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霞
【摘 要】 兒童具有表達情感的意愿,而把這種情緒轉化為文字時,往往不知如何寫。兒童對于情感的概念是模糊的,而情緒讓他們有寫作的沖動。因此,兒童作文本質上是一種“情緒作文”。
【關鍵詞】 兒童言語 情緒 本真 作文
什么樣的故事是學生樂于去寫作、善于去表達的呢?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故事”。當學生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發現了身邊的趣味故事,寫起來一定得心應手。
兒童內心產生波動,需要抒發,但是他們敢于放手寫嗎?未必。要知道,兒童寫出的作文,最終需要教師的評價。他們會思考:自己的作文主題是否積極向上;揣摩一下,自己的作文構思是否精致巧妙……所以,當學生產生情緒,有表達興趣時,教師首要的任務不是教授寫作技巧,而應不斷鼓勵,減少對作文的束縛,給學生注入表達的動力。等到作文成稿,教師再去研讀,發現優點和缺點,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當學生處在情緒表達的高潮,又能自由自在地抒發時,這時的寫作才是酣暢淋漓的,學生才會產生愉悅感。沒有一個人希望在表達時,想著如何導入,如何構思,他人作何感想……帶著這樣的“枷鎖”,僅有的寫作沖動會瞬間化為烏有。要知道,作文內容中的情緒有時才是學生心底最真實、勇敢的表達。學生放手自由寫,才會寫下生活中的精彩。
當兒童有了興奮、委屈、煩惱等情緒需要傾訴時,內心一定充滿激情,教師應鼓勵他們寫出最為真實的感受。當看到學生個性的表達、些許叛逆的思想,教師不要意外和驚訝,那才是兒童的天性。
學生一旦找到可以傾訴的對象,有了表達的平臺,語言表達會出乎意料,很多寫作技法會無師自通。習作教學中,很多平時寫作平平的學生,受到了某種“刺激”,時常寫出驚人之作。學生的寫作激情一旦被調動起來,習作就不再是一件困難、可怕的事了。教師要允許學生寫自己的“情緒”,寬容他們的“幼稚”,理解他們的“想法”。只有理解學生,習作教學才能順利地展開。
教師還要及時表揚學生的真情流露。當讀到一篇出色的“真話”作文時,教師可以請學生當眾朗讀,刊登在校報、班級網頁等平臺上,甚至推薦其發表在雜志上。如此,既樹立了榜樣,其他學生也會感受到寫作的氛圍。當兒童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的寫作欲望會逐漸膨脹,不斷有“情緒作文”涌現出來。
兒童言行情緒化,又缺少情緒宣泄的渠道,成長過程因此“煩惱”無比。但是,這對于兒童的寫作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當感到無比興奮、委屈、痛苦時,兒童會產生寫作沖動,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既是一種內心的宣泄,也是最為真實的寫作狀態。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兒童定格當下的狀態,發現內心最為真誠的想法,大膽描寫,真實寫作。當兒童信任教師,找到安全的環境,他們寫出的才是“真”作文,才是生活的“真”表現。
兒童的情緒不穩定,教師需要及時幫助他們捕捉當下的心情,記錄下來。教師可以在班級里準備一本素材本,讓學生每天用三五句話記錄一件最“情緒化”的事情,一周記錄五六件。周末拿起筆時,學生就能重新回憶當時的情境,描述自己的心情。素材本就像“文字照片”,定格了曾經的故事,收入了當下的情緒,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能提升他們的選材能力。在班級生活中,如果發現學生有情緒化的事情后,筆者會及時約稿,請他們記錄故事,及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再通過班級網頁、校報等平臺發表,作文就成了最能表達兒童心聲的途徑。
學生有了情緒,會產生寫作沖動,這是最好的寫作契機。教師應該及時捕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學生將情緒通過文字抒發,既成就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又宣泄了煩惱,還從中收獲了成長的喜悅。
教師應鼓勵學生勇敢、自由地表達,但也需要提醒學生語言表達不是隨心所欲,有規矩才成方圓。
1.心中有讀者。班級里有“事故”發生,學生就像找到了“寶藏”一樣。此時,筆者會鼓勵學生寫“情緒作文”,但也會和他們約定,表達不可以傷害同學,心中要裝著讀者,不傷害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用調侃的語言、詼諧的表達和新鮮的詞匯,但寫作時,不能侮辱他人和低俗地表達,否則,作文會演變成吵架,這不是作文的本質。寫“情緒作文”時,需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靈,能照顧讀者的感受。
2.要有所“寫”,有所“不寫”。兒童發現的“情緒素材”,有些是有童趣的,充滿正能量,有些則是表達不滿或困惑,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寫成作文。寫作的審美性,決定了學生的選材,要做到有所“寫”,有所“不寫”。高明的作者,一定是按照主題,得體地展示自己,這需要教師引導和約束。
兒童作文呼喚“情緒作文”,這是最本真的狀態。學生尋找到安全的感覺,捕捉內心的情感,以自己的言語方式表達出來,寫出的才是“真作文”,學生才能成為“真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四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