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科
【摘要】新課標的實施正式拉開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序幕,為了實現新課標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師應對“如何提高作業有效性”展開積極探索.對于初中數學學科而言,作業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當天所學知識,還能評判課堂教學質量.本文以新課標為背景,結合實踐經驗簡要闡述設計有效初中數學作業的原則,并提出提高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策略,旨在保障作業內容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數學;作業設計
作業是教學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又是極容易被忽視的一環.教師結合教學主題設計課后作業,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可以根據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判斷課堂教學效果.可以說,作業是師生之間溝通的一座“橋梁”.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不僅要考慮作業形式、內容,還要考慮作業對學生的幫助.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設計的作業應具有內容優質、形式多樣、數量合理、訂正及時等特點.
1 設計有效初中數學作業的原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盲目設計作業內容,而是要針對學生特點、新課標要求綜合考慮,尤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則:第一,作業的設計應體現出學生主體地位.盡量選擇具有自主探究性的習題,并為學生提供充裕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中發現、感悟,完成知識探究.這樣一來,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主體地位,并在大膽實踐和探索中獲得豐富的收獲;第二,作業設計要具有針對性.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中心,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習題,讓作業起到預期的學習效果[1];第三,作業設計應具有層次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若作業內容缺乏梯度,題型生僻、較難,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自然不理想,因此,應結合教學目標、重難點、解題方法,設計易、中、難多個層次的作業,并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以便發揮作業的有效性;第四,作業應具有探究意義.數學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因此,作業中的習題應貼近生活,讓學生在分析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探究性分析,并運用所學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助力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2 新課標背景下設計有效初中數學作業的策略
2.1 作業內容:精益求精,緊密貼合學情
結合以往數學作業內容、形式展開分析,發現作業目標、內容、類型、難度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優化空間.對于學生而言,優秀的課后作業不僅可以提升其思維能力、數學能力,還能助力核心素養發展.因此,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致力于設計高質量的數學作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篩選經典性的數學題型,再結合學生的學情對題型進行進一步的篩選,鞏固舊知的同時激發其數學思維[2].
例如 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雞兔同籠”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先結合教學主題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習題,再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確定作業內容,內容如下:
典型習題
(1)已知長江比黃河長865千米,黃河長度的6倍比長江長度的5倍多1284千米,若將長江長度設為x千米,黃河長度設為y千米,應該如何列方程組求解?
(2)某彩票站計劃用45000元,從省體彩中心購進彩票20扎,每扎1000張,已知省體彩中心有A,B,C三種類型的彩票,其中A彩票進價為1.5元/張,B彩票進價為2元/張,C彩票進價為2.5元/張.問題一:若彩票站老板用45000元,購進兩種類型的彩票,請設計購票方案;問題二:若銷售一張A類彩票收取手續費0.2元,B類彩票收取手續費0.3元,C類彩票收取手續費0.5元,結合問題一中的購票方案,說一說哪種方案獲得的手續費最多.
兩道習題本質都是“雞兔同籠”問題,但第一道題目的難度較低,第二道題目的難度較高,若教師直接將其納入作業中,基礎較差的學生很難正確解決第二道題目,自尊心容易被挫傷.對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并將第一道題目納入作業中,而第二道題目可以作為拓展訓練,引導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進行探究.
2.2 作業形式:多種多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2.2.1 借助分層作業提升學生自信
初中教育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雖然同一個班級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資源相同,但仍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在數學學習中,對公式、概念的理解度也有明顯差異,歸根結底,是他們的學習能力不同,導致規定時間內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樣.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設計分層作業,改變傳統作業布置“一刀切”的問題,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升基礎較差學生的自信,還能為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更充足的發展空間[3].
例如 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乘法”教學為例,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教師應設計分層作業,具體內容如下:
難度層次有明顯區別的作業,能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需求.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完成A類題,通過簡單的運算題來鞏固基礎知識;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完成B類題,在練習中鍛煉靈活運用知識能力;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完成C類題,在變形、拓展等題目中,強化自身思維和能力.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對作業產生較強的興趣,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2.2 布置實踐作業提高應用能力
傳統作業布置中,側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總是挑選幾道具有代表性的題目,翻來覆去,引導學生解答,雖然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熟悉度,但無法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布置具有實踐意義的作業,引導學生解題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4].另外,實踐性較強的作業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其在動手實踐、探究中,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
例如 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數軸”教學為例,考慮到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有理數”,教師可以布置實踐類作業,讓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講解數軸的概念、數的表現形式等理論知識.同時,數軸的三要素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其獨立繪制數軸時經常出現錯誤,教師可以在隨堂練習中設計具有對比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判斷中加深對數軸的理解,如圖2所示,是數軸的打“√”,不是數軸的打“×”.
隨后,在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實踐作業,如①請觀看近一周的天氣預報,畫出氣象圖后,在數軸上將本地的氣溫表示出來;②以學校為原點,回想學校東西兩側的建筑物,估算出其大致位置后,在數軸上表示這些建筑物與學校之間的位置關系.由此,聯系日常生活實際設計作業,能夠讓學生了解數軸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途徑,并懂得數軸上不同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最后,針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判斷課堂教學水平,并歸納出作業中學生易犯的錯誤,作為后續教學重點,助力學生攻克學習重難點.基于此,學生通過完成實踐作業,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價值.
2.2.3 作業訂正:花樣批改,評價主體多元化
新課標倡導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包括“教、學、評”多個環節,作業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體系的完善應被重視.傳統作業設計中,多是教師將學生作業收集起來并完成批閱,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但形式較為單一.對此,教師應采取花樣批改的方式,通過學生互批、家長批改等多種形式,豐富作業評價主體.此外,這種評價方式過程中,由于主體的評價切入點不同,能從多個角度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加以點評,是助力學生全面素養發展的重要措施.
例如 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數據的收集”教學為例,教師應先結合教學主題為學生設計課后作業,并多種途徑進行批改.首先,結合新課標對數學教學的要求,教師應設計貼近生活的作業內容,如“請同學們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調查家庭中一日三餐的費用支出情況,繪制統計圖表后結合數據提出兩個問題并解答”.學生在完成作業后,應先進行自我點評,從數據收集流程、數據呈現方式、問題解答等多個維度進行反思,確認作業無誤后,利用智能手機拍照上傳到微信、釘釘等網絡學習軟件中,為教師及時批閱提供便利.隨后,由于教師需要批閱多份作業,不一定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學生可以拿著作業邀請家長批改,家長可以根據數據收集過程的真實情況,對學生作業完成態度、結果進行點評.這樣家長可以參與到學生學習之中,陪伴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成長.最后,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后,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劃分雙人學習小組,要求各小組成員交換作業進行批改,參照教師的批閱情況,對作業中的錯誤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展開積極的討論,訂正作業中的錯誤.
基于此種作業訂正方式,不僅可以豐富評價主體,還能從多個維度對學生作業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關注作業中不足的同時理清知識體系,真正落實全面評價.
3 結語
總的來說,作業作為初中數學活動的延續,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為了保證數學作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靈活展開,并有意豐富作業形式,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一來,學生會被優質的作業所吸引,并在探索實際問題中靈活運用理論知識,以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紅波.豐富作業類型,促進能力提升——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2(35):73-74+77.
[2]姚露.初中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策略[J].讀寫算,2022(35):123-125.
[3]蔡漢橋.基于“雙減”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35):99-101.
[4]何紅霞.“雙減”背景下提升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方法[J].學園,2022,15(35):29-31.
[5]陳楓,倪江山.“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J].文理導航(中旬),202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