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定金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們劃出了重點、明確了路徑,并賦予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揚州市江都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重要講話精神,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奮力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走在前、做示范。
一、競逐產業升級“新賽道”,
厚植高質量發展“硬實力”
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體現。江都擁有省級船舶產業園、省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省數控裝備特色產業基地等優勢集群,在全市唯一獲批建設江蘇省首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我們將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堅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以新質生產力塑造核心競爭力。
堅守制造業看家本領。緊扣江蘇省“1650”和揚州市“613”產業體系建設,完善制造業集群和產業鏈發展規劃,形成新型工業化江都方案。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實施創新強基、招商強鏈、壯企強企等“六大行動”,推動特鋼、船舶、高端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壯大新興產業規模,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落戶一批標志性產業項目,引培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鏈主”企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40%以上。布局未來產業賽道,搶抓航空、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風口機遇,引領產業體系迭代升級。
擦亮建筑業金字招牌。江都是“中國建筑之鄉”,擁有建安企業超600家,其中特級資質4家、一級資質19家,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市場覆蓋率達82%,累計獲得魯班獎25項、國優工程獎72項。面對建筑業市場下行壓力,將引導企業靠大聯強,主動尋求與央企、國企、外企合作,持續提高北上廣深等國內重點市場占有率,積極參與建設“一帶一路”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不斷拓展內外發展空間。鼓勵企業進軍“高精專”行業領域,持續提升市政路橋、能源電力、石油化工等高附加值業務比重,爭創魯班獎或國優工程5項以上。
打造數實融合示范樣板。江都先后招引華為、SAP等數字經濟頭部企業,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深度融合,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去年完成智能化改造項目322項,保持全市領先。下一步將突出“智改數轉網聯”協同增效,拓展“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實施“數字標桿”創建項目110項以上,新增省星級上云企業255家以上,建成一批省級以上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加快從“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躍升。
二、激發市場主體“新活力”,
夯實高質量發展“強支撐”
江都的發展,興于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異軍突起,20世紀80年代成為江蘇長江以北首家財政收入超億元縣,被譽為“江北第一縣”;強于國資、外資、民資聯動,日本日清紡、德國大陸、中信泰富、中遠海運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央企國企落戶發展,GDP、工業開票銷售、建筑業施工產值、銀行存款余額、貸款余額等五項指標在揚州市率先邁上千億元臺階。江都40多年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實體經濟發展史。作為揚州第一大經濟體,江都將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綜合施策穩增長、擴投資、強信心,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招大引強夯實項目根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落戶和發展一批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的新項目。近年來,江都全力拼招商、拼項目、拼經濟,納力新材料、博恒新材料等百億元項目相繼落戶,和熠顯示模組、芯德半導體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去年累計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13個,60個省、市級項目全面開工。今年將圍繞“招商引資突破年”,精準對接知名外企、重點央企、上市公司,打好產業鏈招商、鄉賢招商、駐點招商、以商引商“組合拳”,新簽約億元項目150個以上,其中新興產業項目招引比例不低于50%,力爭百億元項目取得新突破。全程跟跑項目建設,堅持“專業+專班”服務,狠抓開工率、入庫率、投產率“三率”提升,新簽約項目當年開工率不低于50%,年度投資額不低于項目總投資三分之一,確保上半年末4個省級項目、三季度末59個市級項目全部開工,努力以項目之進保障經濟運行之穩。
精準滴灌培育企業矩陣。江都擁有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3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01家,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力量。我們將壯大“登高晉級”梯隊,梯次推進“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今年開票銷售億元以上企業達17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力爭突破1000家。打造“千企升級”樣板,鼓勵更多企業深耕細分領域,爭當“隱形冠軍”,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0家以上。強化資本市場賦能,精準幫扶“金揚帆”計劃36家后備企業,加快形成資本市場“江都板塊”。
需求導向優化營商環境。把“成就企業家、厚待投資者”作為應盡之責,落實領導干部掛鉤聯系、重點企業常態走訪等機制,設身處地了解所思所盼,真心實意幫助排憂解難,確保營商環境綜合評價走在全省前列。強化惠企政策集成供給,助力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推動結構性減稅降費、各類獎補資金“直達快享、免申即享”。出臺關心關愛企業家“十條措施”,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完善免罰、輕罰、減罰“三項清單”,依法平等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營造尊商親商的人文環境,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江都,扎根江都。
三、釋放改革創新“新動能”,
打造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江都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51家,創成全國首批、全市唯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示范縣,連續六年入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A類項目。我們將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努力把“關鍵變量”轉化為“最大增量”。
突出科技創新第一動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40項,高新技術企業總數保持全市第一位和蘇中領先。提升載體運營水平,建成中集科創金融中心和江蘇科技大學船舶產業研究院,力爭國家級檢測認證機構實現突破;用好域外創新中心、科技綜合體等平臺孵化加速功能,招引科技型企業150家以上。集聚創新創業人才,投用人才公寓3000套,引進培養一批產業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讓更多“千里馬”在江都競相奔騰。
突出開發園區主力陣地。推動園區聚焦主業、二次創業,切實擔當項目建設主陣地、經濟發展主力軍的重任。聚焦貢獻份額提升,進一步做大省級開發區、省級高新區規模總量,推動工業開票銷售等主要經濟指標占全區比重持續提升。聚焦協同聯動發展,根據空間形態、園區業態、產業生態等資源稟賦,深化省級園區與市級工業集中區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用好“飛地經濟”政策,實行資源共用、項目共引、利益共享,推動招商項目按照產業定位集聚發展。聚焦集中連片開發,兩個省級園區動態儲備500畝以上工業用地,提高規劃水平和整體形象,為重大項目落地留足空間。
突出畝均效益鮮明導向。嚴把項目準入關口,緊盯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科技含量、能耗水平等關鍵指標,健全完善聯合預審制度,提高項目轉化率、實在度。嚴控項目低效用地,注重向存量要空間,向集約要效益,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不少于2000畝,確保畝均開票、畝均稅收實現“雙提升”。嚴格項目績效評價,推廣“標準地+定制地+雙信地”等供地方式,對投產項目按照投資監管協議開展效益評價,落實“優供、限供、不供”等差別化措施,推動有限資源向優質企業、重大項目集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生產模式,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實施一批節能減排改造項目,新建一批省級以上綠色工廠,推動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加快建設“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區。
(作者系第50期省管干部進修班一支部學員,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政府區長)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