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祥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學試題比較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如工程流程、實驗數據與圖表分析等題型,這類試題閱讀量比較大,他們只有通過深入閱讀與認真思考才可準確解題.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著重培養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他們的高考做準備.本文針對高中化學課堂中如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進行探索,并制定部分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2-0134-03
閱讀能力強指的是閱讀速度快,對文字的理解與記憶能力強,吸收信息的效率高、效果佳.化學作為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基本學科,為同高考中的新題型相接軌,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需適當加大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力度,促使其通過訓練能夠快速閱讀文本與圖表,精準提取關鍵信息,鍛煉他們的應試能力.
1 把握理論教學契機,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1.1 借助情感教學優勢,激起學生閱讀興趣
在新課改視角下,高中化學教師應當基于情感視角切入,極力發揮出情感教學的優勢,驅使學生積極、主動進行閱讀,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與熱情,使其對化學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渴望[1].
例如,在進行“氯及其化合物”教學時,當學習“氯氣的性質”這部分內容時,氯作為一種十分重要且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本部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氯氣性質的探究,讓學生養成務實求真、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使其善于與人合作,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簡單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在伊普爾戰役中首次使用毒氣(Cl2)進行作戰情況.當學生了解氯氣有如此大的毒性危害以后,將會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氯氣的性質,探究氯氣的奧秘,煥發起他們強烈的閱讀興趣,使其不自覺地進入到新課學習中.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及其他課外資料,師生一起整理信息,歸納氯氣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讓他們全面認識氯氣這種物質.
1.2 精細閱讀化學概念,鞏固基礎化學知識
高中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帶領學生精細閱讀化學概念,使其把握好概念中的關鍵字詞,找到有效信息,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幫助他們鞏固這些化學基礎知識[2].
比如,在開展“認識有機化合物”教學時,教師需著重講解“有機化合物”的概念及特點.由于課本中并沒有明確給出,教師可結合課內外知識加以整理,如:有機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氫兩種元素,有些含氧,此外也常含有氮、磷、硫、鹵素等元素,有機化合物都是含碳化合物,但是含碳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機化合物;大多有機化合物是共價型化合物,固態是分子晶體,有較低的熔點、沸點,極性較小,屬于非電解質;大多易燃,受熱易分解;多數難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汽油等有機溶劑,等等.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這段文字,找出里面的關鍵詞語,如“主要含有碳、氫兩種元素”“都是含碳化合物”“共價型化合物”“非電解質”“難溶于水”等,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有機化合物的概念與特點.之后,教師給出一些常見的化學物質,要求學生判斷這些物質是否屬于有機化合物,加強對這一概念的認識,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基礎化學知識,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2 關注化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2.1 關注整個實驗過程,改善學生閱讀能力
實驗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對理論知識很好的補充、驗證與還原,還是學生學習化學的有效途徑之一.為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教師需關注實驗教學環節的改進,借助實驗操作加以培養.具體來說,高中化學教師應當關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的機會.除閱讀實驗方案、步驟以外,還要善于觀察實驗現象與得到的數據,使其在實驗活動中同樣進行閱讀練習,繼而逐步改善他們的閱讀能力[3].
在這里,以“離子反應”教學為例,教師先演示初中做過的物質導電性實驗,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與思考,從中得出電解質的概念.引出問題:為什么酸、堿、鹽能夠導電?現場操作電解氯化鈉溶液的實驗,出示實驗步驟:(1)往燒杯中放入適量的固體氯化鈉;(2)取出碳棒且擦凈,插入盛有純水的燒杯中;(3)把固體氯化鈉逐勺加入純水中;讓他們仔細觀察和記錄現象,且對現象進行解釋說明,并播放氯化鈉溶液發生電離的動畫,使其發現在水溶液中會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這些離子會導電,離子濃度越大,導電性能越強.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對上述整個實驗過程的閱讀得出電離概念,即為:物質溶于水后或者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讓他們意識到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之后,教師介紹電離的表示方法——電離方程式,帶領學生重點分析氯化鈉的電離方程式:NaClNa++Cl-,使其通過認真閱讀后發現電離方程式符合原子守恒與電荷守恒定律,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2.2 學會閱讀實驗圖表,訓練學生閱讀能力
對于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而言,伴隨著實驗往往會生成一定的數據圖表或者圖像.這是一類比較特殊的閱讀素材,
教師也要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獲得更多閱讀練習的機會,有效訓練他們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所以,高中化學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需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實驗中的圖表與圖像,根據圖表中的數據與圖像走勢深入分析實驗,從中找到關鍵性信息,促進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閱讀特殊化學材料的技巧[4].
在“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實驗教學中,觀看化學反應速率實驗中生成的圖像時需認清坐標系,弄清縱、橫坐標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同勒夏特列原理有機結合起來.具體來說:其一,看軸,即為橫坐標和縱坐標分別代表著什么;其二,看點,包括圖像起點、終點、折點與交點等;其三,看線,主要是線的變化趨勢與走向;其四,看輔助線,像等溫線、平衡線與等壓線等;其五,看量的變化,包括:溫度、濃度、壓強、轉化率、產率、百分含量等變化趨勢等.以此幫助學生學會觀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類實驗的圖表,使其能夠結合圖表把握實驗中的一些關鍵之處,增進他們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的理解,加深對實驗原理及本質的認知.這樣通過對化學實驗圖表的閱讀,可有效鍛煉學生篩選與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促使他們善于獨立思考與自主獲取知識,閱讀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3 適當延伸閱讀范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3.1 開設課外閱讀活動,拓展學生化學視野
高中化學教師完成課內閱讀教學任務以后,應圍繞知識主題積極開設與之有關的課外閱讀活動,幫助學生不斷積累閱讀經驗,慢慢掌握更多閱讀化學信息的技巧,真正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5].
比如,在“金屬材料”教學實踐中,課內環節,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區分一般的金屬與非金屬,知道在金屬中加熱熔合某些金屬或者非金屬能夠制得合金,重要合金有生鐵、鋼、焊錫、武德合金等.借助實驗比較讓他們更為深刻地認識合金性能比純金屬要好,合金具有更為廣泛的用途.通過多角度分析意識到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用途,但并非唯一決定因素.之后,在課外閱讀環節,教師可以根據現實生活中使用廣泛的金屬材料等實際案例,指出金屬材料同人類生活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為學生推薦一些有關金屬材料的課外讀物,如:《金屬材料常識普及讀本》《金屬材料和熱處理》《金屬材料常識》《新編金屬材料手冊》《神奇的金屬材料》等.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視野,還能夠為他們閱讀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多優質材料,使其更為全面地了解與認識金屬材料.
3.2 引入化學解題練習,鍛煉學生閱讀能力
隨著新高考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各個科目的高考題型均有所變化,其中化學題目主要特征是文字增多、內容更為復雜,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較高要求.只有審清題意才能夠更好地解題,繼而提高他們解答化學試題的準確度與速度.這就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根據所授內容精心設計化學試題,專門進行解題訓練,不僅可以同高考中的新題型相接軌,還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通過認真審題捕捉關鍵信息,為他們將來的高考做好充分準備.
例如,在實施“化學平衡”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以下練習題:已知反應2NH3(g)+CO2(g)CO(NH2)2(s)+H2O(g)已經達到化學平衡,如果增大壓強平衡發生移動,不過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那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平衡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是30
B.原平衡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是26
C.開始時,NH3與CO2的體積之比是2∶1
D.開始時,NH3與CO2的體積之比是14∶13
解析針對這一題目,不少學生都會出現錯誤理解,認為反應物NH3和CO2的物質的量之比是
2∶1,容易錯選為B、C兩項.但經過仔細閱讀后發現,題設中沒有說明這兩種反應物開始反應時投入的量是2∶1,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同NH3、CO2及生成物H2O有關.結合題設中給出“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這一關鍵條件,學生可以從中找到隱性信息,即為減少部分氣體的質量同物質的量發生變化,但是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最終讓他們通過仔細閱讀得到正確答案.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相當重要的.教師應結合化學學科知識的特征善于創造更多閱讀機會,在理論知識講授、化學實驗操作、課外閱讀與解題練習等環節均指導他們進行閱讀訓練,使其在學習中擁有更多閱讀化學文字、符號與圖表的機會,慢慢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提升整體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麗華.重視化學學科閱讀提高學生核心素養[J].高考,2022,447(25):109-112.
[2] 黃恒毅.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學生化學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214(10):80-82.
[3] 馬曉琴.淺談閱讀能力在高中化學學習中的體現[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0,516(08):68-69.
[4] 趙爾增.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閱讀障礙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0,645(17):64-65.
[5] 裴莉婷.探析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214(04):93-94.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