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唐·白居易《憶江南》
大文豪筆下的江南,是一塊多么令人神往的土地!古代的江南,所指地域因時代而異,空間范圍多有不同。詩詞中的江南,主要應指長江在今江蘇境內東流入海的約400公里黃金岸線以南、錢塘江以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江蘇省的蘇南、上海市全部、浙江省東北部。吳地正是江南的主體和核心地區。詩詞中雖然只是白居易對江南的文學描繪,但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字里行間折射出唐朝安史之亂之后,特別是吳地文化復興后,江南吳地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以及經濟社會變遷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時空流轉中的內涵變遷
從時代發展和影響區域看,吳文化可以劃分為先吳文化、吳國文化和吳地文化三個階段,具有不同的地理范圍。其空間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自然環境、歷史淵源、經濟社會和文化特征等多方面綜合考察古今吳地,狹義吳地應以太湖為中心,大致包括今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3市,浙江省的嘉興、湖州市的全部,一共5個地級市以及鎮江、杭州的部分,這一帶與明清江南核心地區基本一致。廣義的吳文化地區,有著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
先吳文化時期:吳地的寧鎮地區大約3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距今約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太湖流域出現了人類文化活動;大約7 000年前,人類定居于吳地,距今約6 000—4 500年間,產生了連續完整的新石器文化序列;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已經有發達的社會組織,徘徊在國家文明的門檻前。這一切,孕育了吳地文化的萌芽。吳國文化時期:商周之際,太伯、仲雍從北方南下吳地,與當地荊蠻文化融合,開創了吳國的基業;春秋后期,吳國在東南獨樹一幟,逐鹿中原,稱霸一時。吳地文化時期:春秋后期,吳國被越國滅亡,其地并入越國;戰國時楚滅越,吳地成為東楚之地;秦統一以后,吳地歸屬中央集權國家的行政版圖,成為統一國家的郡縣,秦漢時吳地文化緩慢發展;六朝時期,吳地因中原內亂而成為北方人民避難之地,吳地得到初步開發;孫吳割據江東,三分天下有其一,東晉南朝吳地作為半壁江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唐統一之后,南北運河開通,加速了吳地的開發和發展;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爆發,北方遭到巨大損失,以淮河為界的南方地區獲得迅速發展,全國經濟重心開始轉移,吳地已經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土地,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供給地。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千百年辛勤開拓造就的肥田沃土,日益發達的經濟,逐步繁榮的文化,使吳地以強勁的上升趨勢,開始引領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潮流。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吳地一直穩步發展,完成了后來居上,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經濟文化的重心區域。明清時期,吳地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經濟作物在農業中比重不斷上升,改變了單一糧食生產結構,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商業發展繁盛,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城鎮層級結構,已經形成了區域性的市場網絡體系。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個方面,吳地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走向高峰的代表性區域,在世界上也占據重要地位。
先吳文化末期,中原周人泰伯奔吳來到江南越地,周文化與越文化開始了沖突融合。越地,就是古越人活動之地?!鞍僭健笔侵性墨I對江淮以南的統稱,其范圍廣大,東南沿海,遠達南嶺以南的兩廣及越南北部都在其中,只是因為當時對這個廣大地區了解甚少,籠統稱呼而已,其實百越地區民族成分繁雜,文化也是多元的。早在新石器時代,環太湖的越地上,就有了一脈相承的文化序列,即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發達的灌溉農業,突出的玉器制造,創造了繁榮的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考古已經取得重大成果,龐大城池、大型墓葬、禮儀建筑、水利工程、玉琮神器等蘊含的思想文化成就充分證明,越地已經進入文明時代,可能產生了早期國家權力中心。良渚文化曾經北上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殷商文化中有明顯的良渚文化元素。
商周之際,泰伯、仲雍兄弟奔吳后在江南的古越地上建立起一個句吳國,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這實際上是在古越地接近中原的邊緣地區上開辟出一個“先吳文化”與中原文化結合的新天地。吳國經過數百年曲折發展,十九世壽夢在晉國幫助下,在楚亡臣申公巫臣的指導下,建立正規軍隊,使用戰車,國力快速發展,“始通于中國”。壽夢之后,吳諸樊徙都于吳。闔閭時期,建吳大城(稱闔閭城,今蘇州),通過對楚、越及江淮地區戰爭取得大片土地,成為“五霸”之一。夫差時期,軍事擴張達到鼎盛,不久盛極而衰,其亡也忽。這應該就是廣義的吳地,作為百越文化與中原文化(包括楚)結合的空間,主要包括今長江下游以南、錢塘江以北的全部(浙東除外),以及皖南、江西部分地區和江蘇長江北岸部分地區(這個區域與楚國犬牙交錯)。吳國在攻占邗國后,公元前486年,“城邗,溝通江淮”,邗溝的開鑿被認為是后來形成的大運河的開端。吳國開鑿邗溝,將江淮兩大水系統一在吳國疆域之內,為北伐強齊,爭霸中原開辟順暢通道,吳國疆域北到淮河流域,范圍要比現在的“吳地”大得多。吳國滅亡之后,就進入吳地文化階段,吳作為這個地區的地名仍然保留,適時光大?!叭齾恰敝?,從郡到縣名吳繁多。過去有些考古專家把吳文化局限于吳國文化而排斥吳地文化作為吳文化,顯然割斷了吳文化的源流嬗變。因為吳國作為諸侯國雖已滅亡,但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幾經整合,繼續發展,吳地文化已經作為文化基因永遠保留下來。從文化史的角度看,早期江南吳地傳說最多的人物多來自中原楚地,開創吳國的泰伯、仲雍,王公貴族壽夢、闔閭、專諸、季札、夫差,傳說最多的三個人物——伍子胥、范蠡、黃歇,分別代表著春秋戰國時期,中原楚越文化在吳地的融合。江南吳地傳說主要是軍事水利水運方面,這充分反映了吳文化的時代和地域特色。水利方面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吳國滅亡之后的吳地,其地處于動態的伸縮變化之中,大部分疆域被楚、越等占據。戰國以降,楚滅越,吳越之地成了楚地,直到秦統一??傮w看,吳國滅亡之后的吳地范圍是在逐步縮小,江淮之間文化已經面目全非,寧鎮地區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當然,從吳語使用考察,吳語分支甚至到達了吳國之外的閩浙地區。
沖突融合中的內生動力
吳地還受到越國文化、楚文化和三次中原文化南遷的巨大影響。近代又受到西學影響。吳越文化融合,越文化的影響,加快了吳越文化的融合。越國是越地文化中比較接近中原的一支文化,據考古可知,越地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非常發達,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繁榮時期的杰出代表。越人很早就從海路與中原文化保持聯系,后來以今紹興為都城建立了越國,控制了錢塘江以南廣大地區,錢塘江已經難以阻擋越國北上的步伐。春秋后期,吳越對峙,主要在今杭州、嘉興一帶,時常發生戰爭。最終,越國滅掉吳國,成為江南吳地的新主人,無錫鴻山越國大墓發掘,越國貴族向吳地遷移,這與良渚后期政治中心向太湖西岸轉移類似。江南地區也常常被稱吳越,其后往往在一個高層政區之下的兩個部分,如秦漢會稽郡(吳越地,治今蘇州),東漢分為會稽郡(越地,治今紹興)和吳郡(吳地,治今蘇州)。五代建立的吳越國,以杭州為都城,蘇州在其控制之下,吳越已經處于一個政區的控制之下。三國時,江東孫氏,國號吳,孫吳經常向山越進攻,沖突與融合十分激烈,加速了山越納入吳國控制范圍。五代有吳、南唐與吳越國的對峙。
歷史上的兩浙,之后越地為浙東,吳地為浙西,文化上越來越接近,盡管仍然有很多差異,但在其他地區看來,長江三角洲的吳越文化是一種與其他地方文化有著明顯差異的地域文化。到了明清,吳地文化發展到高峰,吳文化影響更加深遠,如吳門學派、詩派、畫派、醫派、園林、建筑等都是古代先進文化的代表,影響深遠,所以,將這個文化稱為吳地文化或吳文化都是名正言順、毋庸置疑的。
從吳越文化到江南文化
近代以來,國門打開,吳地中的上海,因其地處中國沿海萬里長江黃金水道入??诘腡形交叉口中,又依托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廣闊經濟腹地的優越地理位置,較早受到現代化浸潤,成為中外文化沖突交融的前沿口岸,得以異軍突起。從1843年開埠到20世紀初,上海一躍而成為中國第一大工商業城市。中國傳統經濟文化中心,由運河時代向江海時代轉換,吳文化地區充分利用毗鄰上海的區位優勢,開始了向近代化的轉型,沿海蘇南地區更成為民族工業興起的重要發祥地。20世紀70年代末,吳地率先開始了農村經濟制度的創新,大力創辦鄉鎮企業,以工業化帶動農村現代化,小城鎮建設蓬勃發展,一舉擺脫千百年來傳統農桑糊口農業模式的束縛,使廣大農民走上了富裕道路,創造了著名的“蘇南模式”。進入90年代之后,抓住上海振興、浦東開發的歷史契機,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特別是臺資,目前已經成為全國吸引外資、臺資最多的地區。新世紀以來,廣義上吳地的江南部分,6萬多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面積的0.63%,人口5 230萬,占全國人口的4.02%(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倍),創造了全國15%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72倍,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國的17%。狹義的吳地(蘇錫常嘉湖)2.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近2 000萬,各項指標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江蘇。
近代上海的崛起,一方面因其地處明清江南吳地核心地區,具有通江達海、吳越交匯的優越地理位置,巨大的輻射影響力,加之近代特殊的國際國內環境,為吳越文化的匯聚融合提供了歷史舞臺,同時,以蘇州、寧波為代表的開放、發達的吳越文化向上海聚集,給上海海派文化形成提供了資源支撐。近代西方文獻記載了西方列強早期在廣東、福建屢屢受挫,五口通商后卻在江浙獲得順利發展,從舟山到寧波,從寧波到上海,外國人的活動中心最終在吳地上海落腳扎根,這與江南文化的與時俱進、開放包容有很大的關系。當然,西學東漸也為近代江南文化轉型和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這種中外交融的歷史文化傳統今天仍然可以在上海感受得到,同樣也可以成為今天長三角一體化國家發展戰略的堅實基礎。
運河文化與吳地繁華
大運河沿線六省二市,文化劃分為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和吳越六大地域文化,其中,江淮至少在六朝以前,屬于廣義的吳文化范圍。泰伯帶領江南人民,開鑿了后世稱作“泰伯瀆”的運河溝渠,這條河段通往無錫古運河清名橋段,屬于古江南運河最早的河段,因此有人將其稱為中國運河三千年的淵藪濫觴。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梅村最新的考古工作已經完成,河岸上發掘商周之際的文化遺存,已經建成博物館,保留了部分發掘現場。據介紹,這一段泰伯瀆河岸,人工開挖跡象明顯,顯然不是自然河道,這為泰伯開鑿泰伯瀆提供了堅實的考古學依據,可以證明此傳說有很高的可信性。這說明,吳國開鑿人工河道,進行運輸和灌溉具有悠久的歷史基因。吳國后來開鑿胥河、江南河、邗溝等人工運河不是偶然,正是吳地遇水開河、交通天下的傳統。當然,楚國具有的開鑿運河傳統也直接影響了吳國,如伍子胥指導開鑿胥河、“吳古故水道”等人工河道。西漢分封的劉濞吳國,以蘇州、揚州為中心,開鑿過邗溝,從江都到海陵(今泰州)、磻溪(今如皋),煮海為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后因發動叛亂而被鎮壓滅國。隋朝時期,江南運河的重新疏浚開通,大大加強了吳越的聯系,這條古老水道所構成的江南運河和浙東運河,西跨長江,東通大海,成為溝通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橋梁紐帶。
吳地地處祖國東部沿海的中心位置,是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主體與核心地區,緊鄰中國最大的國際經濟、金融、外貿和航運中心上海,地處對外開放的前沿。吳地自然條件優越,經濟基礎雄厚。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適農宜桑,人口眾多,城市密集。境內平原遼闊,丘陵蔥郁,湖泊眾多,水網交織;通江達海,交通便利,擁有300多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岸線,京杭大運河蘇南、浙西段縱貫南北,以高速公路為骨架的高等級道路四通八達,目前已經建立了陸??樟Ⅲw交通網絡體系,形成了對內溝通,對外開放的暢達通道。新世紀伊始,吳地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最為活躍、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以上海為龍頭,以南京、杭州為兩翼,以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通、寧波、紹興、嘉興、湖州等城市為骨干,以蘇南和浙東中小城鎮為肢節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大都市圈已經巍然屹立于中國的東部。
(作者系常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顧問、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