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革命傳統小說的真實性與真實感

2024-05-29 11:43:18歐陽華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4期
關鍵詞:傳播創作

歐陽華

摘要:《黨費》《小二黑結婚》中的黃新、三仙姑等文學形象有著堅實的真實性依據,卻被不少學生認為缺少真實感。這種真實性與真實感的背離是當代學生、教師與革命時代疏離,進而造成作者與讀者所處文化情境脫節所導致的。在革命小說的教學中,應致力于從創作學和傳播學角度打破時代隔閡,促使當代師生理解革命,進而發揮革命小說在教學中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革命小說;真實性;真實感;創作;傳播

藝術作品的真實包括三個層面:內容上為真人真事真情;手法上不進行嫁接、夸張、變形;主旨上是否指向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各種文體的真實標準不一。革命小說的議題關涉著公共政治走向和公眾利益,讀者對它的真實性要求高于大多數文學作品,而僅次于新聞作品,讀者對革命小說的真實感判斷直接影響著革命理念能否得以傳播。

但在閱讀《小二黑結婚》《黨費》時,當代部分師生對黃新的奉獻、犧牲等崇高精神及人格,對三仙姑愛打扮、吃女兒醋等特征,對二諸葛、三仙姑的突然轉變等情節的真實性是存有質疑的。于是有老師將本課的學習任務設置為“尋找《黨費》《小二黑結婚》中的真實性缺陷”,直接把質疑當作“缺乏真實性”的事實,這無疑會消解經典。

鑒此,筆者以為有必要厘清《小二黑結婚》《黨費》的真實性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其教學關注點,以便合理設計學習任務,發揮革命小說的獨特教學價值。

一、黃新、三仙姑等形象的真實性考辨

《黨費》《小二黑結婚》是現實主義題材小說,其中的人物、情節、環境等都有堅實、真實的原型基礎。

(一)黃新形象的真實性

黃新身上匯聚了勇敢、犧牲、公而無私、以黨為先、以革命事業為重等理想人格。據王愿堅回憶,這些品格來自三位真實存在的原型人物,其中包括:

1.粵閩贛根據地的盧春蘭。她組織各家為游擊隊員腌制的咸菜在路上被敵人繳獲,敵人威脅“不供出組織者就殺害村民”,她領著五六歲的兒子挺身而出“招供”自己。

2.老鄉家的大娘。她家的高粱被鬼子喂了馬,她把僅剩的地瓜面窩窩頭給八路軍人王愿堅吃,而自己抱著兩歲的小妹妹到里屋,把花生殼子嚼碎給小妹妹吃。

3.王愿堅的戰友。王愿堅在收斂戰友遺體時,發現烈士在夾著兩毛錢的筆記本里寫道:“要是我犧牲了,這錢就是我最后的黨費”。

以上1號原型是王愿堅采訪中得知的,2、3號原型是親歷的,作者將這些真實的原型特征集中在黃新這一形象上時,并未予以夸大,且大量的紀實性作品和第三方報道也印證了這樣的人物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中并非孤例。因此黃新稱得上是當時革命志士的真實寫照。

(二)三仙姑形象的真實性

師生對三仙姑形象真實性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她作為鄉村中老年婦女卻涂脂抹粉,招惹勾搭小青年,甚至和女兒爭風吃醋等特點上。這些特征在當時婦女中雖沒有普遍性,但絕非不存在。《小二黑結婚》是基于群眾調查而創作的通俗讀物,它深受太行山區干部群眾的歡迎,在《小二黑結婚》的多次改編中,從未對三仙姑的愛打扮等特征進行刪改,這說明三仙姑形象的真實性未受到當時受眾的質疑。

其次,據董均倫(1949)介紹,三仙姑的“作風問題”是有原型的。“趙樹理所到的村子里,也見過母女兩個,……這個當母親的……勾引一些男子,企圖一些不正當的享樂。”[1]而戴光中在《趙樹理傳》中也說:“趙樹理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他有一個本家賽婉,招了個窩囊廢的倒插門女婿,……似乎連人類天生的嫉妒心也沒有,聽任她與別人鬼混。這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后來,他又碰到過一對跟智家差不多的母女。母親……是個頂著紅布搖搖擺擺裝扮天神的巫婆,善于利用職業方便,勾引一些善男信徒拜倒在她的裙下……太行山窮,妮子、女人像山水般地向平川流逝,或消失在地主老財的高門深宅中,留下窮漢們在性饑渴中煎熬,于是就產生了這種混亂丑惡的兩性關系。”[2]這些材料不僅介紹了三仙姑“愛打扮”“勾引青年”的原型,還提示其產生的原因是太行山區的性別失調、畸形婚姻和巫文化破壞了儒家的貞節、綱常文化。

在《小二黑結婚》的教學中,也有學生對封建社會中的小芹、小二黑身處傳統社會,卻會自由戀愛這一情節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小芹的原型是智英祥,其母加入“三教圣道會”后上吊而死,父親在外流浪,這使得她有自由戀愛的條件[3]。在小說中,小二黑和小芹的父母并沒有部分封建家長那樣強大的控制力,因而他們的自由戀愛是完全可能的。

(三)三仙姑、二諸葛轉變的真實性

經過區長教導之后,三仙姑和二諸葛發生了巨變:三仙姑換了長輩人的打扮,拆去了三十年來的香案;二諸葛不再到別人跟前賣弄他那一套;兩位神仙同意小芹、小二黑結婚。這種轉變確實很突然,但不能否認這種轉變的真實性。

首先,他們是迫于輿論氛圍和行政壓力做出的改變。經過一番折騰,三仙姑和二諸葛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社會輿論對他們的公開嘲笑(三仙姑在區公所院里聽到“四十五穿花鞋”“閨女不如娘會打扮”等議論后“羞得只顧擦汗”“恨不得一頭碰死”;兩位神仙有了新外號:三仙姑叫“前世姻緣”,二諸葛叫“命相不對”),這樣的輿論氛圍迫使他們改變。而行政壓力則是在當時推行的“婚姻自主的法令”。她們本是非常畏懼政府權力的普通農民(二諸葛不斷求區長“恩典”,三仙姑一到區長房里就磕頭),在政府法令的推行下,他們短時間內接受婚姻自主是真實可信的。況且他們當初反對兒女婚姻自主,并非基于不可讓步的利益考量,更多的是出于傳統的文化心理。當這種文化環境被革命潮流改變后,他們也就失去繼續堅持的動力源。

其次,他們的改變是外在言行而不一定是內在心理改變。三仙姑不再打扮、下神,二諸葛不再賣弄皇歷,以及他們不再對兒女婚姻自主做出反對的言行,并不表示三仙姑不再愛美,也不表示他們不再迷信,甚至也不代表他們真正認同婚姻自主。讓他們短時間在內心深處做出徹底改變是不現實的,但如果只是迫于壓力的言行改變,那還是真實可信的。

二、“真實性”為何無法支撐“真實感”

既然黃新、三仙姑等人物形象和人物轉變的情節是有“真實性”的,那為什么讀者(當代讀者)會認為他們缺少“真實感”呢?

實際上,真實包含真實性和真實感兩方面。真實性是指作品中人物、內容等是否符合事理、情感邏輯,其所表現的社會問題、人物品性是否有必然的現實基礎,強調的是事實、事理的客觀性。真實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讀者基于自身立場和自有信息,對作品所反映內容的客觀實在性、普遍代表性和必然性做出的綜合判斷。如果讀者基于自身立場和自有信息做出的普遍性、必然性判斷與客觀實在的事物不一致,則讀者會產生“不真實感”,因而真實性不是真實感的充分條件。換句話說,如果讀者認為缺乏真實感,不一定是作品沒有真實性。

(一)讀者的“普遍代表性”判定與真實感

人們通常會認為真實存在而又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人物最有真實感。如水生嫂對丈夫的抗日行為既支持又充滿擔心和不舍,這是當時廣大農村婦女的普遍心理,讀者不會對其真實性表示質疑。

而對那些具有個體特異性的形象,則要看其特異性背后是否有普遍代表性。如二諸葛的個體特異性表現是“不宜栽種”,其背后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迷信心理。換句話說,二諸葛是迷信的代表人物,只不過在迷信的具體形式上有其特異性表現。這種特異性的背后還是普遍性,仍能給讀者以真實感。如果個體特異性缺少深層次的普遍代表性,就會給讀者以虛假感。如《黨費》中的黃新阻止饑餓的女兒吃咸菜,扔下女兒勇敢犧牲,這似乎不符合大部分母親以兒女為先的普遍特征,因而讀者認為“不真實”。

(二)作家、讀者的距離遠近與真實感

人物的形象特征是由人的秉性、經歷、環境等綜合因素促成的,如果這些因素在文本中有充分介紹,則更能體現形象的真實性。

但作家并不會完全展現小說人物性格特征所產生的環境與由來,在作家與目標讀者處于同一時空、立場時尤是如此。如二諸葛與三仙姑干涉兒女婚姻這一做法是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產物,而讀者和作者對傳統鄉土社會特點有心照不宣的共同認識,故作品中即使不交待他們為何干涉兒女婚姻,讀者也能認為這種干涉的心理和行為是真實的。不管是“荷花淀派”還是“山藥蛋派”,這些來自鄉土、扎身鄉土的作家,與他們的寫作內容和受眾之間,有著高度的時空、立場同一性。趙樹理不介紹三仙姑愛打扮性格何以形成,王愿堅不介紹黃新的犧牲精神由何造就,是因為他們和當時讀者有不言自明的共同背景認知。

作家、作品是靜止的,讀者是動態的,80年前的鄉土作家在遭遇當代讀者時,這種時空、立場的同一性被打破,當代讀者和革命傳統作品及作家并不具有共同的背景認知,則作者基于這一社會環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即使有現實基礎也會被讀者認為缺少真實感。

這在個體特異性形象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當代讀者對傳統社會、革命時代的共性普遍特征尚有理解偏差,遑論彼時的個體經歷與個體環境。當代學生對傳統婦女的刻板印象是三從四德,他們不知道具體的鄉村社會中也會有畸形的特例,因而他們認為三仙姑愛打扮、吃女兒醋的形象不真實。又如黃新的犧牲自我乃至不顧女兒的表現,這不是“愛有差等”的傳統母親的普遍做法,而是由黃新的個體特質和當時的時代經歷所塑造的。對于這類特異性性格,讀者常因不了解他們的生成土壤,而斷定其沒有真實性。

(三)理想人格塑造與真實感

革命小說(嚴格來說是“昔日革命小說”)還因傾向于塑造理想人格而給人以較低的真實感。理想人格對艱苦卓絕的革命來說至關重要,革命小說常常塑造和宣揚理想人格。其實這并非革命小說所獨有,古代的二十四孝人物就寄托著孝道的理想人格,這些人物把孝放在首位,無論發生什么都會把“孝”表現出來,所謂“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篇》)。這種對理想榜樣的展示,表現在革命小說中,就會塑造出近似“高大全”的形象。

但王愿堅在《黨費》里塑造的黃新并不是“高大全”人物。從目的上看,黃新這一形象確實是王愿堅響應“宣揚優秀黨員”(理想人格)這一號召而創作的。他說:“這時,一九五四年的‘七一快到了,《解放軍文藝》要發表宣揚優秀黨員的作品,我便想到了盧春蘭的故事。”[4]黃新形象之所以遭受“真實感”質疑,與其理想人格過于“完美”有關。

在匯集眾多原型特征的“極端”形象中,極端善的形象比極端惡的形象更容易遭受讀者的質疑。對于極端惡的形象,讀者的感慨可能是“世界上居然還有這么壞的人”;而對極端善的形象,讀者更可能質疑“世上真有這么好的人嗎”。尤其當這種善的形象是通過犧牲個體利益來成全社會利益時,這種質疑會更為明顯。因為犧牲自我利益的善的形象會讓讀者陷入巨大的道德壓力中。讀者會將這些形象與自我進行比對,當讀者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那種善時,會陷入自己品德不如人的認知失調中,進而產生自我否定的道德壓力。為緩解這種壓力,讀者傾向于質疑這種極端善行(理想人格)的真實性。

在讀者(當代讀者)疏離了這種理想人格所形成的社會環境時,這種質疑就更無處證偽了。如果作品中介紹了黃新見過、遭受過的欺壓、剝削,介紹了她所見到的共產黨隊伍帶給她的希望,介紹了她性格中對鄉間特權、桎梏、叢林般弱肉強食的痛恨,那么當代讀者對真實性的質疑就會大大降低。

三、背景的缺席是不是藝術失敗?

革命小說所塑造的個體特異性形象、理想人格形象由于缺乏人物成長的非典型性環境介紹,而遭遇與革命年代和革命場所有時空阻隔的異地讀者和隔代讀者的質疑。誠然如果革命小說作者能在作品中對這些人物成長的非典型環境作充分的介紹,那這種質疑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將這種“應為而未為”視為藝術缺陷或藝術失敗呢?這需要我們思考革命小說的文體特征。

(一)革命小說創作時有公共語境

革命小說是反應公共問題的大眾文學,這和私語敘述的個體文學不同:個體文學闡述的個體經歷、情感如果在文本中得不到充分的陳述,則難以被理解;革命小說是建立在公眾熟知的語境基礎之上的公共表達,革命時代的革命文學作家面向的是與之共享同一語境的讀者,因此沒有必要將來龍去脈在作品中一一交待。只不過在革命成為過去時以后,革命文學的語境逐漸淡出人們視線,進而與新時代的不熟悉革命語境的讀者產生隔閡。

(二)革命小說創作時有文本群

抒發個體情感、解決個人問題的作品常以“孤本”的形式面世,并沒有其它作品與之形成可供參照、印證、補充的文本群。如李密在《陳情表》這一單篇中,必須將自己不愿為宦的個體原因交待清楚,他不能依靠讀者所掌握的群文信息來填補空白處。革命文學作家是成群出現的,革命文學作品也是扎堆產生的,單篇的革命文學作品并非孤立文本,它是盛大的革命交響樂中的一個小小音符。《黨費》《小二黑結婚》這類短篇小說致力于以短小精悍的篇幅來贏得傳播的便捷度與廣度。它不能夠也不需要像史詩那樣呈現一個完整的革命世界,因為還有眾多的革命文學作品與之共同營造。

因此,以“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鋪墊不夠”“人物形象轉變的過程顯得突兀”等來指責《黨費》《小二黑結婚》是不合適的。這樣的處理在當時的環境和讀者面前,不算是藝術失敗。但我們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學生并不處在革命文學大宣傳的語境中,也沒有革命時代的人生經歷,所以學生認為這些形象缺乏真實感是可以理解的。

(三)革命小說的輔助性作用

革命小說以改變人們的思想態度為目的,但它們并非孤軍奮戰,甚至也不是作戰主力,它們對革命行動主要起輔助作用。《小二黑結婚》配合根據地政府推行婚姻法的行政力量來進行宣傳。它的目的在于讓當地的老百姓改變對“干涉兒女婚姻自由”這一行為的態度,讓農民群眾以“干涉兒女婚姻自由”為羞恥。即使群眾對婚姻自由的態度不改變,他們照樣需要貫徹婚姻自主的政策。只是態度的改變更有助于群眾理解革命、參與革命。關于人們態度的改變,傳播學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人們對信息態度的變化不一定要經過理解階段,甚至連注意都可以省略。”[5]趙樹理的做法很好地印證了這一觀點。

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非常適合以講故事的形式傳播。它用生活的語言講述身邊的人和事,是專門為老百姓創作的小說。在此之前的革命文學,大多數還只是在知識分子中傳播,這一次,革命文學真正走近普通百姓。當《小二黑結婚》以小冊子、鄉村講故事人的轉述、改編的連環畫、改編的其它藝術形式走進聽厭了古典戲曲又藝術產品稀缺的太行山區時,可以想見當時大街上有宣傳標語,油燈下有歡樂的故事,人流涌動的集市邊有扮演的舞臺,當地的老百姓不用刻意注意,就早已被《小二黑結婚》的信息所圍繞。有了信息的多時空覆蓋,有了行政力量的推動,那么三仙姑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性格,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轉變,就不需要過多的解釋,這時候,理解并非必須,接受即是目的。

對于為什么要婚姻自由這一點,趙樹理也未作解釋,他主要是將“干涉婚姻自由”與二諸葛這個“失敗人物”,與三仙姑這個“負面人物”以及與金旺、興旺這兩個“邪惡人物”勾連起來,運用暈輪效應來使百姓對“干涉兒女婚姻自由”持厭惡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三仙姑涂脂抹粉、勾引青年、醋意女兒的特征就顯得非常必要了。這些特征使三仙姑成為小丑,讓當時讀者獲得巨大的道德優越感,大家樂于拿來取笑(喜聞樂見),這既促成了喜劇效果,又使受眾(婚姻法宣傳的目標群體)將干涉婚姻自由這一行為與“浪蕩”“愚蠢”“罪惡”聯系在一起,從而對干涉婚姻自由產生厭惡的態度,進而改變行為。而三仙姑被區長勸說一番就幡然悔改,這種改變從宣傳上來看是很有必要的,它給受眾以榜樣:連三仙姑都不干涉兒女婚姻了,我們還能不改嗎?

四、革命小說教學的關注點

綜上:具有真實性基礎的革命小說招來缺乏真實感的質疑,這不是藝術缺陷和藝術創作的失敗,而是讀者與革命時代的時空隔閡造成的。因此,在教學中將教學重點放在“對革命小說的人物真實性和轉變真實性作出批評”是不恰當的,這不利于挖掘革命小說在教學中的最大價值。相應地,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拓展閱讀相關資料,變質疑為理解

為了填補當代讀者與革命時代的時空距離,打消學生的真實性疑慮,就必須在課文之外增補一些關于革命歷史的背景資料閱讀。可設置學習任務:閱讀給定材料,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真實性依據。在此任務下引導學生閱讀《紅軍戰士話當年》《我在紅軍十年:1927-1937》《農民何以支持與參加中共革命?》等回憶或研究文章,以落實新課標關于“重視對作品有關背景的深入了解,……以加深對革命活動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刻理解”的要求。還可以設置“上網查找封建時代的另類女性故事,說說哪些人物突破了你的傳統認知”這一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對傳統社會形成全面認識,打破刻板印象。

(二)探究革命理想人格何以形成,促進尊重與反思

在教學中,面對著革命者極端善的道德和理想人格,教師不宜順應學生讀者“因己不能”而“疑其可能”的自發原始心理,相反,應引導學生去探究這種奉獻與犧牲的道德何以形成。如可設置類似“搜集當地革命者的故事,探究他們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等學習任務。這種探究不僅是對革命者的理解和尊重,更是為了發現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極端重要意義。可以這樣說,革命者前赴后繼的犧牲越是從容、越是普遍,正說明當時社會里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越是稀缺。包括革命者在內,沒有人愿意流血和無辜犧牲,但一旦社會失序,最終一定會有流血和犧牲。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讓每一位學生成為正義社會的維護者,才能打通革命與現實的連接點。這種探究并不必然導致教學的非語文性,其探究過程是信息查找、提取能力的訓練。

(三)從創作、傳播角度探究經典革命小說的藝術價值

《黨費》《小二黑結婚》《荷花淀》等革命文學作品在昔日的文學研究屆頗受關注,因此積累了數量眾多的關于作者為何創作、如何創作等創作史資料。長期以來,文學作品的教學主要側重于文本分析教學,而創作構思教學相對較少,即使有,也是基于有限的文本信息來分析作者的創作構思,這并不利于創作規律的全面把握。此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學習任務:閱讀王愿堅《談幾個短篇小說的寫作經過》一文,分析《黨費》的創作藝術。這個任務可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革命經典小說的豐富創作史資源,去探究作者如何分析、把握和響應時代需求,如何揚長補短,如何掌握寫作素材,如何架構文本等基于創作者視野的寫作藝術。如它們是怎樣把一個只有梗概的故事轉化成小說的?王愿堅是怎樣巧用第一人稱來實現故事性、情感性兼具的短篇創作的?這些都是其它文學作品較難觸及的領域,是革命經典小說的獨特價值。

除擁有豐富的創作史資料外,這些革命經典小說還擁有驚人的傳播效果。它們頗受當時讀者的歡迎,并對當時的讀者產生過巨大的態度和行為影響。這些作品何以能切中受眾脈搏?為什么能真正發揮“文章經國”的功能?《小二黑結婚》為何能夠在太行山區暢銷?為什么能成為五四以來最能在農村地區引起轟動的新小說?[6]為什么《小二黑結婚》流行之后,太行山區涌現了很多“小二黑式”青年?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傳播議題。針對此,可設計學習任務“結合《〈小二黑結婚〉在太行山》,分析《小二黑結婚》為什么能打動讀者”。

同樣,《荷花淀》在動員人民英勇抗戰方面也是成功的典范。常見的抗戰動員是以再現侵略者殘暴的方式激發對敵人的仇恨,而孫犁敏銳地發現了普通民眾畏日、畏戰的心理,故而通過詩意化的描寫,來讓民眾從抗日的猶豫走向抗日的決心。這種發現受眾痛點,創新作品形式,從而達成宣傳動員效果的能力,正是文學乃至藝術產業所需要的重要能力。也是當下倡導的“講好中國故事”所必需的。要知道,《荷花淀》的發表在當時可是富有開創性的文學事件,時任《解放日報》編輯方紀說:“讀到《荷花淀》原稿時,我差不多跳了起來,……大家把它看成一個將要產生好作品的信號。……以前,大家長期學習外國,學習古典,特別是外國的古典,在語言上、方法上,所形成的那種歐化的、俄羅斯式的氛圍中,……《荷花淀》的出現,……使人頭腦清晰。”[7]關于此,可設置學習任務:對照閱讀馮牧的《新戰士時來亮》與孫犁的《荷花淀》,比較不同抗戰小說的異同并分析其藝術效果。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借助這些成功的革命小說案例,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切合讀者的特征,妙用本土元素,創作出影響社會風俗的文字、文化產品,會使革命文學的教學獲得嶄新的意義。

注釋:

[1][3]黃修已.趙樹理研究資料[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5:212,210.

[2][6]戴光中.趙樹理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165,166.

[4]何寅泰等.王愿堅研究專集[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3:5.

[5]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39.

[7]伍杰.中國百年書評選(第2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1009.

猜你喜歡
傳播創作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一墻之隔》創作談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傳播效果評價研究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象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傳播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亚洲人免费视频|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一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电影|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国产福利大秀91|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久久性视频|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日韩毛片免费|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毛片基地| 欧美在线天堂|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精品视频第一页| 福利在线一区|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99这里只有精品6|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91在线|日本|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天堂成人av| 91在线视频福利|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看片网|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亚洲无码91视频|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国产主播喷水|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色图|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