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是人們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既指人在真實事件或環境下的親身經歷與實際體會,又指人在親身經歷與實際體會中獲得的經驗或教訓。而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出發,體驗不僅是學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還是學生建構經驗的必備過程。在新的時代與教育生態背景下,學生在知識、思維、意識、習慣、能力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成了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重點考量的目標,因此,不管是面向哪一個年齡段的學生,教師都需要創新教學模式。而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與成長規律,在幼兒科學活動中引入體驗式學習就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幼兒園教師以體驗為媒介,引導幼兒親身參與實踐,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對幼兒的啟蒙教育,讓幼兒形成正確認識、感知與享受社會生活的能力。基于此,筆者以大班幼兒科學活動的開展為載體,結合教學實踐詳細探究了體驗式學習在幼兒教育階段的應用,以供參考。
一、體驗式學習的內涵與特征
體驗式學習本質上是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活動來獲得經驗的方式,有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推動教師教學改革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有效性,要想保證體驗式學習的效果,教師需要在開展課堂教學前對這一學習方式進行深入探究,了解和掌握體驗式學習的內涵與特征。
(一)體驗式學習的內涵
體驗式學習又稱為經驗學習,其理論來源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后來有學者從可操作性出發,將體驗式學習定義為通過體驗轉換并創造知識的過程。具體來講,學習本身就可以被看作積累知識與經驗的過程,而體驗就是人們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轉換并創造知識的一種方式,也可以說,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知識就來源于獲得或轉換的經驗,因此體驗式學習具有四個維度的深層內涵。在橫軸上,體驗式學習的過程分別指向外延擴大和內涵縮小;在豎軸上,體驗式學習的過程又分別指向感知獲得和領悟獲得。其中,外延擴大的進一步延伸是行動應用,內涵縮小的進一步延伸是反思觀察,感知獲得的進一步延伸是具體體驗,領悟獲得的進一步延伸是抽象概括,而“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行動應用—具體體驗”又形成了一個閉環,覆蓋了包括行動、反思、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全過程,為體驗式學習賦予了“通過獲得體驗、轉化體驗、升華體驗來進行綜合學習”的內涵。
(二)體驗式學習的特征
1.體驗性。體驗性是體驗式學習最基礎的特征,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作為個體與環境的交互。學生能夠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進而通過對直接經驗的轉化實現知識的積累。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貼合其認知特點與發展需要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情境中展開對知識的探索,使其通過體驗產生感悟與汲取知識,最終實現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
2.親歷性。體驗式學習中的體驗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親身經歷,即學生在情境中借助自身感官直接感知的信息。同時,學生在情境中通過交流和分享獲得的體驗與發現也是尤為重要的。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做”與“所思”,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全過程的機會,保證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認知體驗與情感體驗。
3.過程性。體驗是學習的一種過程和方式,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因此學習本身的過程屬性大于結果屬性。當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時,他們先要體驗外部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再將對事物的體驗轉化為知識,在積極體驗的同時進行反思性的觀察,一邊體驗活動,一邊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識和觀點,以此實現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提高。
4.反思性。學習在本質上有兩層內涵,一是指從外界獲取未知的知識與經驗,二是指當外界的新知識與新經驗與自身原有經驗發生沖突時,從多個視角出發,反思與分析自身原有經驗是否正確。由此可見,反思本身就是學習的一種基礎屬性。學生在進行體驗式學習時,需要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反思,這里的反思更多指向從新視角出發獲得新知的過程,其內容和方向主要包括“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部分。
二、體驗式學習在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應用
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來看,5~6歲大班幼兒雖還未能完全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認知習慣,但已經初步具備運用直覺來聯系所感知到的現象的意識與能力,并樂于展開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具體來說,大班幼兒認識世界、認識事物的主要方式是直接感知,但他們在感知過程中所獲取的知識會存在偏差。因此,教師在將體驗式學習融入幼兒科學活動時,需要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秉持寓教于樂原則,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氛圍等方式優化幼兒的科學探究過程,引導幼兒自主發現和探索。
(一)體驗式學習在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1.借助現代信息設備創設良好環境。現代信息設備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輔助工具,在外部學習環境的創設方面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基于體驗式學習設計并開展的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借助現代信息設備來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以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具體來講,教師要先確定科學活動的主題與核心內容,再創設相應的情境,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幼兒播放相關圖片或視頻。尤其是對于難度較大或有一定危險性的科學小實驗,教師需要借助視頻來幫助幼兒建立對這些實驗過程的完整認知,以確保科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障幼兒的人身安全,同時提高科學活動的趣味性,增強教學效果。
2.基于幼兒年齡特征整體規劃體驗活動。幼兒思維認知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與感知體現出極為顯著的年齡特征,這主要表現在他們探索與感知過程中的專注力、耐心、熱情與能力方面。為了保證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獲得良好體驗,教師需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基于幼兒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科學活動的整體規劃。具體來講,對于5~6歲大班幼兒,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的流程時需要為幼兒預留一定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幼兒利用各種感官來感受與認識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氣味、觸感等,從而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嗅覺與觸覺,優化幼兒的學習體驗。
3.鼓勵并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思考與表達。思考是將體驗轉化為知識的方式,表達是檢驗幼兒在體驗中獲得多少知識的方式。對強調體驗的幼兒科學活動而言,幼兒在活動中的思考與表達尤為關鍵。當幼兒在觀察活動中完成自主探究,在動手操作中完成經驗建構后,教師需要給予幼兒正向且積極的鼓勵,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進行思考與表達。具體來講,一方面,教師要在幼兒體驗過程中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出發展開思考;另一方面,教師要在幼兒分享交流的過程中給予幼兒肯定,讓幼兒將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
4.基于幼兒的活動反饋進行靈活調整。高效的教育必然是鮮活的,體驗式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活”的學習過程,教師只有引導幼兒不斷地嘗試、總結、反思與調整,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以體驗式學習理論為基礎設計并開展幼兒科學活動時,需要基于幼兒的活動反饋來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幼兒科學活動中的體驗式學習有多種模式,包括“參觀感受—發現問題—操作體驗—記錄表征—收獲感悟”“設疑—實驗—反思調整—再實驗—記錄—感悟”“情景引發—發現問題—查閱參考—實驗操作—感悟獲得—發表分享—生活應用”等。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與調整教學模式,以增強幼兒的學習效果。
(二)體驗式學習在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應用實踐
基于體驗式學習理論設計并開展的幼兒科學活動主要分為四個步驟,即具體體驗、觀察內化、分享交流和行動應用。以“指紋背后的秘密”主題科學活動為例,筆者為班級幼兒設計了逐步進階的兩次科學活動。
1.活動一:指紋的基礎特征。在具體體驗環節,筆者先創設了一個指紋畫展情境,其中展出的所有畫都是用手指畫出來的。接著,筆者向幼兒提出“這些畫與我們平常看到的畫有什么不一樣呢”這一問題,以此引出指紋的概念,逐步完善幼兒對指紋的認知。在觀察內化環節,筆者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指紋的觀察,同時為每個小組配備了一個放大鏡,讓幼兒在用肉眼大致觀察過不同手指或指紋的差異后,再利用放大鏡來進行更細致的觀察。在分享交流環節,筆者讓幼兒分享自己在觀察過程中的收獲。有幼兒提出,不同人或不同手指上的指紋形狀是不一樣的。在行動應用環節,筆者依次向幼兒展示了有著不同特征的指紋的圖片,讓幼兒對比自己的指紋是否和圖片上的指紋一樣有著相似的特征,再讓幼兒基于指紋的表層特征來嘗試為不同類型的指紋命名。
2.活動二:指紋的實際應用。在具體體驗環節,承接第一次活動中的指紋畫展情境,筆者創設了案件調查情境:假設畫展中的一幅畫被人偷走了,警察要根據現場遺留的物品來尋找并抓捕小偷,在排查過現場人員的行動軌跡后初步確定了四名嫌疑人。筆者讓幼兒扮演探案人員,并向幼兒提供從現場遺留物品中提取出的關鍵信息,其中包括一枚指紋。在觀察內化環節,筆者向幼兒出示了四名嫌疑人各自的指紋圖片,讓幼兒觀察并對比現場遺留的指紋和四名嫌疑人的指紋,引導幼兒以指紋為依據來確定小偷。在分享交流環節,筆者讓找到小偷的小組講述自己尋找小偷的過程和確定小偷的依據,然后向幼兒介紹了斗形紋、箕形紋、弓形紋等指紋類型,引導幼兒建立“人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這一認知。在行動應用環節,筆者以幼兒在探案活動中的體驗為基礎,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生活中的觀察和經驗,嘗試說出指紋的不同用途或應用場景,包括用指紋制作印章、解鎖手機、打開房門、管理考勤、輔助偵查等。
結語
體驗是幼兒感知世界與建構經驗的主要方式,符合幼兒的認知習慣。因此,體驗式學習在幼兒教育階段有著極強的可實踐性與可操作性,能夠推動幼兒展開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豐富他們的認知經驗。教師需要鼓勵并引導幼兒動手體驗和操作,以意識和習慣的養成為切入點,一方面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與探究意識,另一方面為幼兒提供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層面的鍛煉,以幼兒親身體驗的教學形式強化幼兒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為幼兒思維的發展、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