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劉娜

搗固裝置緩緩收起,作業小車慢慢移開。劉星星一個箭步登上了衛星小車檢修踏板,開始在一堆“凌亂”的機械結構和復雜的電氣線路上檢查車輛狀態。
4月15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太原工務機械段綜合機修車間電氣工區工長劉星星。十多年來,他從機車衛士成長為“大機醫生”,從現場檢修到“隔空診脈”,在他身上看到的是那股能吃苦、不服輸、敢擔當的勁頭。他用實際行動展示了新時代鐵路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劉星星在大型養路機械維修保養上刻苦攻關,把青春獻給為之奮斗的鐵路事業。他撰寫的《大型養路機械故障案例手冊》、參與編制的《大型養路機械檢修指導書》已被廣泛推廣使用,曾先后榮獲太原局集團公司安全生產標兵、先進生產工作者以及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劉星星所在的太原工務機械段綜合機修車間承擔著16種類別、170臺大型養路機械的檢修任務,每一臺大機都有成千上萬零部件和復雜的控制系統。為了盡快熟悉不同種類的作業車,劉星星白天檢修大機,晚上學習電氣化、自動控制等專業知識,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廠家技術人員請教。平均每年有200多天晝夜馳援于各施工現場,共計處理故障4000余件,累計行程超10萬公里,他的腳步遍布管內所有鐵路干線,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寒來暑往,劉星星逐漸成長為一名專治各類大機疑難雜癥的技術“大拿”。
2019年,張大高鐵作為北京冬奧會的配套工程,進入了關鍵的線路精搗精調階段。肩負設備調試重任的劉星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短短3個月內,將100多公里的有砟軌道TQI值從8降至2.5以下,意味著每次大機動作誤差必須控制在0.3mm以內。
盡管困難重重,劉星星和團隊仍然斗志昂揚,但TQI值在降至2.7后陷入停滯。那段時間,他們夜以繼日地分析上萬組數據、嘗試幾百種方案,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嘗試,終于成功破解了搗固車作業精度的控制瓶頸,創造了局集團公司精搗精調TQI1.8的新紀錄。這一創新不僅在張大高鐵上得到應用,更在后續的鄭太高鐵等線路建設中推廣,使線路質量達到了全路領先水平。
腳步不止,星夜兼程,劉星星和他的團隊苦在其中,也樂在其中。
作為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劉星星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帶領身邊職工進行故障溯源,把出故障的配件原理、結構、動作過程、養護維修方法編制成系統;編制“‘運、檢、修閉環流程”和“電氣組標準化一次作業流程”,滿足13種車型調試以及百余臺大機年修調試的需求。團隊累計完成職工創新成果200余項,其中50項成果獲局級合理化建議改進獎,風動齒輪箱報警裝置、集中潤滑自動控制系統等30余項成果在全局范圍推廣應用,5人獲得局級技術能手。
“現在每年大修、維修線路總里程超一萬公里。大機不斷升級換代,我們的檢修技術也要與時俱進。”為此,他們成立大機現場課堂、舉辦大機檢修人員專項培訓班,傳授大機結構原理、故障維修、檢修規程等理論知識,利用施工保養間隙,手把手指導故障排查、應急處置、精搗調試等多專業實操,為施工現場輸送近300名檢修人員,顯著提升了全局大機檢修技術水平。
近幾年,大秦線日均運量110萬噸左右。為確保施工、運輸兩不誤,太原局集團公司把每一次集中修任務都精確計算到分鐘。
2022年國慶節期間,劉星星遇到了在大秦線上最棘手的問題——橋梁偏心和落道問題集中整治。大秦線采用的是重軌重枕,橋梁大部分在彎道處,撥偏心量超過以往單次最大撥道量,而且留給大機作業的時間僅有1個小時。
“大撥道量、多次作業,鋼軌回彈、人員操作、石砟密度等影響因素非常多。”劉星星說,任何一個環節的微小變化都會帶來嚴重后果。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太原局集團公司召開專題會議,太原工務機械段成立攻關課題組,劉星星作為中堅力量,調試好車輛的同時,指導車組人員控制回彈量確保撥道精度,最終圓滿完成集中整治任務。
“根據不同線路、不同操作手的情況,他按需調整車輛作業狀態,基本做到一線一策、一車一策。”該段副段長郝燕青對劉星星精進技術能力、保障作業安全的精神滿是贊賞。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劉星星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是在線路上度過的,但他知道只要不停下前進的腳步,就能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