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業拖延是指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有完成學業任務的能力,但往往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業拖延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會致使學生產生許多心理問題,如焦慮、壓抑、厭學等。筆者梳理了國內外有關學業拖延的一些文獻,系統闡述了學業拖延的影響因素、對青少年學生的學習造成的影響、干預措施及未來的研究展望,以供參考。
一、問題提出
學業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國外學者Solomon和Rothblum在1984年提出的。這一概念涉及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心理問題,自從提出以來就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在各方面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相關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學業拖延的研究應該更加系統化,以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首先,相關學者需要對已經發表的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提出更好的干預措施;其次,相關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學業拖延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單一的影響因素,而是要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系統的分析;最后,社會各界對學業拖延的研究要引起重視,將其應用到更多領域中。因此,對青少年學業拖延進行研究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概念界定
學業拖延最初被定義為,學習者推遲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行為傾向,以至于在任務的截止期限之前匆忙完成。自1984年開始,許多心理學家開始對學業拖延進行深入的研究,但都沒有給出一個標準化的定義。有學者將學業拖延定義為“與低的學習成就、高頻率的焦慮和低自尊緊密聯系,一種經常逃避責任的行為”;有的學者則認為學生的學業拖延指的是“個體在具有差異的時間和具有差異的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上的拖沓”;還有學者結合了前人的研究,將學業拖延定義為“個體在思想上非常積極,但是一旦落到實處就開始找各種理由來推遲之前制訂的計劃或者任務,從而產生焦慮、消極的情緒”。筆者認為,學業拖延是個體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出的一系列反應,個體基于第一步在大腦里形成的想法,期望通過實際行動去實現它,然而每個人或多或少存在懶惰心理,最終通過一系列的思想斗爭,直至截止日期之前才匆忙完成任務。
三、學業拖延量表
第一,羅倫斯學業拖延量表(Procrastination Assessment Scale-Students,簡稱PASS),該量表包括17個問題,用于評估個體的學術拖延傾向。該量表可以幫助個體認識自己的拖延傾向,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變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第二,大學生學習拖延問卷量表(Inventory of Learning Process),該量表包括20個問題,用于評估個體的學習拖延傾向和學習策略,可用于指導學生改進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第三,一般拖延量表(Gene-ral Procrastination Scale,簡稱GPS),該量表由Steel等人于2001年開發,包括20個問題,用于評估個體在不同領域的拖延傾向,包括學術任務等。該量表可以幫助個體評估自己在學業方面的拖延傾向,同時也可以用于探究學業拖延的相關因素和影響。
四、學業拖延的負面影響
基于許多學者對學業拖延這一行為的研究,筆者發現學業拖延對青少年學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學業拖延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負面影響。當學生拖延處理學習任務時,他們可能會面臨時間不足的壓力,導致任務完成的質量下降。其次,學業拖延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困擾。拖延處理學習任務導致學生經常處于緊張和壓力之中,產生自責、壓抑、負罪感等負面情緒。有學者研究發現,學業拖延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身心健康存在負相關,人在壓力下容易產生沖動的言語行為,而這種行為又會作用于人際關系,最終對人際關系造成負面影響。最后,學業拖延會對教師的教學進度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因為學生的拖延,教師不得不推遲自己的教學計劃。
五、學業拖延的影響因素
(一)內在因素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它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具體指個體在一個指定的環境下對自己能成功完成某項任務的預期。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身的主觀認定,對其投入學習有正向作用。有的學者提出,自我效能感在影響學生學業拖延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有的學者強調,自我效能感在個體的意圖和實際行動之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直接影響個體的行為,比如,選擇任務的難易程度,對學習的持續輸出時間,努力的程度等。有的學者則提出,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選擇任務難易程度的行為和其對任務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強的自我效能感信念和對成功的向往會提高學生的努力程度,從而使其減少拖延行為。
2.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指的是個體出于內在的學習興趣,主動學習并維持這種行為,朝向學業目標的動力傾向。從動機的角度來說,學業拖延者往往學習動機不強,表現出對學習不感興趣,這是因為學習者對失敗具有恐懼感。有學者研究發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避失敗的動機較強。而回避失敗動機越強烈的學生,學習動機越低,他們的學業拖延行為更加嚴重。有的學者認為,積極的學習動機和日常的學業彈性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個體,其學習動機更強。
3.時間觀念。一個人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理念想法聯系起來的一種方式叫作未來時間觀念,其是由個體建立的面向未來的時間框架。有學者認為,未來時間觀念是個體一種相對穩定的品質,是個體對將來時間規劃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付諸實踐的認識。有的學者提出,青少年學生的時間觀念不強,部分學生經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絡上。有的學者認為有效管理時間的能力是青少年學生通往成功的預測因素,一般來說,能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時間的青少年學生較少出現拖延情況,他們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高效完成任務。
(二)外在因素
1.任務的性質。有學者通過實驗驗證了青少年學生的拖延行為與任務的難易程度息息相關,任務越難,學生越容易產生拖延的行為。有學者研究發現,任務難度較大或者缺乏趣味性更容易致使學生出現學業拖延。而有的學者提出了一種交互模型,探討了個體特質因素和任務性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學業拖延的影響。結果發現,個體的拖延傾向和任務性質之間的交互作用對拖延行為具有顯著影響。
2.父母教養方式。有學者調查了大學生的學業幫助尋求行為與他們的學習策略運用及其他學業成就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是大學生更積極尋求學業幫助的一個重要因素,能夠減輕其學業拖延的傾向。另外,有學者提出,設定嚴格紀律,對孩子進行嚴格控制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言語交流較少,這種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學業拖延,學習成績下降。還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生活滿意度對學業拖延傾向有顯著的負面預測作用,家庭凝聚力和家庭控制對生活滿意度與學業拖延之間的關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見,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學習成績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六、學業拖延的干預措施
學業拖延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因此對學生的拖延行為進行干預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和家長應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學生的拖延行為進行干預,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一)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師應幫助個體提高自我效能感,使青少年學生在面對困難時,不低估自己的能力,及時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按時完成任務,避免拖延帶來更大的消極影響。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適當的任務和活動,讓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經驗,培養他們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能力,即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和習慣,能夠及時調整和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以減少拖延行為,增強學習效果。
(二)強化時間觀念
幫助學生強化時間觀念,減少拖延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教師要設定明確的班級目標和計劃,促使學生設定清晰的個人目標,并鼓勵他們制訂具體的計劃和時間表。這有助于提醒他們完成任務的重要性,并為他們提供可操作的步驟指導,教導學生有效地規劃時間、設置優先級任務,以合理分配時間,培養其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三)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陳舊,存在“唯分數論”的思想,他們過度關注青少年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他們綜合素質的培養,這種思想和觀念是不正確的。家長應改變陳舊思想,及時改進教育方法,從青少年學生的角度出發,真正做到關懷青少年學生的成長,意識到他們是不斷發展的人。
(四)設立獎懲機制
教師和家長可以建立獎勵和懲罰機制,鼓勵青少年學生及時完成任務并遵守學習規定。其中獎勵可以是一些小獎品、額外的休息時間或者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懲罰可以是限制某些活動等,但要注意適度和公平性。家長可以記錄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表現和獎懲情況,及時進行反饋和評估。
七、未來的研究展望
學業拖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現代社會尤為突出,因為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生活中存在較多的誘惑。目前,關于學業拖延的研究越來越多,并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于家庭、學校和社會采取有效的干預方式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不足之處是現有的研究方法相對單一,因此研究者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采用更多的研究方法。另外,對于學業拖延干預方式的研究還不夠充分,而有效的干預措施對青少年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管理時間、規劃學習,增強學習效果。因此,學業拖延的干預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