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正心、以德修身、以德立教、以德治國、以德治天下”的儒學思想,強調了道德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儒學視角下,仁德被視為一種涵蓋世間所有美好道德的品質,它能夠賦予人們深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信仰,引導人們從自身心性、與他人相處、融入社會等不同層面踐行仁德。儒家的修身、仁德思想,著眼于人的內在心性,即以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為起點,通過培養(yǎng)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進而促進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這與心理疏導的實質和目標高度契合。心理疏導注重個體內在心性的修養(yǎng)和調整,通過解決心理問題來達到緩解壓力、改善情緒、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儒家仁德思想與心理疏導的結合,可以為現代社會提供一種富有啟發(fā)性的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導方法。借鑒儒家的仁德思想,可以培養(yǎng)出更加健康、積極向上的個體,使其設定更高的道德標準,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因此,文章基于古代儒學的思想,探討如何加強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問題,保持他們的身心健康。
一、初中生的常見心理問題
初中生作為一個正處于青春期的特殊群體,可能會產生多方面的心理問題,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根源主要包括生理變化、性格塑造、學習壓力和生活適應等方面,這些心理問題包括青春期煩惱、性格缺失、學習和生活障礙等。
例如,青春期煩惱是當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之一。青春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該時期個體的身體和心理都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初中生正處于這樣一個時期,他們面臨著許多與生理變化相關的煩惱,這些煩惱主要源于他們無法客觀地面對自身生理方面的變化。研究表明,個體生理上的發(fā)展是心理發(fā)展的基礎,生理上的變化則是引起心理變化的重要因素。初中生處在青春期發(fā)育和成熟時期,他們的身體機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包括身體形態(tài)的變化、內臟機能的變化及性器官的成熟,這些變化不僅對初中生的身體產生影響,還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身體形態(tài)的變化是引起初中生煩惱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初中生的身體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如身高、體重、面部特征等發(fā)生一定的改變,這些變化往往會使他們感到不安和不適應,甚至會產生自卑感。其次,內臟機能的變化也是引起初中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青春期的到來使得初中生的內臟器官開始發(fā)育和成熟,這些變化可能會帶來一些健康問題,如疲勞、失眠、頭痛等,也可能會對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負面影響。最后,性器官的成熟也是初中生產生心理問題的誘因。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初中生的性器官開始發(fā)育,性意識逐漸覺醒。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知識,他們往往會感到困惑和不安,甚至會產生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
除了上述提到的生理變化帶來的心理困擾,初中生還面臨著其他方面的心理問題。比如,一些初中生會出現性格缺失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自信、自尊心不足或者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造成的。
二、初中生的性心理問題
性心理問題在初中階段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話題。相關研究提出,不同性別的個體在性發(fā)育時間上存在差異,而同性之間也存在個體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會對初中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對于男生而言,性早熟的男生往往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并更有可能成為學生“領袖”。他們通常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領導能力,在社交場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相反,性晚熟的男生則可能被當作小孩,并在社交上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他們在自信心和自尊心方面受到打擊,并對社交關系持消極態(tài)度。與男生不同,性早熟的女生在同伴中并不一定具有優(yōu)勢,有時她們甚至會受到男生的嘲笑或排擠。在同伴的眼里,性晚熟的女生似乎更具優(yōu)勢,更受歡迎。
除了性器官發(fā)育早晚導致的待遇不同,我國初中生還面臨較為嚴重的性心理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學生對于正常的性器官發(fā)育現象感到羞恥和不安,這可能與我國性生理衛(wèi)生常識普及滯后有關。由于缺乏正確的性教育,部分初中生對自己的性器官發(fā)育過程感到羞愧或不安,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為了幫助初中生更好地應對性心理問題,學校應該加強性教育,提高初中生對性器官發(fā)育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同時,教育部門和家長應該關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服務等。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初中生更好地應對性心理問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發(fā)展。
三、初中生的性格問題
隨著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他們的性格也經歷著成長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初中生容易出現不良的性格傾向,具體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一)狹隘和壓抑
狹隘和壓抑的性格傾向在初中生中比較常見,這類學生通常內心比較敏感,情緒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評價的影響,常因為一些小事情而煩惱。由于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他們無法有效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內心壓抑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這類學生會表現出比較狹隘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他們過于在意自己的表現和形象,過分關注他人的評價和看法,從而影響自己的表現和發(fā)揮。此外,他們缺乏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大發(fā)雷霆或情緒低落。
(二)怯懦和自卑
這類初中生往往缺乏自信,內心自卑,擔心自己會被別人嘲笑和否定。他們缺乏應有的勇氣和膽量,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同時,由于缺乏自信和自我認同感,他們在面對挑戰(zhàn)和機會時表現得猶豫不決,畏首畏尾。在日常生活中,這類學生因為擔心自己的不足和錯誤會受到別人的嘲笑、否定,因此會盡量避免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而這種行為可能導致他們失去很多展示自己能力和才華的機會,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
(三)對立和破壞
這類初中生通常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他們對于規(guī)則和權威有著明顯的反抗意識,喜歡挑戰(zhàn)、突破現有的限制和約束。他們可能會故意破壞公物和公共秩序,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反抗情緒。這類學生的行為特點往往是對他人和自己都造成傷害,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缺乏控制能力,可能會與同學產生沖突和爭執(zhí),甚至會使用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
(四)孤僻和離群
這類初中生通常表現出孤僻和離群的性格傾向,他們內向、沉默寡言,不喜歡與人交往,缺乏社交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這種孤僻和離群的性格傾向可能會對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由于缺乏與他人的交流和合作,這類學生可能會失去很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無法有效地融入社會和生活。同時,由于缺乏社交技能,他們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
四、解決初中生性格問題的措施
針對上述提及的四類性格問題,學校和家長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科學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qū),讓學生擁有積極陽光的心理。
第一,進行心理輔導。針對性格內向或有其他心理困擾的初中生,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為這些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私密的傾訴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要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巧,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需求和困擾。心理咨詢師不僅僅是傾聽者,更是引導者和支持者。他們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讓他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學會接受并欣賞自己。心理咨詢師通過專業(yè)的心理疏導,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增強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第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支持,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與他們建立深厚的情感,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和態(tài)度為孩子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榜樣。學校則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另外,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團隊合作游戲和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會合作、分享和關心他人,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第三,參加社交活動。學生通過參加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戶外拓展活動等,可以結交新朋友,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時,社交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
第四,發(fā)展興趣愛好。音樂、繪畫、體育等興趣愛好可以讓學生在忙碌的學習之余找到樂趣、放松身心。這可以幫助學生釋放內心的壓力,培養(yǎng)他們的耐心和毅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第五,引導學生正面思考。家長和教師可以通過分享成功案例、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信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失敗和挫折,明白失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作者單位:深圳市寶安第一外國語學校﹝集團﹞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