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楊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國教育部正在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進程。在此背景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也迎來了數字化轉型的浪潮。教育者們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這一變革趨勢,提升教學質量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設計思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有限等,制約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對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群進行數字化教學模式改革。
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對我國的社會形態及經濟形態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服裝企業紛紛摒棄傳統的生產模式,從設計到生產,采用數字化、虛擬仿真技術后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進而提高了運行效率。
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打開了一扇眺望未來的窗戶。走在潮流尖端的紡織服裝行業率先采用科技手段推陳出新。2022年以來,國際時裝周、奢侈品牌、時裝設計師持續引發“元宇宙”風潮,推出虛擬時裝周、虛擬秀場、數字時裝等新技術、新成果,讓受疫情沖擊的全球時尚再度振奮。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在2024年1月26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發展數字教育,推進教育數字化,推進教育現代化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紙面化、口授型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學生的培養需求,教育模式更加趨向于網絡化、數字化及移動虛擬化,各個學科體系都在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網絡資源建設與運維。數字化給服裝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給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國內外比較領先的服裝類高校建設了虛擬仿真實驗室,相繼開設了關于數字化、虛擬仿真技術的課程。
對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進行改革創新,能為服裝設計、生產、制作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互聯網與數字化對傳統的教學課堂造成較大影響,各種新型的教學媒介和載體為教學服務,加上各種海量信息的沖擊、思維方式的轉變,教師如何利用當下數字化虛擬技術的優勢培養學生獲取有效信息數據的能力,如何對傳統的教學課堂、有限的學時量進行拓展,從而推動教學改革,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為服裝技術性課程,課程以服裝結構設計為主、工藝為輔,旨在通過工藝表達加深對服裝結構設計的理解,是本科院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一般包括“服裝結構與工藝基礎”“成衣結構與工藝”“女裝結構與工藝”“男裝結構與工藝”“立體裁剪”“創意立裁”等課程。通過以上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了解紙樣設計的基本知識,熟悉紙樣設計的基本原理,掌握紙樣設計的變化技巧,最終根據所學知識和技能設計各類服裝基礎樣板,為高年級綜合實踐類課程中的創新結構設計奠定基礎。
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教學理念仍以傳統模式為主,采用傳統教學法開展教學,并不會有意識地探索符合大數據時代特點的新型教學法,長期發展下去不僅教學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專業教師的創新意識也會受到極大的阻礙。在陳舊落后的教學理念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會受到不利影響,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設計理念及動手實踐能力也無法良好地發展,這些都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教學內容繁多,學習過程稍顯枯燥,教學方式單一。傳統教學以板書形式傳授結構圖繪制方法,但這種平面二維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將繪制的平面結構圖和服裝立體感關聯起來,學生不能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結構設計內容,因此,只能照本宣科地應付作業,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不佳[1]。除了結構設計制版部分,工藝縫制實踐部分也有一定的技術性難度,需要通過多個步驟完成服裝制作。整個教學過程都需要老師全程示范、操作與指導,并且每個步驟環環相扣,完成一步才能進行下一步。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還會不斷詢問工藝制作細節,這就需要老師反復講解、示范操作,這樣就會導致耗時長、效率低以及效果不佳。
對于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用數字化可視化教學手段和現代化三維虛擬仿真技術可以適當解決[1],為服裝結構知識的深入理解以及服裝的縫制展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途徑,實現了多種混合式教學方式的優勢互補。
樹立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主動適應服裝行業經濟發展需要,在數字化環境下與時俱進。教師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向專業化、網絡化、數字化、虛擬化方向轉變,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可以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群進行數字化建設。通過改變傳統授課方式和手段,綜合運用數字化的圖感教學法,引入更加前沿的理論、實踐技術和經驗,將課程體系從傳統的手工制圖向數字化、可視化、智能化拓展,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綜合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設計出種類繁多、更加新穎的服裝。
要想讓學生在課程實踐內容上采用數字化、虛擬化形式,教師應該先在授課時采用先進的方法展示教學內容。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打破傳統的授課模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和研究軟件以及智慧教學平臺的使用方法,并且要靈活應用多媒體PPT和電子黑板,需要長時間的推敲和磨合才能達到授課水平。
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內容較多,難度系數較大,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非常重要,而改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是關鍵因素。教學方式較為多樣化,比如教師示范、課堂討論、專項練習、課題研究、項目實踐等,需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線上網絡課程、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虛擬實驗室輔助教學等,且教學進程要由淺入深、化繁為簡。
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理論研究,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大綱,大力開展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努力構建適應當下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優化教學內容,積極推進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群數字化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和手段,綜合運用數字化的圖感教學法、單元化教學法、特點性教學法等,將復雜的結構設計問題簡單化,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掘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的思維規律,將教學過程形象化,通過虛擬仿真與現場實踐將教學內容可視化,通過服裝CAD與CLO 3D軟件進行結構設計與虛擬試衣展示,使畫面更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由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2]。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內容多、難度大,如何利用已學數字化、虛擬仿真技術迅速有效地呈現可視化三維試衣效果是一個研究趨勢,因此,需從上而下地制定改革方案和執行計劃,讓教師和學生認識到大數據背景下的行業發展需求。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一般包括“服裝結構與工藝基礎”“服裝立體裁剪”兩門課程,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設計教學內容,利用CAD技術制作出CAD結構圖形,讓學生理解二維紙樣與三維服裝對應關系[3]。利用虛擬實驗室,如在“基于女裝原型的三維立體服裝產品設計虛擬仿真實驗”虛擬仿真課程中,對服裝測量、規格尺寸設置、服裝結構設計、款式變化等進行虛擬仿真實驗。
數字化、虛擬仿真技術不僅彌補了傳統黑板教學方法存在的缺陷,節約了教師的時間和人力資源,還有助于教師建立網絡教育系統,以此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結合數字化時代的具體特征及行業需求,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理論研究,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的教學大綱,調整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的教學安排以及課程之間的銜接,大力進行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與虛擬仿真技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動手能力,以適應大數據時代服裝產業的轉型發展。
在高年級開展服裝數字化軟件的學習,包括服裝CAD和服裝虛擬試穿等軟件,開發學生的數字化技能,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課程實踐。高年級的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以創新性設計為主,例如“女裝設計與工藝”技術含量較高的課程,授課內容以實踐性作業居多,傳統的做法是教師通過案例講解平面結構設計方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改變教學思路,調整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和作業考核任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課前通過網絡平臺收集各大秀場及新品的數據,分析款式流行變化趨勢,整理最新的結構創新技術,發現并解決技術問題。授課教師要先利用CAD軟件進行分析,再通過CLO 3D軟件展示虛擬試穿效果,打破傳統的板書和紙樣講授方式,進而更直觀、立體地優化服裝結構與人的附著關系。
學生的平時作業也可以利用服裝CAD和CLO 3D軟件調整版型和進行樣衣虛擬試穿,從而節省樣衣制作時間和成本,在課堂上通過互評選擇結構設計方法和變化方法,使自身學會舉一反三,提升平時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大作業也可以通過數字化和虛擬仿真技術打造出模擬樣衣效果,再制作出成品,能大大提高準確度和完善程度。
通過上述方式逐漸開發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的數據化思維,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各類大數據的技能,這樣學生畢業進入服裝設計企業后可以將學習到的大數據技能運用于服裝設計各個環節,進一步推動我國服裝設計企業轉型發展。
疫情時期,線上授課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教學質量不高,教師的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平臺技能參差不齊。在后疫情時代,混合式教學是國家高校教育改革措施之一,可采取線上線下結合、虛擬與數字結合、針對性較強的措施逐步提高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
錄制微視頻可以解決工藝實踐課操作演示難題,不受課堂時間限制,學生可反復觀看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將服裝工藝制作的每個步驟錄制成內容精煉、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微視頻,再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可反復觀看、便于記憶、加強互動[5]。
教師利用泛雅教學平臺建課,將“服裝結構與工藝基礎”“服裝立體裁剪”“成衣結構與工藝”等課程的實踐操作內容的微視頻上傳到平臺課程的章節中,直觀地展示操作示范內容。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端進入超星學習通,反復觀看、學習細節、實踐制作,從而提升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實時教學效果;也可以有效利用慕課和一流線上課程內容,再根據自身教學內容進行錄課,并在超星網上建立線上課程,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中難理解、難操作、枯燥乏味的問題,迎合了當代大學生接觸的新生事物比較多的特點,他們思維獨立、追求個性,而在線課程需利用手機、平板、電腦將專業知識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更容易滿足他們的需求,并且后期在高年級實踐課程中可以針對一些難點進行反復觀看,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結構和工藝問題。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等提高學生學習的便捷性,結合線下學習和實踐訓練的優點,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高校需要進一步調整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的教學規模,豐富教學內容。數字化教學模式在服裝結構與工藝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教學更具趣味性和生動性。這將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服裝結構設計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在服裝設計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這一平臺,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企業生產流程,深入了解服裝設計全過程。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服裝設計的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他們在未來職場中取得成功奠定基礎。
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服裝技術教學創新改革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滿足服裝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和師資隊伍,高校可以培養出更多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服裝設計人才,推動我國服裝行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