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摘 要:通過梳理師范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分析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師范教育發展的時代特征,認為推進新時代師范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摒棄向綜合性大學盲目看齊的追隨心態,從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多重維度把握未來師范教育發展要求,強化“師范姓師”的辦學本位,堅定扎根中國大地辦好新時代師范教育的道路自信,面向未來答好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之問。
關鍵詞:師范教育;教育強國;教師教育;辦學本位
師范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
“師范”一詞最早見于漢代揚雄的《法言》,他認為:“師者,人之模范也。”[1]強調教師身份的重要性,教師應該成為別人學習或取法的榜樣。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教師在教與學、學與思、師與生的關系有“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精辟闡述,韓愈《師說》中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更是對教師職業要求的精準概括。由是觀之,中國古代雖未出現官方師范教育機構,但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已與“師”“范”緊密關聯,師范教育處于一種自發的“大師范”階段,而私學、書院和科舉制度對“大師范”教育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從世界范圍來看,師范教育是隨著大規模工業化時期的到來以及教育的廣泛推廣而興起的一種社會生產實踐活動。
我國近現代師范教育體系的發展可以溯源至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的設置。1902年,清政府在京師大學堂的速成科既有的仕學館上追加建設師范館,由此拉開了中國近代教師教育體系建立的序幕。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近現代師范教育從師范學校起步,并經歷師范學院、綜合大學的轉型發展過程,國民政府時期關于師范院校獨立設置的廢存爭論也與此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師范教育以蘇聯模式為藍本,在獨立辦學的基礎上,還在專業設置、教育教學、經費使用和招生分配等方面采用計劃管理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師范教育的探索和實踐更進一步地呈現出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的概念開始見諸政策層面,教育領域進入了制度化、法制化建設階段,師范教育的語境開始與國際接軌。21世紀至今,伴隨著師范院校轉型和教師教育改革,教師教育在教育政策話語體系中逐漸占據主導權。
1999年,教師教育開放性和綜合化趨勢在國家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最先被明確。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最早使用“教師教育”一詞。201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中小學教師教育體系”。2017年,《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這些文件體現了傳統師范教育體系的延續性,強調師資培養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同時,也體現了開放性和靈活性,綜合大學也可以參與其中。
把握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時代特征
在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要想取得和保持競爭優勢,首先要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有準確的認知和把握,對自身的發展定位、主要任務和路徑選擇有明晰的目標和方向。對于師范院校而言,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從多重角度去深入理解和把握。
第一,把握一個供需關系。隨著國家產業轉型升級進程加快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人才供需關系正由供給驅動變為需求驅動。高校必須樹立起市場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與行業產業需求貼緊靠實,主動優化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第二,把握一個轉型特征。我國正處在高教事業關鍵的發展階段,正在全力投入實現從教育大國躍升為教育強國這一顯著的飛躍。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轉變已經發生,由過去重視規模擴張的外部增長,向著追求提升教育質量的內在發展轉變。因此,高校須與時俱進,改革發展理念,從原本單純的擴大招生、增設學科、擴充校園設施,轉變為在維持原有規模的情況下,力求教學品質的提升、教育深度的挖掘以及孕育鮮明的教學風采,以此實現由數量增加型向質量提升型的根本性躍升。
第三,把握一個基本格局。構筑和優化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師培養架構正穩步推進,形塑了一個“主導力量為師范類院校、多類綜合性大學共融參與、靈活開放的中小學師資培養網絡”的發展趨勢,而在該領域內,多元化主體間的競爭合作格局為教師教育的開放性與整合性賦予了新的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師教育體系正在構建和完善,“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中小學教師教育體系”正在形成和發展,教師教育開放化和一體化呈現出多主體競爭的基本格局。教育信息化全面滲透、基礎教育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師資格和準入制度改革等對師范專業人才的專業結構、培養方式、質量標準和層次規格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2]學科、專業和課程是大學功能實現的核心載體,建設高水平大學離不開一流學科建設。教育學科是師范院校的傳統優勢,高舉師范教育大旗,突出教師教育特色,強調“師范性”從理論邏輯和辦學實踐上并不必然意味著拒絕“綜合性”。師范院校在師范教育與非師范教育并存的二元格局下,“師范性”和“綜合性”凸顯出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矛盾的關鍵點和關鍵面就在于如何正確認識和化解這一矛盾,使二者在共生互補、良性互動、相互建構的基礎上達到內在統一,而不是相互牽制和彼此弱化。
總之,綜合大學發展教師教育,師范院校提升綜合性,教師來源多元化,并不是淡化和去化教師教育,而是通過更大范圍內的資源調動和廣泛動員參與,以更為開放的辦學環境和多學科共同參與的多元背景,謀求更高水平學科平臺上培養高素質教師的最優解。因此,高舉師范大旗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增加師范類專業數量和擴大招生規模,更不能將師范性與綜合性對立起來,回到關門辦師范的老路上,而是要針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基礎教育師資的結構性需求差異,加強卓越教師和高素質人才培養。
“再師范化”要正確處理“師范性”與“綜合性”辯證關系
師范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加快構建高質量師范教育體系,打造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對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至關重要。立足師范教育主業,著力提升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辦學水平,培養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再師范化”為高等師范院校提供了一幅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師范教育“再師范化”不是傳統師范教育的回歸,而是新師范教育體系的重構。師范院校要凸顯教師教育特色,必須圍繞師范教育主業加快學科和專業結構布局的調整步伐,實現“師范性”與“綜合性”的相互促進和各學科均衡協調發展。綜合性不是將不同學科門類的專業簡單地堆砌疊加,“綜”強調學科結構的多科性,“合”則是指基于多科性基礎的學科、專業和課程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這一點對于學科知識創新和高素質人才培養尤為重要。劉姝(2022年)在師范教育的“通識化”問題中就提出,當下的師范類教育更注重于對本科生基礎教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援引現代通識教育的理念與方法進行發展。[3]
綜合性的本質要求在于:一是注重交叉融合。要大力推進文理學科的交叉滲透和各學科的內在融合,注重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的拓展性、研究性和綜合性,積極推進按學科大類招生和實施本科通識教育,同時重點培育既具備人文情懷和全球視角,又具有批判性創新思維和較高信息化水平的高素質人才,為未來卓越教師提供營養豐富的教育土壤。二是注重內涵提升。要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科學論證確定各專業招生計劃和規模,大力扶持符合就業市場和國家需求的有發展潛力的學科專業,敢于主動淘汰缺乏競爭力的學科專業。三是強化“師范”主體地位。在教育領域中未來師范教育的發展應發揮“師范”優勢,強化其主體地位和關鍵作用,同時在教育資源要素分配上要突破學校內部組織框架,建立起師資、課程、項目、實驗室等資源共享機制,實現集約使用和綜合配置,為學科的發育成長、交叉融合創造必要條件。由此,師范院校內部學科專業有目的、有計劃的“綜合性”發展必然會為高質量師范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師范教育“再師范化”的著力點
師范教育“再師范化”需要我們準確把握世界師范教育的發展脈絡和趨勢特征,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背景,更要積極回應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對師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師范教育“再師范化”要體現一體性。人才培養質量是師范生培養的關鍵要旨。師范教育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導向,在打通師范專業學科壁壘,全局性、一體化推進職前與職后培養培訓上苦下真功,克服傳統師資培養方案與當代教學變革所需之間不相匹配的現實問題,并著力圍繞培養理念、教育流程、教學策略、評價準則、監督機制等層面,積極優化構建標準的教師教育體系。
第二,師范教育“再師范化”要體現養成性。教師肩負著塑造人類靈魂的重任。師范生的培養應堅持德才并重、德為先領的準則。在新時代就是將“四有好老師”標準和傳統師道文化灌注于師范生培養培育的全領域、全過程和各方面,塑造教師學員榮譽感和使命感,培育對家國與教育的深刻情感,承擔起成為一名杰出人民教師的職業夢想與志向,并為教育行業的進步作出貢獻。
第三,師范教育“再師范化”要體現共育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教師肩負著傳授知識、傳播思想、傳遞真理的神圣使命和塑造靈魂、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任務,這是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新命題和新要求。師范院校的教師更應在師生共育中實現師生互相培養、共同進步,既善于做好“經師”,又力爭成為“人師”,做到“兩代師表,共同塑造”。
第四,師范教育“再師范化”要體現智能性。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迭代不斷升級提速,也為新時代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高速發展”開啟了“加速器”。師范教育應該深耕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等舉措,率先成為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的標桿。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充分引入教育信息化手段,助力師生信息化素養提升,以教育信息化賦能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熊承滌.秦漢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153.
[2]段鵬.在“小邏輯”與“大邏輯”同頻共振中交出教育強國建設的高校答卷——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4(1):21-23.
[3]劉姝.師范教育的“通識化”問題[J].江蘇高教,2022(8):110-113.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