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婧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常州藝術分院,江蘇 常州 213000)
在社會對創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趨勢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美育素養的培養。然而,當前的美育評價體系仍存在許多問題,缺乏科學性與實踐性。因此,本研究選取了“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作為研究對象,以構建一套科學、全面、創新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在審美情感、認知、判斷、表達和創造等方面的綜合素養。基于此,本研究試圖建立一個以素養、發展和創新為導向的評價框架,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提升提供可行性參考。
美育素養是學生在美育活動中形成的多方面綜合能力,包括審美情感、認知、判斷、表達和創造等。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美育素養的內涵還包括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設計和創造能力。學生需要掌握色彩理論、圖案設計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并運用美育的原則和方法進行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賞析、評價、表達和創造,以提升自身的美育素養。
美育素養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具有多元性、發展性和實踐性。多元性要求學生全面掌握色彩、圖案等知識,并適應不同的設計要求和風格;發展性要求學生緊跟時尚趨勢,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形成個性化的設計風格;實踐性要求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設計中,通過項目實踐提升素養。
有效評價體系是為了全面、科學、創新地評估學生美育素養而精心構建的一套系統性、整體性、可操作性評價框架[1]。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有效評價體系的評價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設計和創造能力。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對學生在審美情感、認知、判斷、表達和創造等方面的多方位表現進行全面綜合評價,使學生的美育素養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的各個層面得到有力提升[2]。
(1)綜合性。評價體系全面覆蓋學生的美育學習。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綜合性表現為學生要掌握不同色彩和圖案的知識、使用方法和要求,并結合自己的個性和風格進行服裝色彩與圖案的選擇和搭配[3]。
(2)科學性。評價指標和方法基于對美育素養的深入理解,結合相關理論和實踐。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科學性要求學生結合服裝色彩與圖案的流行趨勢,吸收和借鑒中外服裝的知識,掌握和利用服裝相關技術,參與和組織服裝色彩與圖案相關活動,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4]。
(3)靈活性。評價體系應適應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和發展階段。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靈活性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合適的項目和主題,運用色彩和圖案相關原理和方法進行設計,綜合考慮服裝的美觀性和功能進行評價和改進。
有效評價體系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其促進了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使他們能設計出具有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服裝色彩與圖案。其次,其提供了有效的反饋機制,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問題,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最后,評價體系為教學改革提供了評價標準和依據,使教學改革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能體現教學的科學性和創新性,以適應社會和市場的變化。
在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實踐中,美育評價體系主要體現在課程評價、實踐評價和素質評價等方面,具體如下。
(1)課程評價。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課程評價考核包括設計作業,要求學生運用色彩理論和圖案應用原則進行服裝搭配設計,展示創意和審美能力。期末評估則涉及理論題,要求學生掌握服裝色彩與圖案的基本概念、分類、特點、規律、流行趨勢以及文化內涵和差異,展示專業知識和理解能力。
(2)實踐評價。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實踐評價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服裝色彩與圖案的實踐活動和項目,讓學生了解服裝色彩與圖案的運用和需求,展示學生的設計成果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3)素質評價。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素質評價考核學生的思維品質、綜合素養和美育素養,展現學生的創造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綜合素養,關注學生在色彩感知、圖案想象、審美判斷、創造思維、溝通協作、文化素養等方面的表現,評價學生的能力和特色。素質評價還通過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專家評價等反饋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優勢和不足,增強自信和自我完善的動力。
美育評價在實施中雖然發揮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面臨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成因和影響主要有3個方面。
(1)理念和目標模糊不清。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美育評價在制定理念和目標時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缺乏對學生美育培養的明確指導思想。美育評價的理念和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備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設計和創造能力,使學生能設計出具有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服裝色彩與圖案,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為服裝行業的發展作貢獻。
(2)評價內容和指標不科學。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當前美育評價的內容和指標不科學,未能全面覆蓋學生的美育學習。美育評價的內容和指標應該包括服裝色彩與圖案的基本知識、技能、方法、創新、表達、評價等方面以及學生在審美情感、認知、判斷、表達和創造等方面的表現,以全面考查學生的美育素養水平。
(3)評價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性。目前,“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美育評價方法相對傳統,缺乏創新性,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審美表達和創造能力,可能導致評價結果的單一性和局限性,無法真實地反映學生在審美、創新方面的潛力。
(1)素養導向原則。評價體系以素養為導向,反映學生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中的全面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及其認知、判斷、表達、創造等能力,使學生在實際設計中展現綜合和成熟的美育素養。這一原則提高了評價的全面性,符合“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需求。
(2)發展導向原則。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發展性,不斷提高其美育素養。通過階段性評價和及時反饋,學生清晰地了解自身在不同階段的不足和優勢,進而調整學習方向并提高學習動力。
(3)創新導向原則。評價體系引入創新的評價方法,適應時尚藝術領域的特點,使評價具有實際情境的指導性。通過實際案例、設計項目等實踐元素,評價體系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水平。創新評價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4.2.1 評價目標
明確的評價目標是評價體系的前提,著眼于“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長期目標是培養學生全面的美育素養,包括審美情感、認知、判斷、表達和創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4.2.2 評價指標
在“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為確保全面評估學生美育素養,需要明確如下評價指標。
(1)審美情感指標。學生的審美情感體現在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的直觀感受和情感反應上。通過考查學生對顏色、圖案等設計元素的感性體驗,深入了解其審美情感的表達,并進一步評估其對不同設計風格的理解與欣賞能力。評價標準包括準確捕捉設計元素,表達個性化的審美情感;能清晰地描述對不同顏色和圖案設計的感性體驗;具備對時尚潮流、設計風格的辨識和欣賞能力。
(2)審美認知指標。審美認知涉及對藝術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對時尚趨勢、文化背景的認知。學生應在課程中獲得有關色彩搭配、圖案設計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同時展現其對時尚產業發展趨勢及文化背景的深刻認知。評價標準包括理解色彩搭配、圖案設計等相關藝術理論知識;能準確把握時尚趨勢,并理解其與文化背景的關聯。
(3)審美判斷指標。學生需要具備對服裝設計的評價和批判能力,同時對色彩搭配和圖案選擇進行明確的判斷。這涵蓋了學生對同行作品的評價以及對時尚潮流的批判性思考,旨在考查其批判性思維和專業判斷水平。評價標準包括具備對同行作品獨立而理性的評價和批判能力;能清晰準確地判斷色彩搭配和圖案選擇的專業水平。
(4)審美表達指標。創造性表達能力及對個人設計理念的清晰表達是重要的評價要素。學生的設計方案需要展現獨創性和創意表達,同時能清晰地傳達其個人設計理念,這對于其綜合美育素養的評估至關重要。評價標準包括呈現的設計方案具有創新性和獨特的表達方式;能清晰準確地傳達個人設計理念,使其易于理解。
(5)審美創造指標。審美創造包括學生獨立設計和創作能力以及對時尚潮流進行創造性探討的能力。這要求學生在實際設計中展現獨立思考和創作的水平,同時深入挖掘時尚潮流趨勢,促使其具備創新性的設計思維。評價標準包括具備獨立思考、創作的能力,展現獨創性設計思維;能深入挖掘時尚潮流趨勢,展示對潮流的創造性探討。
在貫徹以“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為例的評價體系時,采用以下具體且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
(1)綜合評價。首先,設計作業評估。學生要完成一系列任務,包括色彩搭配方案和圖案設計等。教師要注重對設計創意性、實用性以及美學價值的綜合考量,了解學生在具體設計任務中的創造性表達和對美的敏感度。其次,課堂參與觀察。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提問、討論和小組活動等方面,教師能全面評估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團隊協作能力。再次,設計展示評估,定期組織學生展示設計成果。教師要關注學生作品的設計理念、創造性表達以及對審美的敏感度。通過向同學和專業人士展示,學生能在檢驗中提高其設計水平。最后,設計答辯。學生需要定期進行設計答辯,向教師和同學陳述并闡釋他們的設計思路和創意表達。這一深入的互動過程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評估學生對設計細節的把握和表達能力。
(2)實踐考察。在實踐考察方面,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真實而有挑戰性的設計任務,確保其在實際場景中能有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首先,布置實際場景設計任務。老師提供實際場景設計任務,如為特定客戶設計服裝或參與時尚活動的布置。在這些任務中,教師要注重評價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實地考察。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例如參觀時尚展覽或走進設計工作室。在實地考察中,學生有機會展現他們在實踐中形成的設計感和專業素養。這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具體的評價材料,幫助了解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的表現。
通過這些基本原則和具體內容的結合,構建科學、實用的評價框架,可以促進學生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美育素養的全面提升。這一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使其能有效融入實際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發展機會。
本研究探索了高職“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教學中學生美育素養提升的有效評價體系,旨在為當前教學實踐提供一種更為科學和創新的評價模式,希望通過此評價體系的建立,更好地促進學生美育素養的全面發展,推動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