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鄭 蓉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實驗中學)
城市軌道交通不僅是一種公共交通工具,而且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美學價值、人文氣息、歷史內涵的城市軌道交通文化,也已成為了城市文化的闡釋。本文從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價值出發,分析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策略,旨在通過藝術設計手段,深入發掘地域文化特色,營造豐富的呈現樣式,激發乘客深度的審美思考和多方面的情感觸動,凸顯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獨特的歷史人文風貌。
城市形象折射出城市的品質。城市形象最直觀的展現方式就是城市景觀,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城市文化的載體。將城市文化底蘊和歷史印記在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中呈現,使其成為展現城市文化的“客廳”,對延續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意義重大。例如行走在上海軌道交通的空間里,乘客會感受到融國際視野、海派文化、當代美學于一體的藝術氛圍。這種氛圍正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開放、現代、活力、時尚。
城市軌道交通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前提下,還須滿足乘客的審美需要,通過壁畫、油畫、裝置、雕塑等形式多樣的藝術語言,加強藝術設計,使其成為“地下美術館”。例如北京地鐵4 號線國家圖書館站壁畫,以書籍為表現元素,主要展示趙城金藏、敦煌古卷、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文化歷史;動物園站則采用馬賽克鑲嵌工藝的動物兒童畫造型,展現其文化特征;圓明園站以圓明園殘柱浮雕為背景,講述了圓明園的歷史;西四站《京華日夢》運用高溫彩釉陶瓷工藝,描繪西四商業街市七百余年的歷史變遷。這些壁畫、浮雕將優美的圖案、色彩與多樣的料器質感予以揉合,通過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提升公共藝術對乘客吸引力。
首先,城市軌道交通引發乘客情感共鳴是從視覺等感官刺激開始的,例如那不勒斯地鐵Toledo 站壁畫以“光與水”為設計主題,自然光照在自動扶梯上方,加上大量的LED 燈,把馬賽克墻壁照得一片蔚藍,布滿星星點點的光斑,猶如波光粼粼的大海,又仿佛浩瀚的星空,給乘客自然親切、和諧寧靜的心理感受;其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可以深層次激發乘客的情感共鳴, 例如上海地鐵徐家匯站南通道內立有一個青銅塑像,他就是被稱為“上海地鐵之父”的劉建航院士。他曾擔任上海地鐵總工程師,是老一輩地鐵建設者的杰出代表。乘客看到塑像,就會想到數十年間,上海地鐵從創造“在豆腐里打洞”的奇跡,到建成運營里程和列車保有量雙雙位居世界第一,這是一代又一代地鐵建設者自力更生、攻堅克難、不斷創新的成果,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實踐。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始于北京地鐵2 號線壁畫。隨著建設進程的加快及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目前藝術設計已從單一的墻面壁畫延伸到了地面、頂棚、導向標識、公共設施等領域。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探索期,二十世紀70 年代初至80 年代末,主要以壁畫的形式出現,通常設置于站臺空間,以北京地鐵2 號線壁畫為代表。這一時期已經意識到壁畫與建筑環境的結合,采用陶板高溫釉的工藝技術,突破了當時的材料和技術手段;成長期,二十世紀90年代初至2000 年初,仍以壁畫為主,但主題和材料趨于豐富,開始設置于站廳。這個時期的壁畫表現手法豐富,采用搪瓷、面磚、玻璃、不銹鋼、大理石、 花崗石等多種材料,主題與站點地上文化相對應,啟發了其他公共藝術的創作;高速發展期,2000 年初至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全面進人高速發展期,藝術設計也從單一的壁畫轉向空間環境裝飾、雕塑小品、互動裝置、新媒體藝術、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共同發展。
1)藝術設計的表現方式仍比較單一,基本以浮雕、壁畫兩種形式為主。
2)藝術設計重在“公共”特性,堅持以人為本,應該可識別、可互動、可由社會公眾選擇和決定。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除了少數壁畫帶有作者姓名、作品標題及簡單落款外,藝術作品的設計理念、創作背景和思想內涵鮮有涉及,這些藝術作品連最基本的“可識別性”都不具備,更遑論“可互動”了。而對于公共藝術“可由社會公眾選擇和決定”,則欠缺得更多,當前公共藝術品多為承建企業邀請藝術家創作而成,社會公眾參與度不高。
3)缺乏創新設計,設計模式化,通常借鑒“設計模板”應用于不同的藝術設計中,對地域文化元素的研究與提取不夠,使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在傳承城市文脈、塑造城市形象方面有所欠缺。
地域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坐標符號,要深入發掘地域文化的內涵,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概括與提煉。如廈門地鐵在站內空間規劃設計時,深刻把握了閩南文化重鄉崇祖的生活哲學與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 1 號線提煉閩南古厝建筑中標志性的建筑符號,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將閩南古厝的“人字梁”結構,運用到車站公共區的天花板造型中;提取閩南古厝中特有的磚紅色,并將色彩運用到墻面、柱面,突出閩南古厝的色彩記憶。這種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不僅可以傳承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形象,還可以增強乘客的文化認同。
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整體創意要以主題為引導,緊緊圍繞“地域性、時代性”進行差異化創作定位。在整體創意上采用以“線”為鏈,以“點”為珠,將沿線的自然風景、歷史人文景觀,通過各個站點的藝術作品有機串聯起來,把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打造成一條璀璨生輝的人文項鏈。例如貴陽地鐵2 號線,通過對沿線城市歷史、人文、生態、旅游等方面文化元素進行歸納、提煉,將5 個站點的藝術設計主題界定為生態文化、交通文化、陽明文化、筑城文化、民族文化等,并以此開展藝術創作。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人們審美的變化,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是一個正在不斷“生長”的領域,它模糊了很多學科的界線,也跨越了很多媒介,因此要加強形式的創新,注重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國際化。藝術形式不能僅限于平面的,還要涵蓋各種空間、裝置和多媒體,要結合新材料、新技術,綜合運用聲、光、電、人機互動等創作手法,使藝術作品更具時代特征及科技特征,以此來給予乘客完美的藝術享受,引發乘客更多的審美思考。
首先,由政府牽頭國內外藝術、設計、文化等行業專家以及本地民俗與歷史文化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針對藝術設計的發展動態進行研討,理清當下城市軌道交通藝術設計的重點與難點,并提供學術支持和咨詢意見,全程指導藝術設施及藝術品的設計、安裝等;其次,從市民生活中吸收營養,提取設計元素,始終堅持藝術設計源于群眾、服務群眾,創新決策機制,把專家咨詢與公眾參與有機結合,打造一套“專業團隊、專家咨詢、公眾參與、領導決策”的藝術設計新模式。
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已不再是單一的形式,而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多種藝術形態。要整合公眾對城市的精神訴求與交通的功能性,通過藝術介入、人文注入及科技引入等方式,對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藝術設計進行充分的思考與凝練,多維度展示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