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鵬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宏闊的歷史視野、深遠的戰略考量,就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常州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文化資源和人文薈萃的品牌優勢,有責任也有能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展現新作為、探索新經驗。近年來,該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理念,保持“與強者比拼、跟快者賽跑、攜優者同行”姿態,持之以恒地改善新供給、提升新服務、創造新需求,為加快建設長三角文旅中軸、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常州樣本”爭創更多標志性成果,努力構建文旅領域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更好地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
一、注重“三個結合”,促進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探新路
注重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以敬畏之心守護好城市歷史文脈、鄉村文化肌理,深入研究提煉常州地域文化價值內涵,著力加強對歷史建筑、風貌街區、革命遺址、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更好維護文化遺產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充分展示文脈延續、氣韻彰顯、功能復興的人文之城風采。
注重文化基因與現代實踐結合。持續深挖常州文化的現代價值,通過打好“一支研究力量、一個體驗空間、一個品牌活動、一條產業鏈”等“組合拳”,更加有力地推動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找準切口、探索新路、形成影響,提供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常州樣本”。
注重文化發展與文明傳播結合。不斷擴大國際國內人文交流合作“朋友圈”,積極回應當代人尤其是年輕群體的情感世界、思想律動,著力推動參與性、功能性強的本土文化再造,與當代生活建立起血肉關聯,形成文化產業、文化品牌、文旅體驗之間的多向賦能,努力使常州成為展示中華文明、江南神韻的重要窗口。
二、聚焦“五大重點”,推動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啟新程
聚焦關鍵區域,實施“文旅空間重構行動”。把文旅規劃“一張藍圖”作為引領未來發展的行動綱領,以長江、大運河“黃金十字”為龍頭,結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兩湖”創新區文旅新高地、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等系列規劃的編制實施,按照“水岸互動、眾星拱月”的發展導向,超前謀劃“江河湖”文旅空間布局及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構建蘊含常州文化特色、彰顯城市休閑品質、具有國際影響的文旅地標,為重點產業和優質項目預留發展空間,提供良好預期,為建設長三角文旅中軸、休閑度假中心提供全新引擎。深化文旅賦能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統籌布局“城市會客廳”“街區可漫步”“生態休閑帶”等新型功能,全力推進焦溪古鎮申報世界遺產、大青果片區文商旅一體化運營、茅山旅游度假區國家級創建,加快培育恐龍園、天目湖等世界級(千萬級)旅游景區(度假區),著力構建(千萬級)旅游景區(度假區),著力構建文旅融合、農旅融合、交旅融合、數旅融合等一批個性彰顯、優勢互補的特色片區,積極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等各類載體,推動形成以“三區一圈”為核心的文旅體驗和消費新格局。
聚焦傳承創新,實施“城市文脈賡續行動”。進一步增強文化遺產在城市文旅開發中的統攝地位,系統實施地域文明探源、文化基因解碼、歷史名人傳世、非遺活化利用等工程,強化對江南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的系統梳理和現代闡釋,全力打造以“百園之城”為標志的園林文旅集群、以“百館之城”為標志的文博旅游集群、以“名仕青果”為標志的名人文旅集群、以“三杰故里”為標志的紅色文旅集群等融合集群,大力開發“跟著考古去研學”“跟著名人去打卡”“跟著非遺去旅行”“跟著詩詞游常州”“跟著博物館游常州”等文化主題旅游品牌,讓“歷史的氣象萬千”真正成為“眼前的精彩紛呈”。著眼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更“火”起來,積極探索文脈傳承與文旅發展相互賦能、相互增彩的新路子,著力對加強古城古鎮歷史建筑、風貌街區、考古遺址、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有序推動焦溪古鎮文物建筑修繕、歷史風貌整治和文態業態布置,全力實施前北岸明代楠木廳、未園、馮煦別墅等重點修繕項目,不斷深化寺墩遺址、三星村遺址等重要史前文明遺址群落保護規劃,助力形成具有鮮明常州元素、融入大眾生活、勾起鄉情鄉愁的文旅新坐標。
聚焦重點產業,實施“項目集群領跑行動”。堅持以高質量項目建設帶動文旅投資增長、產業結構優化、消費需求升級,不斷強化文旅產業跨周期布局、逆周期調節,持續推動總投資超1200億元的“532”文旅項目落地,精心打造止園、大觀江南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標識樓,以及青果巷三期等城市新地標,加快建設以東方侏羅紀、天目湖動物王國等為代表的現象級產品,建成投運季子文化傳承中心、大廟弄片區歷史風貌改造、常青里文化旅游街區等一批重點項目,為把常州建設成為富有文化底蘊的休閑度假目的地提供支撐。聚焦文商旅融合發展、文旅消費提質升級、數字文化產業培育等重點領域,統籌抓好大景區提升、大企業培育、大項目招引,超前謀劃一批質量水平高、市場前景好、業態創新強的文旅新項目,引導文化、藝術、創意、科技、體育、會展等各類要素創造性投資,力爭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達1000家以上,增創一批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加快打造文商旅深度融合全產業鏈,努力實現文旅產業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
聚焦跨界融合,實施“消費場景煥新行動”。更加突出“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著力強化城市文旅體驗場景營造,深化“展覽+文旅”“演藝+文旅”“音樂+文旅”“賽事+文旅”等發展模式,深耕景觀建筑、古韻新聲、風味美食、文創好物等當地文化資源,精心打造“觀文博、賞好劇、聽音樂、品美食”等文旅融合新場景和新業態,創新推出更多“國風”“國潮”“國貨”等優質體驗產品,促進人均旅游消費、夜間消費比重、平均停留時長、年輕游客占比等指標提升,把常州打造成為高品質、高體驗感文化旅游目的地。更加突出“都市型、綜合性、高創意”,強化常州文旅國際化表達、創新化講述、分眾化推廣,持續赴省內外重點客源市場開展“引客入常”推廣活動,高密度宣推恐龍(“騎著恐龍游常州”)、音樂、國風等“青年理想生活”主題文旅IP,迭代升級“常州文化旅游節”等重大節事,策劃舉辦“文旅引領、賦能后城市化發展大會”“東坡文化節”等全國性活動,打造更具影響力、穿透力的文旅全媒體傳播矩陣,構建國內一流、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集群,有效推動從“流量”到“留量”、從“預熱”到“保溫”。
聚焦優質體驗,實施“文旅服務提質行動”。持續推動優質文化文藝資源下沉,進一步優化設施布局、資源配置和運營運行機制,聚力打造以“演藝小劇場”“秋白書苑”“千果藝站”等為代表的多元業態融合文旅空間,推動“常州文藝精品展演季”“常州戲劇文學獎”等傳統藝術活動提檔升級,推出錫劇《季子》、民族管弦樂《聽見·大運河》等代表城市的文藝精品,加大“半園·珍珠塔”等演藝產品的市場推廣力度,培育一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潮流演藝空間、文博藝術空間、城鄉旅游驛站等服務設施,充分發揮“城鄉共富、文化先行”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文旅服務品質化、智能化、融合化迭代升級,進一步優化旅游景區預約、質量等級評定劃分、最大承載量測算等服務管理制度,不斷擴大文旅“一卡通”、數字人民幣等創新應用場景,依托“常享游”文旅總入口打造“老城廂Citywalk”等智慧導覽系統,促進元宇宙、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元素深度融合,營造以“文化+旅游+商業+數字”為模式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為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插上“科技翅膀”。此外,以常州市政府名義率先公開宣布外地游客公交、地鐵長期免費坐,張開城市雙臂擁抱全國賓朋。
三、完善“三項機制”,賦能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開新局
完善政策引領機制。精準把握常州作為長三角文旅中軸、區域性消費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始終堅持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不斷加強對國家戰略部署的趨勢性研判、對文旅發展動向的前瞻性把握、對核心要素資源的宏觀性調控,精準謀劃一批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招實招,持續推出“助企利市惠民”系列政策舉措,更好地推動制度再創新,主體再拓展,能級再提升。
完善市場服務機制。加快構建全要素、全鏈條、全過程的市場管理體系,完善市場監管和服務、信用和質量評價等機制,健全產業投資度、消費活躍度、游客滿意度、城市美譽度等綜合監測系統,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更好地發揮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積極作用。
完善人才托舉機制。充分把握文化發展規律、藝術生產規律、文旅市場規律,協同開展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雙招雙引”,不斷加大文博考古、藝術創作、產業規劃、創新創意等急需緊缺人才引育力度,更好地推動政策引才、項目引才、以才引才。
(作者系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中國致公黨江蘇省委副主委)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