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探究林下白及高效種植技術與科學的管理手段,促進廣西資源縣白及種植產業健康發展,對白及形態特征及生長特征進行分析,從選地、整地、果莢處理、種子萌發、煉苗、大棚移栽及林地種植入手,闡述資源縣林下白及高效種植技術,提出林下白及高效種植中耕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管理措施,最后闡述白及采集與加工方法。
關鍵詞 白及;高效種植;管理措施;廣西資源縣
中圖分類號:S567.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8.017
資源縣位于廣西桂林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該縣平均海拔816 m。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7 ℃,極端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分別為38.8 ℃、-8.4 ℃,年均降水量1 736 mm,年均日照時間1 275 h。資源縣素有“天然藥庫”之稱,中草藥植物有1 800余種,出產的中藥材品種多、品質好,屬于桂林市中藥材種植示范縣、中藥材產業創建示范縣。截至2022年,資源縣百合、羅漢果、金銀花、白及等特色中藥材產量達3.25萬 t。近年來,為加快林下經濟發展,資源縣積極開展林下白及人工種植工作,已初見成效。本文重點探究資源縣林下白及高效種植與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1 白及形態特征及生長特征
1.1 形態特征
白及屬于多年生蘭科草本植物,通常生長高度為30~60 cm。白及莖部形狀多為橢圓形、扁球形,相互連成一串,同時植株側邊常有幾枚凸起;通常有3~6片葉子,具有互生特征,呈現出圓狀及線狀披針形。白及植株頂部開花,有多種顏色,包括粉紅色、黃色、白色等;果實豐碩,呈現出六棱柱形,長度與直徑分別為3.5 cm、1.0 cm。白及種子較小,不過數量較多,果期一般為8個月左右,花期一般為5個月左右。
1.2 生長特征
白及生命力旺盛,環境溫度在-10~40 ℃均可存活;但其不具有良好的耐寒性,更喜濕潤、陰涼的環境。土壤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土質松軟,富含腐殖質。白及不宜受陽光直射,種植于林下更易生長。環境溫度在15~25 ℃時,白及生長更加快速;溫度過低或過高時,白及植株會呈現枯黃狀態。秋冬季節,白及較易發生倒苗問題,生長發育變緩甚至停止,直至春季時分,芽頭才會繼續生長發育。
2 林下白及高效種植技術
2.1 選地與整地
1)選地。林下白及種植過程中,應結合白及生物學特性,做好林地選擇工作。通常林冠密度處于0.2~0.7的林下均可種植白及,不過將白及種植于闊葉林下,可獲得更好的栽培效果[1]。因為闊葉林能夠達到0.6的冠層密度,林地環境溫濕度適宜,存在較多散射光,且有大量枯葉,可改善土壤通透性,為白及生長提供天然養料,所以資源縣可選在闊葉林下種植白及,且林地應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土質肥沃,土層深厚,含有豐富腐殖質,水源充足,交通便利。2)整地。選好白及種植林地后,需要全面開展除雜工作,清除林地中的雜草、灌木及倒伏、枯死的林木。選擇水平帶狀開墾方式,深耕土壤,耕深應大于25 cm,將完全腐熟的有機肥作為基肥,每667 m2施肥量為100 kg,施肥后通過翻地使其充分與土壤混合。開展白及種植工作前,應進行1次淺耕,打碎土塊,耙平土壤。按畦高20 cm、畦寬1.2 m起畦,留出寬30 cm的行道。同時,設置排水溝,以免雨水集聚,影響白及生長。
2.2 果莢處理與種子萌發
白及種子為蒴果,第一年應采收120~180 d果齡的果莢做種,去掉殘留柱頭、花瓣與花梗。處理后,選用70%乙醇將其擦拭干凈,并用1 g·L-1HgCl2浸泡20 min。浸泡完成后,在超凈工作臺用無菌水清洗3~4次。之后將水分吸干,剖開蒴果,在培養基上播種,合理控制密度,確保將培養基鋪滿,且不存在種子重疊的情況。
通常白及播種15 d左右,種子會陸續萌發。光照條件良好時,種子開始變綠。一般播種45 d左右,萌芽率可達71.5%。白及種子剛開始萌發時,在頂端處會發現較為明顯的突起,逐漸發展形成1個子葉。通過持續培養,頂端會逐漸延長,同時長出更多的葉片。
2.3 煉苗
資源縣應選在春夏兩季開展煉苗工作,溫度要求在15~28 ℃,若溫度小于10 ℃或大于35 ℃,則不宜開展煉苗工作。組培時間約6 d,科學控制煉苗時間,可獲得較高的移栽成活率,促進組培苗后期生長。煉苗時,還應注重以下方面。1)煉苗場所。選在室內開展煉苗工作,溫室中應設置通風口。選定場所后,搭建遮陰棚,營造出良好的培養環境。2)基質處理??茖W處理煉苗基質,有助于提升白及培養質量。應選擇pH值為5.8~6.8的地塊,并噴灑0.3%高錳酸鉀溶液對地塊進行消毒。隨后混合草炭土、珍珠巖、河沙等,開展煉苗工作。3)瓶苗選擇。當白及組培苗長至5 cm,且發出4條粗壯根時,可從培養室移出,通過營養缽育苗,保持適當株距,防止生長環節存在分布不均的情況,提升煉苗效果。4)瓶內煉苗。在室外實施強光閉瓶煉苗,通過調節遮陽網密度,控制遮陰度。一般7 d后,松蓋1~2 d,部分開蓋1~2 d,直至將蓋全部揭掉。5)清洗備栽。開瓶煉苗7 d左右,使用長鑷子從瓶中夾出組培苗,將其根部的培養基用清水清洗干凈,并將根部浸泡在0.1%多靈菌溶液中,浸泡后即可移栽入大棚。
2.4 大棚移栽
栽入苗床的白及苗以4~5株為一簇,間隔7 cm左右,苗基部小球不可露在外面。育苗大棚高度保持在2~3 m,設置雙層骨架,上一層為遮陽網,下一層為塑料薄膜,兩層間隔約50 cm;確保內外層存在8 ℃的溫度差,從而促進幼苗生長[2]。白及種苗移栽后,需要做好幼苗期管理工作,按照說明書要求,合理配置殺蟲劑與殺菌劑,用水稀釋后將苗床澆透,避免出現爛根問題。幼苗葉干后,及時噴施MS營養液,促進生根,提高成活率。隨后間隔7 d左右噴施1次葉面肥,也可噴施中藥材專用肥。
2.5 林地種植
大棚種植90 d后,當白及植株生出子葉2~3片、株高大于7 cm、莖直徑大于0.4 cm,即可將其移栽至林地。資源縣通常于3—4月將白及移栽到林地中?;蚍N植180 d后,待植株長成不同大小的白及球,可選在10—11月將其移栽到林地中。每667 m2種植4 000~6 000株,株行距為20 cm×20 cm,深度為5 cm左右。栽種后,用手壓實根部土,再澆上定根水。間隔3 d澆1次水,為幼苗生長提供充足養分。
3 林下白及高效種植管理措施
3.1 中耕除草
林下白及種植完成后,由于外界生長環境適宜,林地中會長出較多雜草,若未能及時清理,會與白及幼苗爭奪水分與養分,影響白及幼苗健康生長,因此應重視中耕除草。通常情況下,白及種植當年應開展3~4次中耕除草工作,第1次除草時間為4月,第2次除草時間在5月,第3次除草時間在6月,第4次除草時間為9月。除草過程中需要做到淺耕,以免對白及植株根部造成傷害。
3.2 施肥
白及生長過程中,對土壤養分存在較大的需求,因此為保證白及健康生長,應做好施肥工作。施肥環節,遵循少量、多次、肥淡的原則。通常配合中耕除草開展追肥工作,每年2~4次。種植第1年,第1次施肥時間應選在4月左右,每667 m2施入硫酸銨4~5 kg,并加入適量腐熟糞水提苗。第2次施肥時間選在7月上中旬,每667 m2施入腐熟餅肥50 kg、磷肥30 kg、尿素10 kg、硫酸鉀10 kg。施肥時在植株行間挖出施肥坑,用清淡糞水澆灌[3]。第3次施肥時間選在8月下旬,每667 m2施入尿素20 kg,并使用0.2%磷鉀復合肥、1%尿素、0.2%微量元素開展根外追肥工作。白及種植第2~4年,追肥次數為2次·年-1,第1次施肥時間選在3月上旬,每667 m2施入腐熟餅肥50 kg、復合肥50 kg。施肥時在植株行間挖深穴施肥,并澆豬糞水。第2次施肥時間選在7月中下旬,施入肥料與第1次相同,并使用0.2%磷鉀復合肥、1%尿素、0.2%微量元素開展根外追肥工作。
3.3 病蟲害防治
資源縣林下白及種植過程中,較易發生黑斑病、根腐病、螻蛄、蠐螬及地老虎等病蟲害問題,為保證白及的產量及品質,應實施針對性防治。
3.3.1 病害防治
1)黑斑病防治。黑斑病的病原菌常以菌絲體的形式在土壤及枯枝上越冬,在白及種植中較易發生,資源縣一般在5月左右開始出現該病,7—9月屬于該病高發期,能夠通過雨水、昆蟲等途徑進行傳播[4]。防治該病時,可選用50%多菌靈500倍液進行浸種處理;或者在栽苗時,將苗基部浸泡在藥劑中10 min。發現該病后,應及時清理帶病植株,配合使用嘉美紅利1 000倍液、45%咪鮮胺1 000倍液等藥劑,進行噴施防治,間隔7 d噴施1次,連續3次,效果明顯。
2)根腐病防治。該病為土傳病害,土壤透氣性不佳、濕度過高、多年重茬種植時較易發生。針對該病,以預防為主,通常選擇普力克+惡霉靈+嘉美紅利1 000倍液進行淋根灌根處理,降低該病的發生概率。
3.3.2 蟲害防治
1)螻蛄。螻蛄會咬食白及種子,為害白及植株根、莖,其活動會在地表形成隧道,導致植株根部與土壤分離,致使幼苗死亡[5]。防治螻蛄時,可選擇以下方法。螻蛄危害期,可用90%敵百蟲30倍液,與5 kg炒香的麥麩均勻混合,加水拌和后,制成毒餌,每667 m2用量為2 kg。也可采取農業防治的手段進行預防,通過深翻土壤,破壞螻蛄生存環境,降低危害。完成夏收工作后,需要及時翻地,避免螻蛄產卵;螻蛄危害期,可通過追施碳酸氫銨等化肥驅避螻蛄;白及秋收后,開展大水灌地工作,使螻蛄來到淺土層,并在冬季土壤結凍前進行深翻,將害蟲翻出凍死。此外,在螻蛄危害期,可利用殺蟲燈誘殺成蟲,從而降低蟲口密度。
2)蠐螬、地老虎。蠐螬以白及幼根為食,導致植株根部被咬斷,致使幼苗枯萎死亡。地老虎幼蟲白天潛伏在土中,夜晚出土為害,會將白及莖基部咬斷,導致出現嚴重的缺苗情況。實際防治環節,可在苗整齊后,開展蟲害防治工作,使用敵殺死1 500倍液均勻噴灑防治;也可在種植地安裝太陽能殺蟲燈,有效誘殺成蟲,減少害蟲數量。
4 采集與加工
通常情況下,白及種植第4年即可采集,選在10月左右,當白及植株莖葉呈現黃枯狀態時,需要開展白及采挖工作。在開展此項工作的過程中,應將露于地面的枯葉清除干凈,借助鋤頭從塊莖下方平鏟,挖起帶土塊莖。將塊莖上面的泥土去除,無須摘除須根,手工將塊莖摘下。帶有老稈的塊莖,可留做種莖,其余的可將莖稈剪掉,并放于筐中。采集到的白及浸泡在清水中,一般浸泡1 h即可,以將泥土與粗皮去除;后置于沸水鍋中,期間需要不停攪拌,直至內無白心時,即可將其取出[6]。隨后,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晾曬3 d左右,待表面呈現干硬狀態,利用硫黃開展熏蒸工作,每0.2 kg硫黃可熏蒸100 kg鮮塊莖,熏蒸12 h,待烘透心后,再次晾曬。白及經過硫黃熏蒸后,會呈現透明的色澤,且不易發生蟲蛀、霉變問題。經以上處理后,將白及放入竹筐中,大力搖晃,通過彼此撞擊,將須根、粗皮去除,使白及表面更加潔白、光滑,最后將灰渣去掉即可。最終將干燥的白及放入編織袋中,并存放于通風良好、干燥的位置,同時做好防蟲蛀工作。
5 結語
白及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屬于我國重點保護的藥用植物之一。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對白及的需求量逐漸增大。白及可做藥用,也可用于橡膠制品、陶瓷制造、食品等領域,且白及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因此,積極開展白及資源保護與高效種植勢在必行。根據白及的生長特性可知,其更適宜林下種植,資源縣可利用環境優勢,積極研究林下白及高效種植技術,從選地、整地、果莢處理、種子萌發等環節入手,不斷提升林下白及種植水平,同時重點做好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實現白及增產增收,進一步提升當地白及產業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嚴達會.水城楊梅國有林場發展林下白芨仿野生種植策略[J].農技服務,2020,37(4):59-60.
[2] 李敏.簡述白芨煉苗與林下種植實用技術[J].農家科技,2023(2):146-148.
[3] 王立蒼,楊麗芬.宣威市田壩鎮林下藥材種植模式探析[J].林業調查規劃,2022,47(1):132-134.
[4] 周秋慧,張君媚,王聲淼,等.錐栗林下規范化套種白芨栽培探究[J].農民致富之友,2021(7):200.
[5] 王雪梅,曾海文,蔡禹,等.白及在蕉嶺的林下仿野生種植技術[J].花卉,2020(17):37-38.
[6] 程福東.芻議白芨的種植前景與高效栽培技術[J].新農民,2021(31):72-73.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4-03-18
作者簡介:唐田清(1970—),中專,工程師,從事林權登記、林業技術研究。E-mail:156771295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