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黨和國家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閱讀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全民閱讀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已連續10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10月,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對推進新時代全民閱讀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學習型社會的積極構建和文化強國戰略的推行,對當代青少年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對個體長遠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全民閱讀”的新時代背景下,筆者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閱讀對提高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具體機制和實現路徑,并積極探索在高職院校推進全民閱讀的具體措施,以期引導高職學生群體提高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增強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一、關于閱讀的研究文獻分析
筆者通過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發現目前學術界關于閱讀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探討閱讀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如在《閱讀的力量》一書中,有學者以文學閱讀為例,探討了閱讀對個人幸福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二是論證閱讀對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如有學者探討了閱讀素養的培養與綜合素質的提高之間的關系;有學者探討了閱讀對個人素養提升的作用和意義;有學者強調了閱讀素養在綜合素養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提升閱讀素養的建議。三是分析國內高校學生閱讀現狀及相關應對策略,如有學者分析了大學生閱讀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強化大學生閱讀的相關建議;有學者探討了閱讀和深度學習的關系,分析了閱讀對深度學習的影響和價值;有學者分析了大學生閱讀素養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提升大學生閱讀素養的策略和方法。
綜上所述,國內外目前關于閱讀對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不夠深入,關于閱讀對提高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具體機制和路徑的探究尚未形成全面的體系。
二、高職學生的閱讀現狀
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出版為人們閱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書籍以音頻、視頻、圖片等形式多樣化地呈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閱讀選擇。隨著數字閱讀資源的不斷豐富,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閱讀習慣逐漸朝著淺層化、碎片化、快餐化發展。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專業技能人才,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缺乏深層閱讀
當前,受網絡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影響,閱讀資源的選擇豐富多樣,高職學生的閱讀呈現出快餐式、跳躍式的特征,他們習慣于快速瀏覽信息,缺乏耐心和恒心進行深入閱讀。同時,功利性閱讀的盛行,導致很多高職學生把閱讀作為一種快速獲取信息、完成作業的手段,對書籍內容缺乏深入思考。還有部分學生對學術性閱讀缺乏興趣,更傾向于選擇一些膚淺的、娛樂化的低價值閱讀材料。長此以往,學生會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缺乏正向引導
現如今,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數字化閱讀材料,同時良莠不齊的閱讀書籍充斥市場,書籍數量多、品種多、質量雜的現狀,導致一些高職學生面臨選擇困境,他們無法辨別哪些書籍對自己的個人成長有益。另外,部分學校對閱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系統的閱讀教育計劃和正向有效的閱讀指導,難以激發高職學生的閱讀興趣,沒有引導他們養成閱讀習慣。
(三)閱讀推廣形式單一
雖然高職校園正在有意識地推動“書香校園”建設,但閱讀推廣活動形式單一,往往以讀書比賽、讀書報告會為主,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難以激發高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由于閱讀活動缺乏長期規劃性和持續性,僅僅在一些特定節日舉辦全校性的大型閱讀活動,難以產生持續性的閱讀推廣影響。
三、提升高職院校學生閱讀素養的具體策略
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基于閱讀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養,是一個需要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深入探究的課題。下面,筆者談談高職院校如何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為目標,營造全民閱讀的校園氛圍。
(一)在“閱讀引領”上發力
第一,將閱讀納入學校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將閱讀量、閱讀質量等納入評價范圍,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同時,學校可以建立閱讀獎勵制度,對閱讀量大、積極參加閱讀活動的學生給予獎勵,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以此實現制度引領。
第二,依托校園閱讀文化建設打造“泛在式閱讀空間”,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讓學生隨時隨地能夠接觸書籍,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校可以利用學生宿舍、食堂、操場等場所,打造“一站式”學生社區,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娛樂的過程中都能接觸書籍,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此實現場域引領。
第三,推廣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通識教育,開設人文課程、藝術課程、社會科學課程等,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升人文素養。學校可以將閱讀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在專業課教學中穿插閱讀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和人文精神,以此實現課程引領。
第四,培育高素質的人文教師隊伍,選拔優秀教師擔任閱讀指導教師,并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其閱讀指導能力和水平,同時通過開展師生共讀會、名家領讀會等方式,讓教師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此實現教師引領。
第五,實行“閱讀積分制”,根據積分評選“閱讀之星”等榮譽稱號,并允許學生使用積分兌換書籍、文具等獎品;增設閱讀綜合素質拓展分數,將閱讀與評優評先掛鉤,學生無論是作為參賽選手還是觀眾參加讀書分享會都可加分;開展閱讀主題競賽活動,如讀書知識競賽、朗誦比賽、辯論賽等,獲獎學生可獲得證書、獎品等獎勵,以此實現榜樣引領。
第六,依托學生社團開展各類閱讀主題活動,如讀書分享會、讀書競賽、朗誦比賽、書評寫作、舞臺劇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閱讀的樂趣,以此實現活動引領。
第七,將豐富的線上資源和互聯網相結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校可以利用數字閱讀資源,通過云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資訊,構建多元的閱讀體系,不斷拓展閱讀的廣度。同時,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閱讀需求和閱讀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數字閱讀資源,實現個性化、專題化、專業化的閱讀資源指導,提升閱讀的精度,以此實現興趣引領。
第八,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引導,為學生高效閱讀指明方向,通過講座、演示、實踐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和理解能力。學校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掌握學生的動態閱讀信息,將閱讀數據列入學生發展評價系統,將閱讀素養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繪制學生群體和個體畫像,利用反饋機制及時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素養,提升文化育人的精度。通過數據反饋結果,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需求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指導和推薦,提高閱讀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此實現方法引領。
(二)在“閱讀活動”上探索
高職院校應設置多維度的閱讀活動模塊,在閱讀活動中融入娛樂、藝術、創作、競賽等元素,通過閱讀活動打造立體化、系統化的綜合素質提升體系。比如,學校可以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需求,精選推薦書目,開展線上和線下閱讀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通過圖書館志愿者活動、“一站式”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和社團活動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主閱讀意識;通過拍攝閱讀主題的短視頻、開展閱讀主題的話劇表演等,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協調能力和表演能力;通過舉辦讀書沙龍、成立共讀小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通過寫作活動、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等,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語言駕馭能力和思辨能力;通過書法、書簽、書禮設計等文創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創造力;通過邀請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專家學者和榜樣人物進校園開展宣講活動,涵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文化自信和職業素養。
(三)在“主題閱讀”上深化
高職院校應按照科學文化塑人,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鑄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人,以“文史哲藝文學”慧人,以“科普衛生知識”健人,以“工匠技術名人”化人的主題閱讀理念進行整體統籌,拓展學生閱讀的深度。具體而言,學校要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使其提升文化修養,樹立文化自信;引導學生閱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不同主題的作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閱讀科普知識、法律常識、衛生健康知識等,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引導學生閱讀大國工匠、名人傳記等方面的作品,涵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職業素養,進而全面提高“書香校園”建設水平,為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習慣筑牢根基。
(四)在“無字之書”上突破
高職院校應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學用相長、知行合一,既讀有字書,又讀“無字之書”。“無字之書”即寫在大地上的“書”,包括各類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和各類紀念設施及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中形成的新的紅色地標。學校要充分調動“第二課堂”教學力量和育人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把高職學生讀書行動與開展紅色教育、科學探究、實踐體驗、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緊密結合起來,全面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結語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全方面、多舉措地實施高校學生閱讀素養提升策略,打造覆蓋面廣、針對性強、教育亮點多的閱讀引導體系,促使高職學生群體提高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營造“多讀書、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校園閱讀氛圍,提高高職院校“書香校園”的建設水平。
(作者單位:婁底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