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兵華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數學教學也在不斷革新和探索.教學法是指在特定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群體中,進行教學活動的方式和方法.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學生則是主動探究者.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也可以通過探究和實驗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數學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探究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備受關注.探究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教育目標.初中數學作為中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后續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重視記憶和機械運算,忽視學生的探究和思考,容易導致學生的興趣和動力下降,影響教學效果.
1 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1.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探究式教學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讓學生親自發現數學規律和解決實際問題,激發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動力.
1.2 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自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探究式教學中需要進行觀察、實驗、推理和驗證等探究活動,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培養方式有助于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提高他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1.3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探究式教學通常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生需要與同伴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環境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提高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學生通過交流和討論,共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合作精神和集體智慧.
1.4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造力
探究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鼓勵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探究和解決,學生可以發現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掌握數學思維方法.同時,探究式教學也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1].
2 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內容過于抽象
初中數學教學側重于抽象的概念和符號運算,給學生造成了認知負擔.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和意義,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因此,應該注重與實際生活結合,引入具體的案例和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
2.2 缺乏足夠的互動和實踐
當前的數學教學普遍以講授和應試為主導,缺乏足夠的互動和實踐環節.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應該引入更多的探究式學習和團隊合作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主動學習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2.3 缺乏個性化教學
初中學生的數學基礎、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但目前的數學教學往往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和標準化的評價體系.這種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容易導致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倦和困惑.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水平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數學興趣和特長.
2.4 數學教學與現實脫節
當前的數學教學過于理論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學生常常難以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感到學得枯燥無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引入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案例,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應用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的實用性.
3 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 設計啟發性問題
啟發性問題是指具有探究性質,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和思考.這些問題需要既具有一定難度,又不至于過于困難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同時,也需要遵循初中數學內容體系的規律,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2].
例如 在教學“扇形統計圖”時,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需要充當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索.通過提出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針對扇形統計圖,可以設計如下問題:“某班級有100名學生,其中男生占總人數的60%,女生占總人數的40%,請問男生和女生人數分別是多少?請用扇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興趣,同時需要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解答.通過實際觀察和數據收集,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獲取數據,并通過統計圖表的表示形式進行呈現和分析.如,在課堂上,假設一班有40名學生,他們最喜歡的運動項目分別為足球、籃球和乒乓球.請根據學生的選擇,設計一張扇形統計圖表示他們的喜好情況.學生A:喜歡足球;學生B:喜歡籃球;學生C:喜歡乒乓球.在課堂上,學生們可以自行調查同學的喜好,并將結果整理為表格.然后,他們可以根據表格中的數據,繪制一張扇形統計圖來表示學生們的喜好情況.通過觀察和分析圖表,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每種運動項目的受歡迎程度,并進行比較和討論.學生通過實際的調查和數據整理,運用扇形統計圖的表示方法,深入了解了同學們對不同運動項目的喜好情況.這樣的探究式學習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和創造力,同時提高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因此,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是通過引入啟發性問題和實際觀察數據收集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3.2 創設探究式環境
探究式教學需要給學生提供創設探究式環境的機會.這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科學探究,探究的過程中積極發現現象,形成習慣,鍛煉能力.同時,教師也需要及時提供指導和解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現象.
例如 以“一元一次方程”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與一元一次方程相關的問題,如“小明和家人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他們買了共計10張電影票.成人票每張售價80元,兒童票每張售價50元.他們一共花費了650元.那么,小明和他的朋友買了多少張成人票,多少張兒童票?”.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主探究和解答這個問題.其次,教師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如圖書、網絡、教學軟件等,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使用這些資源進行探究和學習.如,學生可以利用教學軟件來嘗試不同的數值組合,并觀察數值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義和解題方法.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討論,讓他們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答案.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比較不同的解題思路和答案,并討論其中的優缺點,從而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應及時總結和分享學生的成果和經驗.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他們的解題思路和答案呈現給全班,并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同時,教師也可以分享一些實際應用中使用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通過創設探究式環境,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探究中逐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題方法.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和討論,相互交流和分享思考,不僅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對數學的興趣和動力.
3.3 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探究式教學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因為團隊合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小組,組內的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討論、探究問題,在分享和交流中獲得新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組間競賽或小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助益.
例如 在“圓”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鼓勵他們一起探索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合作探究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合作解題等形式進行,其中教師可以充當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提供適當的指導和支持.如,教師為學生提供下面的問題:“在平面上,有一個半徑為5厘米的圓,現在需要求出這個圓的周長和面積.請你們的小組合作探究,利用所學的知識計算并給出答案.”學生們組成小組,一起討論和探究問題.他們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進行合作探究:(1)討論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小組成員可以回顧并分享已學的知識,確定周長的計算公式為C=2πr,其中π取近似值3.14,r為半徑;(2)討論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小組成員可以回顧并分享已學的知識,確定面積的計算公式為S=πr2;(3)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小組成員可以分工合作,每個人計算一部分,最后匯總結果.比如,一個小組成員計算出周長,另一個計算出面積;(4)討論結果和比較答案.小組成員將各自計算的結果進行比對,討論并解釋差異,確保計算的準確性.在完成計算后,他們可以利用計算結果進一步討論圓的性質和特點;(5)小組報告和討論.每個小組可以向全班展示他們的計算結果和討論的過程.在報告中,他們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發現,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和討論.學生們不僅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還可以通過合作討論進一步理解圓的性質和特點.同時,合作探究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探究式教學需要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讓他們總結研究結論、發現和認識.在探究式學習接近結束時,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小結,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探究、思考和認識,總結并形成一定的思考模式和認知能力.
例如 在“方差”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組數據,如班級學生的數學成績:80、85、90、92、88.然后,教師問學生這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如何衡量.通過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引導他們逐漸發現方差是衡量數據離散程度的一種方法.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差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提供方差的公式,并通過案例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計算這組數據的方差.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通過觀察數據的波動情況,逐漸理解方差與數據離散程度的關系.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討論.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中比較不同數據組的方差大小,并討論這些數據組的離散程度.通過合作學習和討論,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和理解方差的含義和應用.最后,教師應及時總結和分享學生的成果和經驗.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他們計算的方差結果進行呈現,并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方差的一般計算方法.同時,教師也可以分享一些實際應用中使用方差的例子,讓學生了解方差在實際問題中的作用.通過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學生能夠從實際問題中歸納總結出數學概念和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不僅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對數學的興趣和動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包括啟發性問題設計、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應用、合作學習和討論以及知識總結和分享.這些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宏清.誘思探究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淺談[J].學周刊,2023(33):90-92.
[2]黃玉云.初中數學單元整體模塊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3(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