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銀潔
摘? 要: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產業的發展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分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與目標,探究水稻產業政策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包括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等方面,并結合實際情況,給出了優化水稻產業政策的策略建議,以期為水稻產業的健康發展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推進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水稻產業;農業可持續發展;產業政策;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S51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2-0073-03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Rice Industry Policy i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A Yin-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Rice, as one of the major food crops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re concepts and goal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ve role of rice industry policy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promoting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nhancing agricultural resilience against risks. Based on actual conditions,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rice industry policies are also provided,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industry and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ice industry;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ustry polic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水稻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的提升和種植方式的優化對于全球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我國,水稻更是農業生產的基石,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福祉。當前,水稻產業的發展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約束加劇等諸多挑戰,這使得農業可持續發展變得尤為重要[1]。因此,探究水稻產業政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機制,能夠揭示水稻產業政策在促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調節作用,不僅有助于完善現有政策體系,也能為推動水稻產業乃至整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水稻產業政策概述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水稻產業政策不斷發展完善。這一演變過程不僅反映了中國農業政策的整體走向,也體現了國家對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2]。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大和國際貿易格局的演變,中國水稻產業政策的重點已變為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為此,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推廣節水灌溉、強化農田生態保護及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同時,為增強中國水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也積極推動其國際化進程,增加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和技術合作。然而,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國內外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政策必須具備更高的靈活性和精確性以應對各種不確定性。此外,資源環境的嚴格限制對水稻生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政策內容需在確保產量的基礎上,實現綠色、環保的發展目標。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水稻產業政策仍需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以更好地滿足農民的需求,并推動農業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2?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與目標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在于構建一個與自然和諧共生、資源高效利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農業生產體系。這一理念強調在追求農業產量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推動農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3]。生態環境保護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農業生產活動應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通過采取科學的耕作制度、推廣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技術,來減少對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此外,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資源高效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求。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資源的日益緊張,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農業的高效生產,是函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節水灌溉、精準施肥、智能農機等現代農業技術,可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優化種植結構,充分挖掘農業資源的潛力,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發展不僅關系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在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拓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策略[4]。水稻產業因其在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為確保糧食安全的穩定與糧食產量的增長,優化水稻產業政策、提升其科技含量與生產效率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如此,水稻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農民增收和農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隨著水稻生產技術的持續進步和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農民獲得了更多的就業與增收機會,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社會服務的提升,全面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當前,水稻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水資源匱乏、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及生態環境破壞等。因此,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水稻產業向綠色發展方向轉型,以實現其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確保水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 水稻產業政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
3.1? 生態環境保護與稻田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
水稻產業政策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該政策通過推廣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生產方式,減少水稻種植產業對化肥、農藥的依賴,進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該政策還鼓勵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保護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促進稻田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
3.2? 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
水稻產業政策在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該政策倡導節水灌溉技術,通過改進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來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同時,該政策還關注土地肥力的保持與提升,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等技術,提高土壤肥力,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緩解我國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緊張狀況,還能提高水稻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水稻產業的市場競爭力[5]。
3.3? 農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提升
水稻產業政策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激發科技創新等策略,能夠協同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該政策倡導農民開展多元化經營,以此拓寬其收入來源,同時扶持水稻深加工行業,通過延長產業鏈來增加產品附加值。此外,為了強化水稻產業的科技支撐,該政策還應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力度,積極推動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些舉措不僅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更為提升我國水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穩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4? 水稻產業政策的優化建議
完善水稻產業政策的總體思路應圍繞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目標,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效益兼顧、創新驅動的原則。在制定具體政策時,需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
4.1? 生態環境保護層面
水稻產業的健康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優化水稻產業政策的首要任務就是強化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使其貫穿于水稻種植、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因此,水稻產業需要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倡導使用生態友好型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如生物防治、有機肥料替代等,以減少對土壤、水源和空氣的污染,并建立稻田生態保護區,嚴格限制人類對稻田生態系統的破壞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稻田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政府可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推動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
4.2? 資源高效利用層面
水稻產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對土地、水資源等自然要素的依賴度相當高[6]。為了確保這些資源的長期可持續利用,水稻產業必須制定相關政策。在土地資源方面,政策應致力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及產出率,具體而言,可以推廣高效種植技術,強化土地整治與復墾工作;在水資源方面,鑒于其在水稻種植中的不可或缺性及當前面臨的短缺與環境惡化問題,政策應傾向于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如推廣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用水方式,且,加強對水資源的全面保護和管理,防止水資源污染和浪費,也是十分重要的。
4.3?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層面
經濟效益是水稻產業發展的基礎動力,而社會效益則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為了實現這兩者之間的和諧共生,首先需要在政策層面上明確一個核心目標,即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兼顧社會、生態等多方面效益,優化水稻產業布局,推動水稻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拓寬收入來源。政府可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促進水稻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政策應注重農民收入的穩步提升,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會直接影響整個水稻產業的發展,政策應當致力于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同時為其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幫助農民實現持續增收。建立完善的產銷對接機制,加強水稻品牌建設,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政府可加大宣傳力度,推廣優質水稻產品,提升產業整體形象。
4.4? 科技創新層面
為了推進水稻種植產業的科技創新并增強其資源的創新與利用能力,應加強對水稻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評價工作,包括深入挖掘并利用優異的種質資源,以培育出更多具備高產、優質、抗病和抗逆特性的新品種。同時,促成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緊密合作也至關重要,這將有助于推動先進育種技術的研發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轉化,從而提升良種的繁育與供應能力。另外,應加速推進水稻生產技術的創新,以提高生產效率并確保質量安全。并且,應大力推廣智能化的農機裝備,積極發展精準農業與智慧農業,從而提升水稻生產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此外,為了降低環境污染并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還應研發并推廣水稻的綠色生產技術,如節水灌溉和測土配方施肥等,以推動水稻生產走向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5? 結語
通過對水稻產業政策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用機制的深入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合理的政策制定與實施對于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當前全球農業面臨諸多挑戰的大背景下,我國水稻產業的穩健發展不僅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更關乎農業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應繼續深化對水稻產業政策的研究,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并積極探索政策與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方式,以激發水稻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共同推動我國農業的綠色發展、高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振瑩.“梨樹模式”對威海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啟示[J].農業科技通訊,2024(2):45-46.
[2] 許鑫.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河北農業,2024(1):37-38.
[3] 裴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3,14(24):54-57.
[4] 王馨雨,范喬希.四川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J].現代化農業,2023(12):69-72.
[5] 匡恩俊,張久明,姬景紅,等.黑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及保護策略[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3(12):92-96.
[6] 陸娣,付雪嬌,岳銘鑒.遼寧省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及政策建議[J].遼寧農業科學,2020(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