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他們的陪伴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孩子的情感、社交和心理健康發展。寄宿制學校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親子陪伴對寄宿制學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寄宿制學校為中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成長環境,學生需要適應集體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和要求下,家長的陪伴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利用有限的周末、節假日時間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為他們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是家長面臨的新挑戰。筆者所在的東莞市翰林實驗學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對學校1200名初中生和1000名高中生進行調查后,筆者發現:親子陪伴存在陪伴時間不足、陪伴質量不高、陪伴意識不強等問題。文章基于實際的調查結果,探討提高親子陪伴質量的路徑。
一、良好的親子陪伴有利于寄宿制學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預防心理健康問題
良好的親子陪伴可以降低學生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的風險,預防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在寄宿制學校中,許多學生第一次離開家庭,開始獨立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遇到種種困難,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而感到有壓力和情緒低落。如果學生能夠與父母分享這些感受,在遇到困難時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就可以更好地處理情緒問題,增強心理韌性,從而更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挫折。
(二)增強安全感與信任感
寄宿制學校的環境通常充滿了不確定性,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離開熟悉的環境和沒有家人的陪伴,往往意味著要面對全新的挑戰和建立新的社交網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容易感到焦慮、不安和孤獨。然而,如果父母能夠定期與他們溝通,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傾聽他們的煩惱和困惑,學生就會感到被關注,從而增強安全感和信任感。良好的親子陪伴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還可以為他們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指導。通過與父母的交流和分享,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從而更好地適應寄宿制學校的生活。
(三)增強情緒的穩定性
良好的親子陪伴有助于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保持穩定的情緒。在寄宿制學校中,學生可能會面臨各種壓力和挑戰,而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壓力與困擾,避免出現過大的情緒波動或心理健康問題。
二、現存問題
(一)陪伴時間不足
調查數據顯示,希望父母每周陪伴12小時以上的學生占40%,希望父母每周陪伴6~12小時的學生占33%,希望父母每周陪伴的時間少于6小時的占27%。筆者從對學生的訪談中得知,父母每周實際陪伴少于5小時的學生占49%。由此可見,父母實際陪伴學生的時間少于學生期待的時間,這對學生、家庭等均有負面影響。第一,由于學生在學校寄宿,與父母分開的時間較長,他們容易感到孤獨和失落,這種情感疏離容易引發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第二,學生需要家庭的溫暖和關懷,長時間的分離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機會有限,他們難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業和心理狀態,這種溝通不暢容易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疏遠;第三,缺乏足夠的親子陪伴時間容易對學生的學業產生負面影響。
(二)陪伴質量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表示家長在陪伴過程中會同時進行其他活動,其中做家務的占53.1%,處理工作事務的占42.1%,其他占4.8%。在陪伴過程中,談論學業成績的占47.6%,談論人際交往的占17.5%,談論生活習慣的占18.4%,玩手機的占10.9%,進行情感交流的占4.6%,其他占1%。由此可見,當前寄宿制學校中學生的家長的陪伴質量不高。大部分父母陪伴孩子時,更傾向于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這種過于強調學業的教育方式,往往會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另外,由于工作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部分父母可能無法給予孩子充足的陪伴,從而錯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刻,導致孩子覺得被忽視。
(三)陪伴意識不強
調查數據顯示,認為親子陪伴沒有必要的家長占22%,認為親子陪伴有必要的家長占78%。雖然大部分家長支持親子陪伴,但在實際行動中,父母更容易將重心放在孩子的學業和自身的職業發展上,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他們往往認為,只要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就給予了孩子愛和關心。然而,在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關注無疑是最重要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來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是他們成長的基礎。同時,孩子也需要父母的關注來學習社交技能和情感表達,以更好地適應生活和社會。
三、提高親子陪伴質量的路徑
(一)建立定期溝通機制
為提高家長的親子陪伴質量,寄宿制學校可以建立定期溝通機制。首先,學校應與家長就雙方的溝通方式和頻率達成一致,如每學期一次家長會、每周一次電話訪問等。在溝通過程中,寄宿制學校教師可以向家長提供孩子的學習情況、行為表現、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同時可以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情況。其次,學校應組織各種親子活動,如親子運動會、親子游園會等,增進親子間的互動和聯系。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愛,還可以讓家長更加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成長情況。最后,學校應開設相關的課程或講座,引導家長更加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狀態,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生活習慣等。
(二)合理安排陪伴時間
由于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家長需要精心規劃有限的親子時光,以確保陪伴的質量。家長應深入了解學校的作息安排及各類活動安排,如家長會、運動會等。這樣,家長可以避開孩子學習或需要休息的時間段,選擇孩子較輕松、空閑的時間進行陪伴。同時,家長應制訂詳細的周末和節假日的陪伴計劃。家長還可以提前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然后安排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如戶外探險、家庭游戲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還能幫助孩子放松心情,緩解學習壓力。
在陪伴過程中,家長要注意保持專注和耐心,全身心投入。另外,家長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要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適當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家長還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及時給予關愛和支持。
(三)提供心理輔導支持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寄宿生活,減輕學生和家長的壓力,提供心理輔導支持是必要的。學校可以設立專業的心理輔導機構,配備一支經驗豐富、具有專業資質的心理輔導教師團隊,針對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輔導服務。這些心理輔導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常見問題。同時,針對家長與學生之間可能出現的溝通障礙和情感隔閡,心理輔導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改善親子關系。通過心理輔導,家長能更好地傾聽和理解孩子,從而提高親子陪伴的質量。
(四)建立親子陪伴質量評價體系
為了更精準地掌握家長親子陪伴的實際情況,學校可以建立一套詳盡而具體的親子陪伴質量評價體系。這套體系不僅包括陪伴時間、溝通頻率等量化指標,還包括陪伴過程中的情感交流、互動質量等質性指標。通過定期開展問卷調查,學校可以收集學生和家長關于親子陪伴的真實感受和建議,從而全面了解家長在親子陪伴方面的不足。在評價過程中,學校可以根據觀察記錄和學生反饋,形成對家長親子陪伴質量的全方位評估。通過這樣全面而深入的評價,學校能夠充分了解親子陪伴的現狀,為家長提供更具體且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針對部分家長在情感交流方面的不足,學校可以組織專門的親子溝通培訓;對于陪伴時間較少的家長,學校可以提醒他們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增加與孩子的相處時間。
結語
家長良好的親子陪伴可以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教師作為學生的重要支持者和引導者,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寄宿制學校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與家長密切合作,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東莞市翰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