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曉雪(1973~),女,漢族,陜西咸陽人,陜西省楊陵區第四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摘 要:初中生學會寫景,是其會寫人、會敘事之外應熟練掌握的核心能力。初中生寫作時要會運用景物描寫為記敘文加分,要會寫以景物為主的寫景作文。那么,景物描寫要寫什么?怎樣才能寫出形象生動,又能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的好文章呢?文章從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方面來進行解讀。
關鍵詞:初中生;寫景作文;技巧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0-0039-04
初中學生多數時候寫的是記敘文,有時也會在寫人、敘事的記敘文中穿插一點景物描寫。寫景作文對絕大多數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那么,該如何描寫景物,寫好寫景作文呢?文章對此展開論述。
一、 明確概念
什么是寫景作文呢?寫景作文,是以景物為描寫對象,而景物描寫通常是對季節時令的變化或者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風云雨雪、花草樹木等景物的描寫。但是,寫景作文中的寫景和寫人、敘事作文中的寫景有著本質的區別。寫景記敘文描寫的景物在文章里占主角,這是寫景記敘文與寫人、敘事記敘文的根本區別。即便是文中有寫人、敘事的部分,它也是點綴景物,為寫景服的。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第三段通過寫人的活動突出春的勃勃生機。而寫人、敘事的記敘文中的自然環境也罷、社會環境也罷,它們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內容,只是為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時代背景,或者為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服務的。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前后有兩處環境描寫的句子,“我們上了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安靜得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看起來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確實是哲爾賽島了。”這兩處環境描寫烘托了人物不同的心情。
二、 初中生寫景作文的現狀分析
(一)各年級訓練側重點不同
初中階段,不同年級對學生寫景作文的要求是不同的,但難度卻是螺旋上升的。七年級的寫景作文要求學生對看到的景物進行描述,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多種手法把景物的美表現出來,傳達出對景物的情感,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寫景的語言。八、九年級的寫景作文,強調將景物作為一個能夠觸動內心情感的存在去寫,因此,注重的是運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寫法。當然,九年級學生的寫景作文從語言、結構、立意等諸方面的要求都應該比八年級學生更加高。
(二)初中生寫景作文存在的問題
七年級學生寫景作文問題較多,寫景不準確,文中寫景筆墨不多,感覺在他們眼里沒什么可寫,即使寫出來,往往會過分描述,詞語堆砌重復,文章篇幅不短,卻缺乏重點,給人以空洞的印象。而且情與景界限分明,文章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讓人覺得感情不真實,太過虛假,文章很不自然,更不要說將表達思想與寫景結合起來。八、九年級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景物描寫多選取描寫季節或校園,抒發贊美、熱愛之情,但語言生動,有生搬硬套、機械模仿之嫌,沒有新意;寫景中,敘事占的篇幅太多,景物描寫反倒成了點綴;作文中為寫景而寫景,無視主題;情景融合不夠,文章僅是停留在寫景層面,立意不高,不能引發人們的深思,文章談不上有深度。
(三)初中生寫景作文存在問題的原因
初中生寫景作文毫無章法條理或者思想主題膚淺,主要原因是缺乏對景物細致的觀察、平時閱讀的寫景類文章不多、描寫景物的練筆太少。另外,學生沒有掌握借景抒情的寫法,大概是對借景抒情的概念理解不到位,不知道景只是一個引子,重點在于要引發怎樣的情感,應該多描寫個人感情,學生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至于托物言志,學生鮮有使用這種手法的,大概也是因為沒有掌握其寫法要領:托物言志雖然注重“物”所帶來的感受,但是對物的描述要多。此外,初中學生生活閱歷淺,對許多事物的認知不夠深刻,那么,寫不出立意深遠的作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三、 初中生寫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一)練就基本功
1. 熟讀名篇
人們要學會做一件事,首先就是向他人學習。同樣的,學生要寫作寫景作文,就得學習寫景類名家名篇,而隨著閱讀篇目的增多,學生會對這類文章有一個感性認識。同時,在閱讀他人作品的過程中,學生也能積累語言材料,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2. 學習仿寫
初中生學習描寫景物可以先從仿寫教材上所選寫景文章開始,語言、結構布局均可效仿,朱自清《春》,老舍《濟南的冬天》,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二自然段,茅盾《白楊禮贊》的第五自然段等,都是學生學習描寫景物可仿寫的典范。學習仿寫的目的是讓學生感知寫景作文的語言,增強學生的文字功底。
3. 細致觀察
寫好景物,仔細觀察是前提,要注意對景物細致觀察,其外形、大小、顏色、氣味、聲音都是觀察的重點。唯有仔細觀景,才能發現描寫對象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突出特點,描摹的景物才會形神兼備。
學生熟讀名篇、仿寫佳句,細致觀景還不夠,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邊讀寫邊思考,思考名篇之所以成為名篇的原因。除此之外,寫好寫景作文,學生還需掌握寫景作文的技巧。
(二)掌握寫景類作文的寫作技巧
1. 寫景應有序
寫景作文也需按照一定的順序寫,這樣寫出的景物才能層次分明。一般可以采用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時間順序可以理解為一年又一年的推進、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也可以理解為從早到晚幾個小時的推移,是一種縱向推移。如《雨的四季》這篇課文,就是以時間為序分別寫了春夏秋冬季“雨”的不同特點。
空間順序可以是從遠到近,也可以是從近到遠;可以是從上到下,也可以是從下到上;可以是從高到低,也可以是從低到高;前后、左右、中間、里外亦是如此。當然,還可以是隨著參觀的順序依次介紹景物,即通常所說的“移步換景”。總之,寫作時應根據中心意思的需要選擇最有利于表達的空間順序。如《濟南的冬天》從山上的矮松寫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態逐步展現給讀者,表現濟南冬天的秀美。
邏輯順序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或因果、或主次、或整體與局部安排寫景的順序。如《三峽》一文,作者在具體描繪三峽四季的不同景象時,并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順序寫,而是因為在第一自然段總體描繪了三峽的雄偉氣勢之后,所以接下來先寫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壯,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氣勢,與上文一脈相承,這樣的因果關系構成了文章寫景的邏輯順序。再比如,《紫藤蘿瀑布》中,作者先寫一樹紫藤蘿花、再寫一穗一朵紫藤蘿花,按照先整體后局部的順序進行描寫,也是邏輯順序,使得行文條理清晰。
實際上,寫景時不必過分拘泥于某一種寫作順序,因為不少文章不止采用一種寫作順序,而是綜合運用幾種寫景順序來描繪景物的。
2. 抓住景物特點
每一處景物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即使同一個景點,也可能在一天當中的不同時間段、不同天氣、不同季節里呈現出不同的景象。描寫景物要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對此,一定要理解“特點”的含義,那么,哪些屬于景物的特點呢?其中顏色、形態、氣味、聲音、大小都屬于景物的特點。比如《與朱元思書》一文,作者通過寫水之色、水之深、水之凈來表現水的清澈;通過寫山之勢、山之聲、山之色來表現山的高峻與幽靜。寫作時只有把景物的獨特之處描繪出來,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才能讓人心生向往之情。
另外,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有利于抒情言志。例如,《白楊禮贊》中作者從白楊樹的干、枝、葉、皮四個方面進行描寫,突出白楊樹干的筆直、丫枝緊緊靠攏、片片葉子向上、皮是淡青色的特點,讓人不難理解其樸實團結、努力向上、不折不撓的內在品質。
3. 巧用修辭
寫景作文的語言力求生動形象,恰當運用比喻、擬人,能把景物描寫得更加生動、更加美麗;對比和排比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突出景物的特點;運用夸張的修辭,一樣能突出事物特點。寫景時綜合運用多種修辭,能使所描寫的景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同時,還能夠增加語言張力,令文章文采斐然,體現作者的語言文字功底。例如,汪曾祺《昆明的雨》:“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作者將干巴菌比作“半干的牛糞”“被踩破了的馬蜂窩”,形象地寫出了干巴菌的形狀。
當然,修辭方法不是為用而用,而是事物本身在作者心中就是這個形象,只是通過某種修辭手法表現出來罷了。因此,在寫景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正確運用修辭,為文章增色。
4. 融情入景
寫景物時不要忘掉情感與景物之間的關系,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寫進去,將外在之景與內在之情融合在一起。抒情通常可以采用觸景生情、寄情于景等方法。觸景生情是指眼前的景物觸動和引發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例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作者宗璞面對眼前盛開的紫藤蘿瀑布,觸景生情,表達了對人生意義全新而深刻的認識。寄情于景是指作者在寫景時帶著某種主觀情感去觀察和描寫客觀景物,并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寓主觀之情。例如,“憂郁的天空飄著破碎的烏云,它流下了眼淚,柳樹難過得低下了頭,滿腹愁腸的小草掛滿淚滴。青蛙悶悶不樂,在荷葉下唱著它無盡的傷感,就連大地也淚流滿面。”這段話句句寄寓了作者的悲情。
情與景不可分離,景是形式上的載體,情因景而生,情是內在的靈魂,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把情與景有機融合,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給人以深刻印象。
5. 多種視角
(1)調動五覺
“五覺”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寫景時如能調動多種感官,就能達到“文中有畫”的效果。例如,《春》:“‘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這段話中,作者分別從觸覺角度、嗅覺角度、聽覺角度寫春風的溫暖、柔和、春風傳味、春風傳聲的特點,把無形的風寫得栩栩如生,這個事例足以證明了動用多種感官對描寫景物的作用。
(2)選用視角
描寫時自然要選取寫作視角,或仰視、或俯視、或平視、或遠觀、或近觀,恰當使用這些角度寫景,往往能使景物描寫更加豐滿、生動,讓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如《三峽》一文,作者描寫了三峽四季的不同景致,其中“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春冬之景,先俯視、后仰視地描寫,在視角變化之中景亦顯靈動,讀來讓人如臨其境。
6. 聯想、想象
描寫景物只寫其外在特點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表現其內在特征,但是內在特征有時不好描繪,這時就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當然,聯想不是天馬行空、隨意想象,而是合理地聯想到其他相近的景物,這樣能充實所寫景物,使內容更為豐滿,更能突出所寫景物的特點。聯想最大的特點就是由此及彼,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讓描摹的景物更能出神入化地表現景物的內在特征。聯想主要有以下幾類:
(1)具體化聯想:例如,由“花”聯想到“玫瑰”“郁金香”等,再聯想到“百花齊放的春天等畫面”;
(2)接近聯想:例如,由“魚池”聯想到魚池旁的“花園”“棕櫚樹”等,再聯想到有關魚池的人和事;
(3)類似聯想:例如,由“圓月”聯想到“月餅”“明鏡”“白熾燈”等,由明月的動態聯想到人的動作、思緒等;
(4)對比聯想:例如,由“凋謝”聯想到“綻放”;
(5)因果聯想:例如,由“繁茂”聯想到“碩果累累”;
(6)色彩聯想:例如,由“白色”想到“純潔”。
無論哪種類型的聯想,聯想都是“實”的,想到的是客觀實際,而想象是“虛”的,是聯想的拓展與升華,是虛構的,比如,寓言、童話。明確了二者區別,才能恰當使用。另外,運用聯想和想象要注意符合生活邏輯,符合事物特征。
7. 注意動靜結合
恰當運用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或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或動靜結合,都能增強作品的表現力。例如,《與朱元思書》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競”“爭”二字,化靜為動,讓靜態的山充滿了生命力和動感。再比如,文章中“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幾句寫清越的泉聲、悅耳的鳥聲、凄切的蟬聲、凄異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另外,文中第二、三自然段寫水、寫山動靜結合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動靜結合的寫法不只出現在《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中,《春》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描寫,例如,“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這句中“走著的人”和“房屋”動靜結合,體現了傍晚時分春的美好。
動靜結合是描寫景物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它能使靜態之物充滿活力,使文章情趣盎然,富有感染力。
8. 注意虛實結合
“實”景即現實中實實在在存在的景,“虛”景即指未出現之景,也就是想象之景。虛實結合地描寫景物,能使筆端之景更形象,使作品富有立體感,同時達到深遠境界。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園中滿樹的果花,想到“仿佛樹上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種由實到虛,再造出新畫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麗,使文章的境界開掘更深。因此,在“實寫”之時,適當進行“虛寫”是很有必要的。
9. 正側面結合
正側面結合,即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間接描寫)相結合。從正面直接描寫景物,使人一目了然,而側面描寫是通過間接描寫與描寫對象相關的事物來烘托被描寫的對象,這更能突出事物的特點,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例如,《與朱元思書》:“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這句寫夏季江水滿溢時,三峽水勢極大、水流迅猛且急的特點,屬于正面描寫。“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這句以在江水中順流而行可日行千里襯托出江流之急,以乘奔馬、御風飛行作比,表現出江水一瀉千里的氣勢,屬于側面描寫。二者結合運用使夏季三峽景象的特點更加鮮明。
10. 斟詞煉字
景物能被寫“活”,有時候就在于選擇了一個無可替代的詞。比如,《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一個“鬧”字非常貼切,意蘊豐富,既寫出了蜜蜂采蜜的情景,又有聲響,隱含著一片喧鬧沸騰,更寓意著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比如,《濟南的冬天》中“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這句有無“聲”意思相差甚遠;“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兒雪”這句中的“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安適之意不言而喻,可謂一字傳神。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初中生寫好寫景作文是有諸多技巧的,寫景時,完全可以根據寫作需要,匯聚修辭、有聲有色、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合用、俯仰同臺、融情入景,巧妙布局,寫出文質兼美的佳作。
參考文獻:
[1]陳肸.淺析怎樣寫好初中語文寫景作文[J].青春歲月,2019(3):317.
[2]鄭冬華.在寫景中展開聯想[J].語文教學通訊,2018(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