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欣,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管中藥師,執業中藥師。北京市第三批中藥骨干人才。國醫大師金世元教授再傳弟子、著名中藥專家李京生教授入室弟子。北京中醫藥學會中藥炮制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中藥資源與鑒定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協會中醫藥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2022年、2023年《藥物與人》雜志優秀藥學科普作者。
在地球的生命之書中,每一種生物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共同編織出這個星球的多彩篇章。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我們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生態系統的破壞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減少。此時,采用科學方法將已逝個體制作成標本,就成為了保存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工作中一項至關重要的科學任務。在國家動物博物館“‘獸護家園—瀕危旗艦物種保護特展”上的這頭小象(圖1),就是典型的剝制動物標本。栩栩如生的它不僅是觀覽中的點綴,為教學和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源,同時也為展示和科普貢獻了寶貴的素材。本期就請隨藥師一道,了解大象的生存狀況,探索其在人類文化和醫學中的獨特地位,領略生命的美麗與神奇,喚醒對生態系統保護的關注和行動。
一、象影浮生
“大象”是哺乳綱長鼻目象科動物的統稱,它們身體龐大卻性情溫順,智商僅次于海豚和靈長類動物。作為群居動物,大象族群形成了典型的母系社會結構,其一般由8至10頭成員組成,以一頭德高望重的母象為領袖。這個團隊關系穩定,成員間相互依賴,并能通過各種聲波傳達情感,以鼻子、耳朵和尾巴向伙伴傳遞信息,共同覓食和抵御敵害。按地質史時期,曾經廣泛地分布著多種象類,包括原齒象、猛犸象、劍齒象、古菱齒象、乳齒象等。但是,由于環境和人為因素,繁盛一時的大象如今只殘存下亞洲象和非洲象兩類。
即便如此,在人們努力探索如何與大象相處時,極少部分欲壑難填的人類卻在保護珍惜與和諧共生之間,毅然選擇了屠殺牟利。“犀象玳瑁,荊人以富”,受人類偏好與象牙貿易的影響,長而粗的象牙具有更高的商業價值。所以,大象與象牙不幸成為了一些不法商販趨之若鶩的存在,致使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大幅減少或降低。大象數量變少容易理解,但象牙質量為什么會變低呢?這是因為:根據自然選擇,惡劣的環境容易激發動物的自保能力,典型的如壁虎的斷尾求生。原本,非洲象無論雌雄都長有象牙,而雄性亞洲象也長有象牙。現在,為了種族的延續,它們的象牙開始變得越來越短,甚至幾乎完全不長。有統計數據顯示:在南非,不長象牙的雌性非洲象的比例已從3%飆升至98%,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獵殺已取代了自然選擇。
這種情況引起了各國領導人的重視,他們陸續簽署了聯盟公約,商討有效途徑,采取限制措施,并付諸行動,以實現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此基礎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自1990年起明確禁止象牙貿易;亞洲象被列入瀕危物種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國境內現僅存300余頭。2021年,一群在云南棲息的野生亞洲象的“北上南歸”之旅引發了全民的觀象熱潮,展示了中國多年來在保護大象方面所做的努力。
對于非洲象則有一些例外,CITES附錄Ⅱ對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和津巴布韋等地的大象種群做了特殊的說明。這意味著,以上地區的大象可以在有控制的、科學合理的條件下用于商業目的,包括皮張、毛發、皮革制品、活體動物貿易,以及非商業性質的狩獵紀念物貿易和象牙雕刻等。
二、森羅萬“象”
根據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中國和大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知您是否留意過,憑借晚會節目頻繁“出圈”的河南衛視,其臺標就像個揚起鼻子的大象。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標志,而是象征著河南與大象之間深厚的淵源。相關研究學者認為,古代豫州(中國古代地理區域名,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以產象而得名,地理學家竺可楨也認為河南省的簡稱“豫”字是一個人牽著大象的形象。再者,源出北京市延慶區的媯水河,相傳也與大象有關。從春秋時期“媯”字(圖2)的構型來講,左側是“女”,右側是“象”,意味著正在馴化大象勞作的人。以上表明:在遙遠的中國古代,人們就已經開始馴養大象,并利用它們進行勞作。
關于象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研究雖然相對較少,但它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在傳說中,我們可以找到如“虞舜服象”“象耕鳥耘”“巴蛇吞象”等故事;在藝術方面,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常見象紋、象鼻紋和象首紋等裝飾;在古籍圖卷中,《山海經》《國語》《析津志》《康熙南巡圖》(圖3)等也有關于大象的記載。這些珍貴的文獻無不生動地展示了我國古代人們通過朝貢、捕獲、戰爭、索買等途徑獲得大象的歷史。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大象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的被視為珍饈款待賓客;有的被馴為象輦服務皇室;還有的作為象兵參與戰斗。后來,隨著氣候的變冷和持續百年的獵殺,大象種群逐漸消失,人們只能通過大象的骸骨來想象其生前的模樣。于是就有了《韓非子·解老》中提到的“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繼而引申出了“形象”“想象”等表示“朦朧、不確定”的詞語,讓“象”字從動物飛躍到思想、從具體轉變到抽象,拓展了人類認知的空間,也體現了“象”思維的精髓。
三、極口“象”斯
祖國醫學對于“象藥”的初步認知可追溯到秦漢時期,隨著經驗的積累,到元明清時期,“象牙”“象骨”“象肉”“象膽”“象睛”“象皮”,“象尾毛”甚至“象糞”等皆可入藥。如今,囿于藥材來源的限制,“象藥”的應用寥寥可數,僅“象牙”與“象皮”有據可查。
1.象牙
象牙屑為象科動物亞洲象或非洲象的干燥門齒碎屑,《上海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18年版)》言其具有清熱定驚、拔毒生肌的功效,《中華本草》載其來源為雕刻象牙時剩下的碎料,主治癲癇、驚風、骨蒸勞熱、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痔漏。內服可研末;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磨汁涂。至唐代以來,象牙屑一直用于傷口和潰瘍的治療。現代研究表明,象牙屑可通過激活PI3K/Akt和JNK/ERKMAPK通路,促進傷口的愈合。再者,我們在飲片龍骨中也能發現象牙的存在,即各種象類門齒的化石(象牙化石),一般稱為五花龍骨,又稱五色龍骨,具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的功效。
對于臨床應用中以骨絲冒充象牙屑的情況,可通過水試法或顯微鑒別加以區分。水試法:將兩者分別撒入水中,象牙屑會迅速被水浸潤,變成柔軟半透明狀,并沉入水中;而骨絲不能被水浸潤,仍保持原來性狀,浮于水面。顯微鑒別:象牙屑結構中含有細微的牙小管而無骨單位,骨絲則恰好相反。
另外,象牙橫截面上的特有紋路(圖4)也是其主要的鑒別特征之一,這種紋理被稱為“旋轉引擎紋”或“Retziusline”,即橫截面上出現的兩組互相成菱形交切(>115°或<65°)、顏色略有深淺差異的弧形紋(有些類似旋轉引擎狀的紋理),而在縱斷面上則呈現為直線。正如每個人的指紋都與眾不同一樣,每根象牙的紋路也是獨一無二的,這一特性為象牙附加了獨特的防偽功能,成為制作私人印章的理想材料。
2.象皮
象皮(圖5)為象科動物亞洲象或非洲象去毛的干燥皮,多呈長方形或方形片狀,大小不等,厚0.5~3 c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暗灰色,密布細小的顆粒狀突起和疏松不等的皮膚皺褶,有時可見棕色長短不等的粗毛,內表面較粗糙,灰黃至灰棕色,有纖維狀露出物。斷面灰白色至黃棕色,半透明,表面顆粒凸凹較鈍,質堅硬,味咸微腥。傳統的炮制方法包括切制干燥(取象皮,用火除去雜質及毛,以水浸泡2~3天至七成透時,取出,刷凈表面泥土、食鹽。潤透,再曬至4~5成干時,切厚片干燥)、燙制(將滑石粉置炒藥鍋內加熱至輕松滑利狀態,放入凈象皮片,武火炒制,翻動炒至鼓起呈黃色時取出,篩去滑石粉)和粉碎(將燙制后的象皮用藥碾或研缽研成細粉)。隨著炮制技術的進步,潤藥機、炒藥機、超微粉碎機等現代化設備相繼引入,解決了傳統方法生產周期長、產量小、質量不穩定的情況,顯著提升了產品的外觀性狀、質量及內在檢測數據。
象皮的藥用價值在古籍中亦有論述—《醫學入門》曰:“煎膏藥,去腐生新,易于斂口。”《本草綱目》載:“治下疳,燒灰和油敷之。”《本草新編》稱:“專能生肌長肉。”現如今,《上海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18年版)》收錄象皮的功效主治為斂瘡,止血;外用于瘡口久不愈合以及外傷出血。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象皮具有抗炎、鎮痛、促進肉芽生長等作用。針對這一優越性,除了象皮粉,含象皮類生肌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尤以出自張山雷《瘍科綱要》中的象皮生肌膏應用最多。該藥用象皮作為君藥,配以當歸、血余炭、生地、生石膏、爐甘石等制成,有生肌、斂瘡、殺菌的功效,對于治療大面積褥瘡及創傷久不收口等癥效果顯著。
四、“象”敬如賓
大象只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的一個縮影,它們曾經是遠古信仰的圖騰,是居于生物鏈之巔的霸主,是自然界的“巨人”。即便在時空交錯之間有些我們并未與之謀面,但我們與它們卻共享著同一片天空。
日月盈仄,星河流轉,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逐步對野生動植物痛下殺手,一點點抹殺那些構成它們靈魂的碎片:馴獸師,限制它們的自由;開發商,蠶食它們的家園;貿易販,買賣它們的器官;偷獵者,剝奪它們的生命……人類可能認為它們已經完全屈服于自己的需求之下—殊不知,它們與天地同生,與人類共存,用特殊的方式幫助人與自然對話。
中藥資源主要取自野生動植物,這一延續了千年的智慧讓人能夠更接近自然,提升對自然的認知,同時能夠幫助人類治愈各種疾病。這一逐漸靠近并融入的過程也加速了醫學的發展,最終成為中醫藥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的核心思想—整體觀念一貫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提倡資源的持續利用。正如《道德經》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歷代先賢始終不渝地在尋覓自然的奧義,嘗試與天地溝通,力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
探索永遠不會停步,在2024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每年3月3日)到來之際,希望我們愛護野生動植物,用之有時,取之有道;帶著尊重自然的態度、愛護生靈的心境,去享受一場發現生命的旅程,共同筑夢藍色星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