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教育是生長,是喚醒。筆者擔任多年的班主任,看著學生從懵懂逐步走向成熟,陪伴他們走過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倍感幸福和快樂。但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筆者發現學生的成長和其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部分離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愛的熏陶,可能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走向自我封閉。因此,筆者認為,班主任要凝聚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力量,引導離異家庭的學生走向健康成長之路。
一、個案概況
小李是一名四年級的男生,他性格陽光開朗,上課積極發言,平時待人禮貌,教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但最近,他出現了一些不尋常的行為。比如,開始不交作業了,上課非常喜歡走神。再如,他開始頻繁和班級同學發生沖突,班級科任教師紛紛向筆者“告狀”,指出小李“上課不僅不聽講,還喜歡偷偷看小說,看到興奮的時候會在課堂上手舞足蹈,給班級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影響”。作為班主任,筆者與小李進行了談話,并詢問具體原因,小李給出的理由是“最近生病了,保證馬上整改”。但是,小李的保證并沒有起到作用,他上課仍然在走神、看小說。又過了兩周,這種情況愈加嚴重,小李開始喜歡穿黑色衣服、黑色褲子,戴黑色帽子,他把自己全身上下牢牢地包裹起來,上課時也不愿意取下帽子。當小李上課走神時,教師用眼神提醒他,他會直接忽視;如果有同學去取他的帽子,他就會和同學產生激烈的沖突。漸漸地,小李成為班級中的一個“異類”,引發了班級學生和家長的熱議,有不少家長擔心小李的行為會對自己的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作為班主任,筆者耐心和小李交流了多次,但效果依然不佳。在多次交流未果的情況下,筆者對小李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并表示要和他的家長聯系,但小李只是瞪著眼睛,一言不發。筆者在與小李母親交流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她的欲言又止。就這樣,小李的事情陷入了僵局。
筆者對小李的各項變化感到非常痛惜,同時也開始思考,為什么他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只有了解小李種種反常行為背后的真相,才能走進他的內心,改變他這種令人擔憂的狀態。通過再次和小李母親的真誠交流,筆者終于了解到小李近期出現種種異常行為的原因。小李的父母前期正在鬧離婚,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導致小李不知所措。同時,小李的父母礙于情面,沒有及時把這個消息告知筆者,小李獨自承受著自己精神家園中隨時會襲來的“狂風暴雨”,轉而將情感寄托在小說的虛擬世界中。聽到這里,筆者不禁有些心疼小李。父母離婚對小李的打擊是巨大的,他心中的精神家園面臨崩塌,導致他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頻繁和同學發生沖突。
于是,筆者開始思考如何在不傷害小李自尊心的情況下幫助他改變現狀。通過與小李的同桌進行交流,筆者了解到,小李最近都沒有吃早餐,父母早上給了他一定的零花錢用于購買早餐,而小李把早餐錢都用來購買游戲卡了。在了解這一情況后,筆者為小李準備了雞蛋和牛奶,在課間將小李叫到辦公室,對小李說:“老師今天多帶了一些雞蛋和牛奶,吃不完,可以幫我吃點嗎?”小李答應了,迅速吃了早餐,然后離去。筆者連續三天為小李帶了早餐。第四天,小李說:“老師,我知道您是故意幫我帶的早飯,我家里的事您知道了,對嗎?”看著小李滿含淚水的臉龐,筆者紅了眼眶,點了點頭,告訴他:“我是你的班主任,你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和我分享,我很愿意幫助你!”這時,小李抱著筆者大哭了起來。通過和小李的溝通,筆者了解到,他之前甚至產生了輕生的想法,認為父母吵架自己也有過錯,他有一種被拋棄的念頭。了解到這些后,筆者正式約見了小李的父母,和他們推心置腹地聊了很久,并做出了以下嘗試。
第一,指導父母達成共識。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心理創傷是顯而易見的。大部分父母離異伴隨著不愉快的沖突,這些沖突一旦在孩子面前爆發出來,會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父母應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寬松、和睦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筆者把小李的父母邀請到學校,給他們詳細講述了小李在學校的狀態,并希望他們達成一定的共識,盡力為小李創設一個比較舒適的心理環境,如不在孩子面前爆發沖突,不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的過錯等。如果父母雙方做不到,可以讓孩子暫時和爺爺奶奶一起住,避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第二,加強親子交流。部分離異的單親孩子得到的愛往往是不完整的。在離異的過程中,父母要盡量避免對孩子造成傷害,要注意尊重孩子,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盡量以商量的口吻征詢孩子的意見,并允許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筆者積極和小李的父母進行溝通,指導小李的父母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真誠的愛,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離婚了,但是依然是愛自己的”,避免父母離異對孩子造成各種心理傷害。
第三,施加心理干預。面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和行為異常現象,教師要準確把握他們的心理特點,聯動各方力量,及時幫助他們排解負面情緒。筆者在與學校心理教師取得聯系后,制訂了科學的方案,開始對小李施加心理干預。比如,筆者開始給小李安排一些簡單的班級事務,如請他幫忙搬本子,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當小李能勝任基本的事務工作后,筆者開始逐步提高對他的要求,請小李擔任班級的紀律委員等職務。當小李有進步的時候,筆者在適當的場合對他為班級服務的各項工作予以肯定,重塑他在班級中的形象。同時,筆者積極推薦小李參加學校和班級舉辦的各項活動,如在學校體育節中擔任記分員,請他在班級活動中擔任主持人等,讓他在心理上有一種自己被需要的感覺,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除此之外,筆者還專門策劃了一次主題班會“今天一起夸夸你”,請學生贊美近期感受到的身邊的真、善、美及進步較大的同學。而小李則不出意外地得到了許多同學的夸贊,他逐步感受到班級同學和教師對他的關愛,在另一個層面找到了自我。
父母離異后,學生比較容易沉溺于悲傷、抑郁的心境之中而無法自拔。對此,教師應該及時幫助他們將精力轉移到學習上,制訂近期計劃,設定遠期目標,讓學生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忙碌起來,通過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增強自信心。通過多措并舉,小李的行為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他不再沉迷于玄幻小說,與同學的沖突也變少了。雖然小李要恢復到之前的狀態,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但他的臉上逐漸出現了笑容。
二、教育反思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將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善于分析一些特殊學生種種不尋常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用愛去澆灌他們幼小的心靈,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同時,班主任要努力凝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力量,讓學生感受到被愛的感覺。
(一)協同科任教師,對孩子傾注“父母”般的愛
這些特殊學生一般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或者和爺爺奶奶等長輩居住,他們難以得到父母完整的愛。班主任應用溫暖的話語、關懷的眼神、親切的行動滿足學生“愛”的需要,同時要積極捕捉學生身上的優點,用正向的反饋激發學生的進取之心。班主任還應協同班級科任教師,對這些學生傾注更多的關愛,讓他們得到教師“父母”般的愛,讓愛溫暖他們的心靈。另外,班主任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和班級同學交流,學會傾訴煩惱,找到情感的寄托。
(二)充分發揮集體力量,培育學生良好的品行
部分離異家庭學生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自卑,可能出現極端行為,不利于其良好品行的形成。對于這類學生,班主任要堅持“正向”引導原則,多關注學生的優點,喚醒學生心中的積極意識。班主任要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積極組織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班級活動,為這部分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融入集體。同時,班主任應該制定一定的原則和規范,堅持“正向”引導并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
(三)密切家校聯系,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
家庭關系是部分特殊家庭學生出現心理創傷的源頭,班主任要積極與學生的父母溝通,并指導家長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比如,班主任可以通過家訪走進學生的家庭,多和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溝通他們的在校情況,指導家長或監護人及時肯定和激勵學生,從而達到“齊抓共管”的目的。教師應注意的是,經過父母離異事件后,部分學生往往表現得心事重重,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像以前那樣事事和父母傾訴。他們一方面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但一方面又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指導和鼓勵,讓他們逐步走出父母離異的陰影,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四川天府新區華陽中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