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怡
關鍵詞:網絡文學;傳統文學;縱橫發展
從概念出發,網絡文學是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一種以互聯網為傳播媒體的新型文學活動,主要是由網民在電腦上創作并通過網絡媒介得以流傳的“文學”[1]。它在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學搭建的新型平臺上進行文學的生產與消費。傳統文學是一定歷史時期之內,相對于新的文學流行方式而說,過去流行的文學方式就是傳統文學。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并不是由二者不同的文學特征所決定,而是取決于不同的媒體依托,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比較實際上是構建于兩種不同的文學傳播載體之上。
從特點出發,網絡文學因為其獨有的存在方式,因而具有更大的創作隨意性和開發性。網絡文學的最大特點是娛樂性強。它集中表現大眾喜愛的作品的內容和藝術形式,關注是否能給網友帶來愉悅的閱讀感受,關注于情感的最佳表達,卻忽視文化內涵的存在,這往往導致作品文化魅力的缺失和不完善。在網絡文學中,常見的寫作題材為武俠(仙俠)、青春校園、都市言情、靈異、玄幻、妖孤、瑣碎人生等各種內容。傳統文學在寫作時,作者常常要經多方面的考慮,文學內容因而顯得拘謹、壓抑、沉重,無法做到淋漓盡致地抑或直白地展現心理活動,多用隱喻嘲諷來表達,也給傳統文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這樣“優雅”和“經典”的純文學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中變得越來越枯燥乏味。
今天的中國文學有“縱向”的深度,但缺乏“橫向”的寬度。由此產生的作品具有狹隘的格局和視野,不足以表達普世價值觀并與世界主流文化融合。當然,也有新生的美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先鋒文學和90年代末出現的個性化寫作應該是傳統文學“垂直”主干的一個分支。如果你說它模仿西方的寫作格調,或者你說它是作者的自言自語,那一定是對中國文學價值的修正。它提醒人們文學的世界更廣闊。與“傷痕文學”“改革文學”“知青文學”,包括近年來的“底層文學”“生存文學”相比,先鋒文學和個性化寫作可能更接近文學的本質。這不是文本技術的問題,而是如何從零開始熟悉文學世界。當然,20世紀的中國文學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它實現了對人性的深度挖掘,在藝術表現和技法上取得了巨大進步。
意識形態文學的沉重負擔解決了民族精神成長中的一些問題,但累積的痛苦阻礙了新世紀民族精神的進步。“網絡文學”的出現使得改變這一現象成為可能[2]。我認為“網絡文學”是一種“橫向”文學,它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意識形態的依賴,使文學回歸其本能狀態。網絡寫作對于那些在傳統媒體中占據一席之地的作家來說可能不是很重要,但對于剛剛走上寫作之路的文學愛好者和業余作家來說,它是一個神圣的領域。他們來這里耕種和播種,他們當然希望獲得相應的收成。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寫作給許多人帶來了生活的樂趣和他們追求的方向。這種力量實際上是文學最寶貴的價值之一,也是網絡文學橫向發展的動力源泉。
從文學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并非水火不容。網絡文學是傳統文學的“后代”,是在傳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起傳統文學,網絡文學傳播方式簡單快捷,雙向傳播特征遠比傳統文學明顯。傳統文學的單向傳播極大限制了讀者對作品的影響,封閉自足的傳播儼然和當今社會的開放風氣背道而馳。受網絡文學影響,傳統文學不再盲目追求精英路線,早已認識到只要面向大眾,就能更好地實現普及文學的目標。因此,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填補了彼此的缺陷,逐漸融合。
網絡文學的興起打破了傳統文學的規則,但并不意味著文學世界分裂[3]。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相互滲透的有機體系。許多傳統文學通過電子化改造成為網絡文學的一部分,網絡文學的作者也受到了傳統文學的影響。與此同時,網絡文學通過出版進入了傳統文學領域;并且依靠網絡的巨大影響力,它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對傳統文學產生影響。
網絡文學的創作比傳統文學更自由。如今,網絡文學如雨后春筍,充滿生機和活力。然而由于其發展還未成熟,故而良莠不齊。互聯網的發達,網絡文學的興起,并不能代表網絡文學代替了傳統文學,確切地說,網絡文學只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繼承,然而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也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齊燕銘.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比較[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3):2.
[2]陳旭東.從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關系看網絡文學的基本特征[D].山東大學,2007.
[3]于愛成.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差異性與互補性[J].南方文壇,2013(1):5.
(作者單位:常州工學院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