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華良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握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規律性認識,在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過程中充分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彰顯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民性”。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民性”主要體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和切身利益,注重培養人民群眾的素質和能力,并為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一、堅持和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
全面領導的重大意義
黨對高等教育的全面領導,既是黨對一切社會事務領導的政治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必須遵循的統一指導思想。我國高等教育的建設融貫于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各個時期。堅持和加強黨對高等教育的全面領導,既我國是高等教育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高等教育工作開展的前提,這是基于歷史發展和社會需求決定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扎根中國大地開展高等教育,要以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為目標。培養能夠擔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始終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的領導對高等教育工作的舉旗定向作用。切實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動因。無論是從歷史縱橫發展的“歷時態”角度審視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還是從當今全球變化和國內高等教育樣態的“共時態”角度探尋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都要堅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黨對高等教育全面領導地位的確立,源自重要的歷史經驗。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分別實行過校務委員會制、校長負責制,初步建立起了區別于傳統高等教育體制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在擴大校長管理工作方面權限的同時,進一步鞏固了黨委在高校工作中的絕對領導權。歷史實踐經驗證明,黨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領導地位為我國高等教育建設穩步推進并取得巨大教育成果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這既符合高等教育辦學的一般規律,也契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高校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黨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堅持黨對高等教育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高等教育發展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相適應、相匹配、相協調,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與軟實力支撐。
高等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實踐遵循。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確保高等教育目標實現的思想保證和政治保障。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關鍵在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要突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高等教育建設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無產階級先進政黨。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形成的偉大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培養過程中得以傳承與賡續。我國高等教育現階段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僅確保了高等教育建設始終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也確保了高等教育發展始終以人民至上為根本價值遵循。
二、在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下
凝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生動力
實踐證明,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百年目標,必須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加快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動力與保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重要任務,同樣要求高等教育邁開現代化的前進步伐,形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服務現代化建設為階段目標、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價值源泉的現代化高等教育生態。在此背景下,黨的全面領導為高等教育現代化筑牢了思想基石,具體體現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凝聚向心力、釋放創造力,讓高等教育不斷獲得內生動力。與此同時,黨的全面領導為高等教育明確了思想、組織等方面建設的政治性要求,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確保高等教育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遵循,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奮斗目標。
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我國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量優質人才資源,人才資源恰恰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來源。要保證培養出的人才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所貢獻,就必須確保他們抱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歷史使命感。我國高等教育是鏈接教育事業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鍵領域,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儲備基地。高等教育的推進狀態與發展向度,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完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因此,更應始終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任務是互相促進、并行不悖的。
堅持黨對高等教育的全面領導,是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即是高等教育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始終以服務人民、惠及人民、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建設目標,不斷推進以人民至上為宗旨的高等教育工作。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在政治上堅決、在立場上鮮明、在思想上深刻。“世界一流大學”并不是簡單的泛化稱謂,每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建設都體現了本國的政治要求和文化底色,都以推進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人民為中心任務。高等教育領域是意識形態建構和沖突化解的關鍵陣地,高等學校則是高等教育建設的主要場域,肩負著培養人才、鞏固意識形態陣地的艱巨任務。因此,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高等教育建設的題中之義,更是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背景下的現實要求。只有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黨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政策方針,把好高等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才能辦成讓人民滿意、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才能充分實現高等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宏偉使命。
三、以堅持和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
全面領導促進高等教育質效提升
黨的二十大強調:“全黨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埋頭苦干、銳意進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奮斗。”新時代高等教育更需要在思想建設和實際工作中聽黨指揮,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凝心聚力,堅持不懈開創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新局面。
加強黨的建設,筑牢黨對高等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政治基石。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體現在方方面面,既要把握整體狀態,也要關注局部問題;既要在思想上高屋建瓴,也要在組織上完善體系;既要厘清細節,也要統籌兼顧。一是堅持和加強高校黨委對高等教育工作的領導作用。高等教育工作的推進,需要以堅持黨委領導為政治原則;堅持黨委對高等教育工作的領導,首先要發揮高校黨委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上的政治引領作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適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也要面對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人類社會結構深刻調整的復雜局面。我國高等教育工作相比于以往更加迫切需要政治定力,更加需要在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話語體系、維護高等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安全等工作上傾注全力,以保障高等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要任務的順利完成。二是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宣傳思想工作與高校意識形態息息相關,高等教育工作的推進需要以宣傳思想工作筑牢意識形態防線。只有緊抓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高等教育指引方向,才能發揮宣傳思想工作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建構作用,才能不斷鞏固高等教育意識形態陣地。
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根本目標,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切實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黨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全新歷史方位對我國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要促使處于“拔節孕穗期”的新時代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使其忠誠于黨的政治意志,聽黨話、跟黨走,在理論學習和具體實踐中逐漸成長為能夠擔負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重任的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要判斷,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領域。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現實挑戰,人民群眾對高水平高等教育的現實需求與有限的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之間仍表現出突出的供需錯位。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就是要始終堅持高等教育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統籌高等教育優質資源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只有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才能確保高等教育不斷培養出堪當時代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系南京工程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