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師需要立足于幼兒的實際生活,創設教學環境,豐富活動材料,運用多元教育策略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早期科學思維訓練,有助于提高其思維能力,能夠對其未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基于此,筆者分析了科學思維的內涵及培養幼兒科學思維的現實意義,探究了培養幼兒科學思維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一、科學思維的內涵
科學思維是指采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體現在觀察、提出問題、實驗驗證、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對于幼兒來說,科學思維即能夠主動觀察、思考并學會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正如牛頓在看到蘋果墜地現象后,立刻提出了“為什么蘋果會向下落”這一問題,而后一步步分析、驗證,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人們的大腦每天都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加工、處理各種信息,但科學思維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從小訓練。幼兒的科學思維可以通過開展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逐步培養。
二、培養幼兒科學思維的現實意義
幼兒在學習中觀察、思考、提問、動手操作,能夠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在科學思維的引導下,幼兒會更加積極地觀察,更勇于探索,并主動提出問題。
幼兒時期是個體心智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的黃金期。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受益終身。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還可以使幼兒學會理性思考。教師應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探索活動,幫助幼兒正確認識生活、融入生活,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
三、培養幼兒科學思維的具體策略
(一)捕捉教育契機,增強幼兒科學觀察的敏銳性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科學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捕捉生活中的科學教育契機,培養幼兒的科學觀察能力。
例如,影子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光學現象,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沙雯指著自己的影子說:“快看,我的影子真像一個小公主。”其他幼兒都被這個“小公主”所吸引,紛紛在陽光下擺起各種造型。王卿追著麗歡跑,他們發現跑動的時候影子也會移動,這個神奇的現象吸引了幼兒。子琪一邊跑一邊喊:“老師的影子好大呀,我們去踩老師的影子吧。”這個想法馬上得到了其他幼兒的贊同,他們都跑過來踩筆者的影子,筆者高興地加入了他們,一起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戲。
為了不被踩到影子,幼兒四散跑開。偉榛發現站在大樹下時影子就不見了,他忍不住和同伴分享,招呼大家一起站在楓樹的影子上面。筆者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向幼兒提問:“如果在陽光下,你們有什么辦法讓影子消失?”童童說:“我們站成一排,這樣有些人的影子就會消失。”軒軒說:“這樣不行呀,大家的腳下還是有影子的。”雨涵說:“我跑得快,可是影子也跑得快,它一直跟著我,沒辦法消失。”致和說:“我躺在地上,我的影子就只剩腦袋邊上的一點點了。”大家對影子的科學探究熱情持續高漲。于是,筆者開展了以“有趣的影子”為主題的科學探究活動,在保證幼兒安全的情況下,讓幼兒拿著手電筒等教具,在黑暗的教室中進行自由探索。在此過程中,有幼兒提出疑問:“同一個物體的影子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呢?影子怎么一會兒大,一會兒小?”善于觀察的佳琳經過嘗試后說:“我知道了,當手電筒靠近物體的時候影子就變大,當手電筒離得遠的時候,影子就變小。”在活動中,幼兒以其敏銳性發現了許多影子的奧秘。
(二)借助豐富的材料,培養
幼兒科學探索的持續性
幼兒科學活動的開展要借助豐富、適宜的材料,讓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探索,保持對科學探索的興趣。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多元、可操作、可探索的游戲材料,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思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例如,在“球進洞”游戲中,筆者為幼兒準備了乒乓球、網球、玻璃珠、高爾夫球、絨線球、足球、籃球、木板、木桶、輪胎、梯子、軟墊、滾筒、紙箱等材料,讓幼兒搭建軌道,讓球順利進洞。幼兒熱情高漲,展開分工合作,有的畫設計圖,有的搬木板和梯子,還有的嘗試設計球的運動軌跡。在幼兒完成初步搭建的基礎上,筆者引導他們:“如何讓球進洞的游戲更有挑戰性呢?”奇奇靈機一動,說:“我們可以設置障礙。”于是,幼兒繼續調整軌道設計,認真地探索著。在這個游戲中,幼兒通過尋找有用的材料,探索材料的不同功能,鍛煉了自己的探究能力。
又如,在“兩面鏡”游戲活動中,筆者提供了不同的鏡子,讓幼兒猜想:“兩面鏡里面會出現幾個自己?”然后,筆者提供了水彩筆、記錄筆、記錄紙等材料,引導幼兒圍繞“鏡子里會出現幾支水彩筆”這一問題進行探索,讓他們在觀察、嘗試中解疑。最終,幼兒得出結論:兩面鏡的夾角越小,出現的影像就越多;兩面鏡的夾角越大,出現的影像就越少。在活動結束后,筆者問幼兒:“除了單面鏡和兩面鏡,還有哪些神奇的鏡子?它們呈現的影像是怎樣的?”基于此,在科學區里,筆者又提供了三面鏡、哈哈鏡等材料,引導幼兒親身感知、操作,以拓寬幼兒的視野,推動他們持續地探索科學奧秘。
(三)引導幼兒親近自然,
激發幼兒進行科學猜想的內驅力
大自然是幼兒接觸外部世界、學習科學知識的課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開展戶外活動,引導他們探索大自然中的科學奧秘,如在秋天帶領幼兒爬山或去公園,引導他們觀察樹葉,讓幼兒圍繞“秋天樹葉為什么會變黃”“葉子上一條一條的線是什么”等問題展開探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抓住教育時機,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自主尋找答案。
例如,在一次研學活動中,班級幼兒對小樹身上纏著的草繩產生了興趣,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小樹要纏草繩呢?”經過幼兒熱烈的討論和筆者的指導后,他們開始探尋樹木過冬的其他方法,享受著探索的樂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又如,在一次爬山活動中,有幼兒意外地發現了山中的一個破舊茅草屋,他疑惑地問:“為什么這么破舊的茅草屋不會倒塌呢?”一個幼兒說:“我知道,老師講過三角形屋頂的房子很穩固,你看這茅草屋的屋頂不就是三角形的嗎。”在爬山活動結束后的第二天,有幼兒主動提出要在科探室的紙板區拼搭房子。他們自主選擇材料,展開了分工合作,思琪在筆者的指導下用螺絲刀鉆洞,詩晨則用螺絲把紙板擰緊。經過反復嘗試,幼兒證實了三角形屋頂的紙板房子比較穩固,而四邊形屋頂的紙板房子容易歪斜。由此可見,教師帶領幼兒親近自然,讓他們觀察自然環境中的科學現象,能夠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其自主發現和探索科學知識。
(四)讓幼兒在玩中學習,增強幼兒科學創造的動力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以“玩”為主線,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讓幼兒在活動中拓展科學思維。
例如,在“小沙池,大探秘”戶外沙水游戲中,筆者要求幼兒將水龍頭里的水引到他們在沙坑中挖好的水道里。對于“如何把水引過來”這一問題,濤群說:“我們可以用水管來引流。”凌峰說:“找一個可以改變水流向的東西。”亮亮說:“我發現我們在玩‘斜坡滾物’游戲時用的竹片和竹架子可以幫助我們引流。”于是,幼兒開始動手鋪設“水棧道”,他們用一個竹片接著另一個竹片的方式進行鋪設。當鋪設好“水棧道”后,幼兒滿心期待地打開水龍頭,卻發現水流到一半不動了。經過一番觀察,蕓欣說:“我覺得后面的竹片要擺在前面竹片的下面。”浩軒說:“我們的‘水棧道’鋪得太平了。”姍寧說:“前面的要高一點。”麗歡說:“對,我們可以在竹片下面搭建架子,把最靠近出水口的那根竹片架得最高。要有一定坡度,這樣水就可以順利流出來了。”其他幼兒歡呼道:“這個辦法好!”幼兒又開始搭建架子,最終將水順利引了過來。
在這個游戲中,幼兒自主探索,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玩中學習科學知識、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可見,教師要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讓幼兒親身體驗探究過程,享受實踐的樂趣。
結語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就是科學家。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做好幼兒的引路人,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機會,細心觀察,把握有效的指導時機,抓住關鍵問題,以合適的方式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積極探索科學的奧秘,以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藍天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