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偉 宋福強 李昆
摘 要: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高等教育的兩大基石。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始終堅持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理念,基于生態學和生物學形成學科專業一體化運行長效機制,并加強師資隊伍和高水平課程建設,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助推創新人才培養,探索培養品德優、能力強、專業精、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策略,不斷深化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改革實踐,持續提高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學科專業一體化;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6-00? -03
一、引言
我國高等教育已形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目前正處于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在國家對高等教育改革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的推動下,建設一流院校和培養一流人才成為新時代高校發展建設的重要目標[1]。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高等教育的兩大基石,為高校開展高等教育實踐、培養專業人才、進行科學研究等提供社會服務和實現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與平臺,兩者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整體人才培養水平[2]。因此,如何依托學科優勢,實現學科專業一體化協同發展,提升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努力建設一流本科教育,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已成為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挑戰。
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是黑龍江省“十二五”重點專業,2020年,獲批國家“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單位。生命科學學院擁有生態學博士一級學科和生物學省級重點學科,均為黑龍江大學“雙一流”建設學科,生態學學科已入選黑龍江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單位。作為黑龍江大學首批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是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學院不斷加強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以高水平學術科研成果助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使學科建設成為專業建設的有力支撐,實現學科與專業協同發展、良性循環,形成了“全員參與、全程融入、全方位聯動”的育人新格局,在生物技術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文章以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為例,從學科與專業建設一體化角度,介紹實現學科專業“共享、共建、共贏”一體化建設目標的一些有益探索和策略。
二、樹立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建設理念
當前,根據“雙一流”和“雙萬計劃”的建設要求,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專業建設均強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我國,本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主體,也是其辦學之根本,對于建設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言,辦好本科教育則顯得更為重要[3]。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要選擇,可有效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資源共享,能有效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和專業建設水平,深入推進學校辦學水平提高[4]。因此,生命科學學院多年來始終堅持學科專業一體化的辦學理念,打破學科、專業“兩張皮”的舊局面,矯正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教學與科研分離、學科與專業獨立發展等失衡狀態,將學科建設、專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實驗室建設、科學研究建設、本科人才培養建設等進行全方位和立體化的有機融合,實現生物學和生態學優勢學科共同支撐生物技術專業,以及教學與科研資源共享,建立專業與學科建設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旨在培養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全面提升學院辦學水平和內涵式發展質量。
三、建立學科專業一體化長效運行機制
在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過程中,生命科學學院探索建立了學科建設同專業建設有效融合的管理機制和評價激勵機制,營造有利于學科同專業之間建立起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的激勵環境和制度環境,有效激發了學院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活力,形成了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良性協調、互促互融”的學科專業一體化長效運行機制,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切實的制度保障。
(一)管理機制。以生物學和生態學學科為依托,學院將學科帶頭人作為學院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引領及管理核心,積極引入、建立并實施學科帶頭人建設負責制,使學科帶頭人在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明確學科團隊在專業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改進、科研成果進教學課堂和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等方面的具體職責。
(二)評價激勵機制。為引導教師克服重科研、輕教學的思想,平衡教學與科研2方面的個人發展,學院在職稱評聘、年度考核、學術水平評價、經費保障、科研支持及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建立了教學業績與科研業績等效制度,如教學名師獎、優秀教學成果獎、教學質量優秀獎等教研獎勵與各類科研獎勵等效,教學研究項目與科研項目等效,教研論文與科研論文等效。
四、立足學科專業一體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在高校,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主體均是教學科研一線的教師,其教學科研水平決定著專業建設水平,也可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力保障。生命科學學院作為教學研究型學院,采取多種舉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以學科方向帶頭人為核心的教學和科研共同體,促進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的融合,形成了一支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專家、省級教學名師等組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創新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學院圍繞學科優勢科研方向和專業本科教學需求,積極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國內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引進優秀青年博士和高水平科研人才,不斷充實學科科研和專業教學人才隊伍。
(二)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學院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到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瑞士聯邦研究所、瑞典哥德堡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等國際一流學術機構進修訪學;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美國科學院院士Harry J. Klee(哈利·J·克里)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企事業高級工程師為客座(兼職)教授,并做客“陽光講壇”講學,不斷拓寬教師學術視野,提高教師學術水平。
五、強化課程建設,推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
專業是面向社會專業分工需要的人才培養所設置的一整套課程組織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課程作為學科專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在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和基礎作用。因此,生命科學學院堅持科研與教學相融合,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為突破口,進行課程綜合性改革,把學科前沿知識和課程團隊科研成果融入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和實習教學環節,以高水平科研帶動課程建設。
(一)教學團隊建設。學院結合每位教師的研究方向和教學科研專長,以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以加強實踐為核心,以教育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為宗旨,以突出現代實用技術為原則,
在分子生物學、普通微生物學、生物制品學、細胞生物學、基因克隆、生態學等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組建以學科方向帶頭人為負責人的課程團隊。
(二)精品課程打造。基于科教融合理念,學院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先行對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構建 “四結合” 研究型教學模式,即線上線下相結合、教材理論和科研實踐相結合、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業評價相結合。在生物技術專業形成以分子生物學、普通微生物學等國家級一流課程和省級精品課程為核心示范的專業課程體系。
學院教師多次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編寫出版了5部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在全國高校生命科學類微課教學比賽等多個教學專項獎評選中獲獎。
六、發揮科研先導作用,提高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成效
生物科學專業入選教育部等六部門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礎學科,如何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國家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是當前高校生物技術專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有力支撐,可促進科研對教學的反哺,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先導作用。生命科學學院依托學科科研優勢,聚焦創新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任務,形成生物學和生態學2個主干學科為生物技術專業建設提供內涵支撐,探索建立符合自己學科和專業建設特色的“理—實—基”三位一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5],充分發揮學科育人作用。
(一)將科研融入教學,充實課程教學內容。學院積極變革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實驗、生物技術大實驗等專業理論課和實驗課的課程內容,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教學內容比例,把學科最新科研成果、前沿學科知識等融入到專業核心課程的講授中,以此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培養創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基礎。
(二)開放各類實驗室平臺,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和創新意識。學院面向學生全面開放“生物基礎實驗中心”“寒區植物基因工程與生物發酵”等實驗教學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平臺,形成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開放體系,組織學生不定期參加學科“生命之光”等學術報告講座、實驗室大型儀器培訓項目、重點實驗室科研體驗日等活動,賦予相應學分,使沒有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創新實踐的學生拓寬科研視野,培養提升其創新意識和能力。
(三)形成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度,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學院以省級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為主體,建立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度,引導高年級學生參與教師高水平科研項目,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省教育廳及學校組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課題立項。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團隊、自主申報,按照“學生立項、教師指導→團隊組織→項目開展→項目結題→成果發表→獎項申報→效果反饋→學分獲得”的實驗室開放程序,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實現學科拔尖科研創新人才儲備的建設目標。
(四)開放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強化學生服務社會意識。學院利用學科“產學研用”體系中的企業和科研院所資源,建設“生物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每年學期末和假期組織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參觀、假期實踐和就業實習,實地了解學科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使學生科研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與當前社會實際需求相碰撞,樹立科研服務社會意識,推動培養具有寬視野和大情懷的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
近5年,學院畢業生考研升學率達30%左右;學生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榮獲“挑戰杯”“互聯網+”等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創業競賽金、銀獎32項,獲批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18項。
七、結束語
教育部實施的“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戰略,對生物類專業向深層次變革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立足現有辦學基礎和資源條件,面向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繼續發揮生物學和生態學學科優勢,與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互促互融,不斷推動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推進生物技術專業人才模式創新性改革,最終形成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多學科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梁勇,王玲玲.高校學科專業一體化協同發展研究[J].高教學刊,2022,8(4):67.
[2] 牟鳳娟,李雙智,劉小珍等.新林科背景下“林學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路徑的創新探索[J].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21(3):38.
[3] 李春源.地方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75(3):2.
[4] 施亞,何盈,李艷. “雙一流”建設中地方本科院校的機遇與挑戰: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21(1):8.
[5] 李海英,馬春泉,于冰.高校生物類“理-實-基”三位一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12):59.
編輯/王力
作者簡介:常偉,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菌根生態學研究;宋福強,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微生物生態學研究;李昆,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修復生態學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科教融合視域下的‘學科專業一體化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生態學拔尖班人才培養為例”(2020C42);黑龍江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科技文獻檢索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021C39);黑龍江省研究生導學思政團隊(導師)建設項目“生態學導學思政團隊”(2021);黑龍江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生態學研究生科學哲學素養培養研究:基于‘生態工程學課程建設”(JGXM_YJS_202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