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戚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江蘇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強調,要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牢牢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一根本立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江蘇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的部署,堅決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責任,必須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扎實推進江蘇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一、高質量發展是實現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新時代賦予共同富裕更多新內涵。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礎。新征程上,我們黨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中心任務,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才能確保如期實現共同富裕的新目標。
只有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一文中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這一重要論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同時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共同富裕的新追求。推進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有助于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有助于增強我國抗風險能力,提升發展的韌性。總之,推進高質量發展,必將推進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為全體人民創造更多的財富,加快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步伐。
只有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高品質生活成為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的新追求。我國已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人民群眾已經擺脫貧困,實現了小康這一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為實現共同富裕夯實了基礎。在新征程上推進共同富裕,必須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要求。高質量發展是指在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更加注重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更加注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社會公平,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只有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共同富裕既包括發展經濟,更包括提升人們的道德素質和精神文明水平,推動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等。新時代共同富裕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富裕,更加注重人們在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豐富和提升。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精神富裕的重要基礎,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會促進人們更關注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也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藝術等方面的資源;反之,文化、教育、藝術等方面的發展,人們的精神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升,也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二、江蘇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的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經濟發展動能進一步增強、質量進一步提升、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推動江蘇共同富裕實現取得新成效。
產業實力雄厚。江蘇實體經濟實力雄厚,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產業門類齊全,基本實現全覆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7.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提升至91.9。全國4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江蘇占據10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動能充沛,投資支撐有力,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41.1%、49.6%;信息化和工業融合持續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水平67.9,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核心產業產值占比達到11%。以制造業為代表的江蘇產業集群正加快崛起,為推動江蘇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科教全國領先。江蘇現有普通高校167所,其中原“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所,原“211工程”建設高校11所,全省在讀本科生、研究生人數超過220萬,無論是高校數量還是在校生人數均居全國首位,豐富的科教資源也催生出一大批研發機構,全省各類獨立研發機構800多家,聚焦關鍵技術突破的新型研發機構達555家,2022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700億元,對全國的貢獻接近12%。江蘇科教優勢明顯,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區域發展協調。近年來江蘇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扶持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扶持淮安建成蘇北重要中心節點城市,支持連云港建成戰略支點城市,三大區域的發展差距持續縮小。蘇南產業升級換代,產業轉移加速;蘇中跨江聯動,服務蘇南,連接蘇北;蘇北利用自身優勢努力追趕,隨著南北結對幫扶力度不斷加大,蘇北承接蘇南產業力度不斷增加。2022年,蘇南與蘇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值為1.93,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為1.85,南北區域發展差距在持續縮小,為新時期共同富裕走在前、做示范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文底蘊深厚。江蘇人文歷史底蘊極其深厚。曾涌現出眾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是歷史上誕生“狀元”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產生院士數量最多的省份。受人文底蘊深厚的影響,江蘇人文教育意識強烈,文化教育程度相對較高,隨著江蘇現代化教育強省建設的扎實推進,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在不斷攀升,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斷增加,江蘇人的綜合人文素養在不斷提升,這也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江蘇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的主要問題
江蘇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22年江蘇省GDP達到12.29萬億元,居民人均收入達到4.99萬元。而同期廣東省GDP為12.91萬億元,繼續領跑全國,全國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省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萬元。江蘇對標“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政治責任,對標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共同富裕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
區域絕對差距仍然不小。江蘇區域發展相對均衡,但是蘇南、蘇中、蘇北的絕對差距仍然較為明顯。蘇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走在全國前列,但蘇北仍有四個城市未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存在明顯的梯度性,蘇南板塊以無錫、蘇州、南京為代表,經濟實力強勁,2022年人均GDP明顯高于其他城市,分別達到19.8萬元、18.6萬元、17.9萬元,而蘇北的徐州、連云港市和宿遷市的人均GDP較低,分別只有9.37萬元、8.7萬元、8.25萬元,處于較為落后的位置,反映出江蘇省內部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差距。
城鄉絕對差距仍然較大。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城鄉差距迅速縮小,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與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備,教育、醫療等資源相對集中,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明顯滯后于城市,農民收入較低,基礎設施建設也相對薄弱,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不足、不均衡等,尤其是廣大的蘇北地區差距更大。
高品質民生保障供給不足。對標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江蘇共同富裕仍存在諸多短板。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以及疫情的持續反復沖擊,對人民群眾高質量就業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還有待加強。此外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全省部分地區空氣、水源等環境質量下降,對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造成了影響。
促進人民精神富裕仍有差距。近年來江蘇對標精神和物質都要富裕的要求,大力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有力促進了江蘇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了精神富裕水平。但與推進物質富裕的力度相比,江蘇在推進精神富裕方面仍存在短板。公共文化事業有待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仍有待完善,文化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江蘇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
建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只有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要以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做大蛋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走在前、做示范”。
以科技產業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產業與科技為支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江蘇是全國制造業產業鏈最完整、配套設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良好基礎。要緊緊圍繞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做文章,推動產業體系智能化,在國內外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在當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推動產業綠色化是大勢所趨;推動產業融合化,即充分發揮現代產業體系“1+1>2”的效應,不是若干產業門類的簡單拼盤,而是通過建立功能互補的復雜生態體系,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效益外溢最大化,促進三次產業以及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等協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以產業科技創新為主攻方向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事關江蘇經濟能否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
以高質量幫扶推進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江蘇三大區域發展各有差異,又各具優勢。要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思想,統籌江蘇省內區域布局,形成三大區域的深度聯動發展態勢。要充分發揮各區域比較優勢,明確幫扶路徑,拓展幫扶領域,加強結對幫扶對接,完善南北幫扶機制。產業是發展的基礎,要率先在產業合作上實施幫扶,支持蘇南、蘇中、蘇北圍繞全產業鏈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推動江蘇南北設立更多共建園區,抓好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鼓勵其他產業園區開展多種形式合作,積極探索市場化產業聯動發展新路徑,進一步拓展產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既為蘇南的產業升級換代騰出空間,也為推動蘇北經濟崛起提供有效路徑,形成優勢互補、高質發展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邁上新臺階。
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需根據江蘇省情,通過改善初次分配制度、優化二次分配制度、健全三次分配制度,構建更加均衡協調的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基礎性制度。要從省級層面出發,做好統籌謀劃,縮小三大區塊的最低工資標準。推進共同富裕的重點難點在農村和農民,要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抓手,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確保農民穩定增收,補齊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的短板。
以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基礎保障。要著力完善就業促進機制和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以更多高質量就業提升人民群眾的富裕水平。要根據省內各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切實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投入,突出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調發展,大力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加大財政資金轉移力度,提升資金運作效率,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支持鼓勵各類經濟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基本公共服務補充供給,健全多元參與共建共享投入機制,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保障提供公務服務的資金需求,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精神共同富裕。提升精神富裕水平是共同富裕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內容。要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投入培養更多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精神食糧,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精神共同富裕提供堅實支撐。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黨校系統調研課題“江蘇推進共同富裕的實施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XT23082)〕
(作者單位:中共連云港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