態之中,導致個體的分散和原子化,不利于風險應對。“社會契約”“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等西式民主制度都體現了西方社會個體化傾向,表明個體自然權利優于國家和法律。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個人在風險和危機面前傾向于個體利益的維護,有時甚至會因利益而斗爭,擴大風險帶來的危害。

不同于這一信奉強力的國家哲學,中國在國際關系中秉承“和合”文化,重視共同利益而不是沖突對抗,有效化解國際矛盾帶來的外部風險。在傳統安全方面,如政治、軍事問題上,重視“和”,即崇尚追求和平的國家戰略文化,重視國家間的和諧,以對話解決對抗,以溝通應對沖突,與世界各國平等相待、共同發展。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如經濟金融、網絡空間與信息、公共衛生、生態環境等領域,重視“合”,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守護國家的共同利益。這一思路不僅能有效應對全球性風險,也為世界走出對抗性沖突提供了新的經驗。同時,在風險應對方面,中國社會更傾向于從整體視角尋求應對風險的方案,避免風險擴張帶來的更大規模影響。傳統的中國社會依托于“大一統”的集體生活經驗,在風險來臨時習慣于從整體的角度尋求庇護,保障人民的共同利益。自秦朝開辟“車同文”“書同軌”和中央集權制度以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崇尚集體化政治和集體生活的社會形態,以集體的形式有效抵抗風險,盡可能降低風險對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到了近代,這一集體化的觀念遭受西方工業化的沖擊,但很快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走向終結。中國共產黨借助布爾什維克黨組織原則,借助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建立起強大、統一的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統一全國力量應對共同危機??偠灾L期以來的大規模國家生活經驗使中國人民習慣了共同治理的政治思維和政治想象力,無論是遇到單一地區的災害動亂還是民族性的群體危機,始終將人民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運用整體性治理視角來統一資源的調配,尋求應對風險的方案。

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我國高效應對內生風險和外來風險;但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堅持一己私利,不斷加大對中國的封鎖和遏制,使得我國研判風險、處理問題的難度不斷加大。如果我們不能準確把握外部形勢的變化,就會在風險治理中出現重大的戰略失誤,進而會痛失發展機遇,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發揚斗爭精神”,要求全黨上下精準研判風險,在風險治理中發揚堅定的斗爭精神。在當下外部風險和危機層出不窮的階段,我們必須接納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打壓和滲透日漸嚴重的客觀現實,沉著分析國際形勢,主動化解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風險要素,努力在每一場重大風險挑戰中發揮制度優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三、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風險應對的路徑選擇

未來幾年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站到了更高的歷史起點上,遇到的風險和挑戰將比以往更大,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要求比以往更高。黨的二十大強調,我國要在未來五年“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14]?;谶@一目標,只有結合中國社會的獨有特點,才能精準研判、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有效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獨有的風險治理路徑。

(一)在重大風險面前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做好風險治理工作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才能有力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長期的歷史實踐經驗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在風險和挑戰面前始終具備崇高的政治站位、強大的思想活力、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深刻洞察,對人民群眾的需要和期盼深刻體悟。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進入關鍵時期,風險和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多。正是基于此,我們更要堅定黨在風險應對中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團結帶領人民應對重大挑戰、抵御外來風險、化解矛盾危機的決定性優勢。

中國共產黨在風險中具備頑強的斗爭精神,這是黨帶領人民走出風險、實現發展的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斗爭,從來都是奔著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去的。”[15]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征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時刻面臨著風險和考驗,黨帶領人民在重大風險、強大對手面前主動迎戰,在風險和考驗中拼出生路,最終求得發展、贏得尊重。在當前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上,各種風險和考驗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中國共產黨始終具備應對和化解風險的韌性,在風險來臨時保持定力,時刻準備打好轉危為安、化危為機的攻堅戰。

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動員能力是在風險中群策群力的有效法寶。進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要在一個人口十幾億的大國中推進現代化建設,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路徑,要承擔的風險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凝聚力,能夠在風險來臨時最大限度地團結各方力量,有效應對風險。一是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既確保黨中央領導核心作用,使黨中央能夠在應對重大風險中統一指揮,調動社會資源應對風險,又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人民的核心利益作為最終價值訴求,凝聚社會共識,集中社會力量。二是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市場資源的多樣性孕育著強大動能,政府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在風險之中,市場資源的多樣性與政府的資源整合能力相互配合,及時將資源安排在有需要的地方,滿足人民的訴求。同時,市場具有強大活力和發展潛力,在突發性風險化解之后,市場各主體能夠在政府的引導下盡快恢復生產,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三是在黨和人民的關系上,中國共產黨鼓勵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善于引導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預判風險,警惕發展中的“黑天鵝”事件,將風險遏制在萌芽階段。

(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獨有的風險治理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一個部分,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性,又有著自身的個性。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部分,會面臨與其他國家相似的問題,可以從先發型現代化國家中把握風險治理的普遍規律;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人口規模巨大、擁有長期集體生活經驗的后發型現代化國家,巨大的疆域和人口規模帶來風險的多樣化,后發的現代化形態造成風險的動態復雜性,這些問題是中國特有的,只能從具體實際出發加以應對。因此,要化解當代中國社會風險,應當在把握風險的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從中國的現實出發,探究應對風險的一系列經驗。

中國社會的風險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路徑,中國的現代化是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鄉村走向城市、從一元走向多元的現代化,在經濟模式、政治制度、社會政策上都有自身特點,在風險治理方面不能簡單套用西方風險理論的邏輯,而要從本國現代化的具體實際出發,探索走出風險的現實路徑。以中國城鄉二元化模式為例,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在融入世界格局之后,工業生產嫁接在傳統農業大國的社會形態之上,生產要素單一地向城鎮化流動,城鎮逐漸發展起來并形成規模巨大的“虹吸效應”,快速的工業化進程產生了“大城市病”,使農村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由此引發老齡化、空心化、傳統農耕文化缺失等危機。這些危機無法在西方現代化模板中找到答案,而只能依靠自身的探索去化解。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風險社會”可能在總體意義上區別于西方;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中國將在全球治理體系中逐步發揮重要的作用,也將逐漸面對風險的擴大化以及各種跨域風險帶來的挑戰。因此,在全球性風險頻發的當下,要基于中國情境實現風險治理的本土話語體系構建,思考中國風險治理和全球治理之間的關系,基于中國風險治理傳統智慧為世界風險社會治理提供中國樣本。

(三)構建多元主體的社會風險治理體系

風險治理的良性運行涉及多個主體和多個治理領域,要高效地應對可能到來的各種風險,就要有完善的風險治理制度安排和高效的運行機制。一是要發揮黨和國家在風險治理工作中的領導作用,將黨的領導貫穿在國家風險治理過程的全部環節。新時代風險的多元化和輿論的負面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風險治理工作趨于復雜,要營造高效的風險治理格局,首要任務是更加堅定不移地加強黨對風險治理工作的全面領導,自覺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不懈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協調部署風險治理工作,夯實風險治理共同體的政治根基。二是要建立健全風險治理工作的溝通對話機制,加強科學布局、部門聯動、多元互動。在風險發生時,及時通過專家座談會、走訪調研、民主協商會議等形式鎖定治理難點和群眾訴求,加強風險溝通機制建設,暢通各部門溝通渠道,加強協調溝通,確保對接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要提供非政府主導的風險治理渠道,發揮社會組織在風險應對中的作用。社會組織具有多元、靈活、低成本的特點,鼓勵非官方組織參與社會風險治理,不僅能提高風險治理效能,還能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官方組織奉獻社會,提高整個社會風險應對的能力。

同時,在風險治理的全過程中,要加強協調部署,確保在突發性風險來臨時能最大程度降低損失、保障人民的共同利益。在風險預警階段,將信息技術和數字化嵌入社會風險防范的預警體系,加強信息的跨部門流通,確保風險的科學、合理、及時預警,為風險應對保留時間,“要更加注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創新,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16]。在風險應對階段,構建完善的基層風險防范運行保障機制,明確風險來臨時的資源分配,及時搜集和處理風險相關信息,與群眾保持及時暢通的聯系,幫助解決群眾在風險應對中的各項重大問題。在風險應對結束后,及時總結風險防控經驗,將成熟的風險治理經驗納入防控體系,加強現代社會風險防控和風險治理的制度化建構。

(四)共商共建全球風險治理共同體

外部環境的穩定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全球性氣候問題、污染防治問題、軍事沖突等國際安全問題給全球帶來巨大風險,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要應對全球性風險,各國必須共建全球風險治理共同體,在普遍性風險面前守護全體人類的共同命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各國共同安全,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意?!比蝻L險治理共同體并不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原則,而是具有迫切現實意義的合作理念,需要各國共同參與、共同應對。

在更為具體的層面上,首先,應當明確中國在全球風險治理共同體中的自身定位,在維護自身穩定的同時,兼顧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性風險應對中始終保持主動擔當的形象,堅持多邊主義傾向,積極遵守國際條約,以人類命運的長期利益為考量,為應對全球風險樹立了團結協作的導向。

其次,加強各國在應對全球性風險問題中的凝聚力。在當今國際治理體系中,部分發達國家崇尚對少部分國家或集團的“俱樂部式”封閉治理機制,將風險作為利益博弈和權力競爭的工具,意圖利用國際性組織將風險轉移到欠發達國家,降低了世界人民對風險治理機制的信任?!叭说赖臋嗤ㄟ^有益的互動、相互獎勵的交流來實現,以及通過在遵守規范方面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來實現對他人的影響?!保?7]各個大國應當在全球性風險面前主動擔當,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國際形象,重視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加強各國在應對全球性風險中的凝聚力。

再次,倡導開放包容的風險治理理念,為全球風險治理貢獻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智慧。長期以來,中國站在對人類文明延續和發展高度負責的角度,為世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中國經驗。在全球風險治理中,中國需要繼續弘揚“天下大同”“和合”“民本”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程度維護世界共同利益,切實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推動共商共建全球風險治理體系,為世界風險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把“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18]。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階段,要從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歷程和現代化的具體階段出發,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冷靜把握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全面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國內各項任務,在風險面前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危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動構建守護全體人民共同利益的新安全格局,防止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風險的擴大化,積極發揚斗爭精神,勇于應對和戰勝一切風險挑戰。

參考文獻:

[1] 貝克.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義的曲解——應對全球化[M]. 常和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

[2] 貝克.自由與資本主義[M]. 路國林,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2001:119.

[3] 貝克,王武龍.“9·11”事件后的全球風險社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2):70-83.

[4] 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M]. 李康,李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524.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

[7] 習近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N].人民日報,2022-09-01(1).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6.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3.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05.

[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14]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3.

[1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6.

[16] 習近平.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 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N].人民日報,2016-10-13(1).

[17] DEBORAH W L.Can China 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role of moral leadership[J].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20(13):2.

[18]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4.

責任編輯:賀曉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久久综合色88|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www.亚洲色图.com| 欧洲av毛片|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熟妇无码人妻| 免费高清a毛片|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精品视频第一页| 在线欧美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国产主播喷水|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a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99资源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丝袜第一页|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亚洲一区色|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国产成人1024精品|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美女毛片在线|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高清国产| 毛片视频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a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伊人AV天堂|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午夜三级在线| 久久77777| 国产一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区|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色久综合在线|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理论片|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91无码国产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99在线| 国产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