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圓鈺 徐涵
摘要:
近年來,第三方評價成為推動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而如何使第三方評價機構有效運行還需深入研究。在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第三方評價的獨立性、專業性和客觀性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及歸屬需求相互適應。基于“雙師型”教師的三個需求,分別對應著第三方評價缺位、面臨信任危機、尚未形成統一模式的問題,對此提出以下改善路徑:在強化自主需求上,要建設健全法律法規,評價標準多元化;在提升能力需求維度上,要調動各方參與意愿,評價機構專業化;在滿足歸屬需求維度上,要營造公開透明環境,評價程序模式化。
關鍵詞: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自我決定理論;基本需求理論;第三方評價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教師評價潮流正從“對教師的評價”轉向“為教師的評價”,這一重大轉向突出了評價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牽引作用。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完善教育評價體系[1]。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種重要類型教育,其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雙師型”教師作為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構建起有助于規范和促進“雙師型”教師發展的評價體系更是重中之重。
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的背景下,第三方評價成為推動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近幾年來,第三方評價作為教育評價中的研究熱點,各研究者從諸多視角進行了較為豐富的研究,而在職業教育領域中,產教融合視域下的第三方評價是當前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2],但鮮有學者從心理學視角出發對“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進行研究。
一、第三方參與“雙師型”教師評價的必要性
(一)完善“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的內在需要
2020年10月,《總體方案》要求健全職業院校評價,其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重點評價內容之一。在教育教學實績方面,“雙師型”教師的認定、聘用、考核等評價標準需要進一步完善,并且要突出其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在《總體方案》的思想引領下,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價體系工作進入快車道。2022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要強化“雙師型”教師的監督評價,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制度,確保過程透明規范、結果公平公正。從《通知》中可以看到,要想科學、全面、公平地評價“雙師型”教師,就必須考慮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建設。一直以來,“雙師型”教師評價基本停留在“對教師評價”的層面,這就導致了教師往往依據評價內容來選擇自身發展方向——過分追求“任務績效”,未涉及的領域就不去發展。長此以往,整個教師群體“為評而評”、身心俱疲、忘記初心,職業成長得不到健康發展,教師評價體系也發展緩慢。而第三方評價與傳統教師評價相比,對“雙師型”教師評價的關注面更為廣闊、更加多維且更具人文關懷,是對“雙師型”教師評價的補充和重要依據。因此,發展第三方評價有助于健全“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
(二)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有效手段
“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主要力量,教師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到2020年為止,我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的比例已達到54%,這標志著“雙師型”教師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主體且說明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質量有所提升[3]。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具備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標準已不能滿足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需要,當下“雙師型”教師應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發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打造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對“雙師型”教師的高要求意味著教師評價高標準化,而目前我國單一的以職業院校為主體的評價方式難以滿足“雙師型”教師的全面發展。第三方評價作為一種外部評價方式,也被稱為社會評價,對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有著重要意義。第三方評價能夠對新時代“雙師型”教師進行公平公正、科學性、專業性的評價,并且還能發現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科學全面的改進建議,幫助其更好更快地向創新型“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
(三)推進職業教育“管辦評分離”的必要選擇
在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管辦評分離”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同時也是加快實現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個必然要求[4]。職業教育“管辦評分離”指的是政府監管、職業院校辦學和社會評價要分離開來,通過動員不同社會資源,來激發職業教育發展活力、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構建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逐漸引入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第三方評價則是其中一種重要形式,這與多元化主體評價的要求不謀而合:因為第三方評價是獨立于政府與學校的社會化多元評價主體,其外部化、社會化的特性將對緩解政府教育行政管理壓力起到很大作用。“雙師型”教師作為職業教育評價體系里的一個重要維度,也亟需“管辦評分離”思想的指引。目前來看,在評價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方面,存在以學校為評價主體的問題,尚未形成政府、學校、社會三方之間的統籌治理局面,尤其是社會評價方面需要進一步發展和落實。因此,發展第三方評價是推進職業教育“管辦評分離”的必要選擇。
二、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引入自我決定理論的意義
(一)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觀點
20世紀70-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 L)和瑞安(RYAN R M)等人提出自我決定理論,這是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該理論以辯證主義為指導思想,認為人是一個主動整合自身并積極融入社會的個體[5]。最開始自我決定理論只關注內部動機,后隨著理論的深入發展,關注點逐漸移至個體內外部動機及兩者間的關系,并有學者提出,內外部動機并非固定不變或相互排斥,外部動機可能會轉變為內部動機[6]。自我決定理論在近5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6個子理論。其中,基本心理需求理論是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該理論包含三個主要心理需求,即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歸屬需求。這三個需求與生俱來,具備普適性,且與個體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進而影響著個體動機的強弱[7]。
自主需求指的是個體在進行行為選擇時,可以不受外部因素(壓力或酬賞)的干擾,完全支配自己的行為,自發且自由;能力需求是指個體為了達到某種有挑戰性的目標,利用一定機會,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發展自身能力,并相信自己可以勝任;歸屬需求是個體渴望建立尊重互愛的友好關系,即需要來自周圍環境的關愛、支持和理解,既在意與他人的聯結,也希望被他人主動在意。如果外部環境能夠滿足自主、能力和歸屬這三個內在需求,將會促進外在價值觀的內化和自我整合,從而有利于引發內部動機和自我激勵[8]。
(二)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的意義
當前在我國教育領域內,提倡“把評價還給老師,讓教師做評價的主體”。而要想讓教師做評價的主體,就必須考慮教師的內在動機。在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第三方評價作為一種外部環境,若能滿足“雙師型”教師的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歸屬需求,將有效激發“雙師型”教師工作的內部動機,進而推進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的建設(見圖1)。
1.第三方評價的獨立性有助于滿足“雙師型”教師的自主需求
教師的自主需求即教師的內生動力,這是保障學校教育教學順利且高質量進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激勵“雙師型”教師投入職業教育教學工作首先要了解他們的自主需求是什么。“雙師型”教師的自主需求表現在:當其在進行職業教育工作時,可以根據學校環境及自身情況自主地選擇發展方向,自由地發揮教學理念和教學安排的設計,不被學校的壓力,例如要求高科研、高職稱、高學歷等一些因素影響。相較于普通院校的教師,職業院校教師面臨的情況更為特殊和復雜,那么在評價教師的標準上,就要考慮“雙師型”教師面臨的具體情況。第三方評價機構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專業組織,與評價對象沒有利益關系、與任何教育部門也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其獨立性可以設身處地為“雙師型”教師著想,真正滿足“雙師型”教師在成長過程中自由自發的需求。在第二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四次學術年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張民選表示,“為教師的評價”更加重視教師間的個體差異性并且關注到傳統測評難以涉及的重要因素,從而降低了管理的剛性[9]。可以看到,在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第三方評價機構是有能力可以做到重視并落實“雙師型”教師的自主需求,從而提升其幸福感,促使自我在職業教育領域內積極向上發展。也就是說,當自主需求的滿足度被逐漸提高,“雙師型”教師就更能專注于職業教育工作。
2.第三方評價的專業性有利于滿足“雙師型”教師的能力需求
隨著技能型社會的發展,除了具有一般教師所必備的能力以外,“雙師型”教師還要掌握職業實踐能力以及把相關職業知識和職業實踐能力融入教育教學過程的能力。目前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能常常滯后于企業需求,再加上我國職業教育教材的更新相對緩慢[10],因此,在全球都在倡導終身學習理念的大環境下,“雙師型”教師必須做到能緊跟經濟與社會發展前沿,及時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并將其融入職業教育教學當中。與傳統的工程師模式培養出來的“雙師型”教師不同,新時代“雙師型”教師在職業成長過程中,應是技術性、師范性和職業性合一。為了滿足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則需要抓住多方面機會,借機發展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可以勝任,以此幫助自我更好實現職業目標[11]。第三方評價的專業性則有效對標“雙師型”教師的這一能力需求,這體現在:評價作為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則需要由一定的專業人員來進行此項工作。那么由專門人員所設計出來的評價指標則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雙師型”教師可以根據評價指標來相應地開發自身能力,第三方評價的專業性內容可以引領“雙師型”教師未來前進的方向、指導其做好職業規劃。相反的,由于第三方評價具有專業性,那第三方評價機構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時,也會根據實際情況把“雙師型”教師的能力需求考慮在內,這將有助于增強第三方評價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對于雙方而言,能夠形成一種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關系。
3.第三方評價的客觀性有利于滿足“雙師型”教師的歸屬需求
“雙師型”教師的歸屬需求是指:“雙師型”教師渴望與一切利益相關者,如學校、企業、學生、家長等建立起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的友好關系,他們希望能夠得到來自這些利益相關者的聯結或認可。如果教師在所處的工作環境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需要,那么他的歸屬感便會得到極大滿足,進而增加其工作動機,促使其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而第三方評價機構在對“雙師型”教師進行評價時,其與相關利益者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也會受到相應考核。此時第三方評價的客觀性就會發揮作用,具體現在:評價結果是由所有評價專家在形成一致意見后所產生的客觀真實存在,第三方評價機構不會站在任何主體的立場進行“人情”干涉。這樣一來,“雙師型”教師即能根據客觀評價結果來調整與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網”,進而完善自己的歸屬需求。如果“雙師型”教師在工作中歸屬感的獲得度越來越高(例如與同事融洽相處、受到領導重視、得到學生認可),那么他們的工作活力與工作熱情就會隨之增強,也就能更好地將全身心投入與奉獻到職業教育中來。
三、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的困境
(一)學校評價占主體地位,第三方評價缺位——自主需求不被重視
在“破五唯”的理念下,教師評價由“問責”向“信任”轉變,盡管我國清理“五唯”的“起跑令”已經發出,但改革道路依舊任重道遠、舉步維艱[12]。在職業教育中,“雙師型”教師的相關評價仍然以學校為評價主體,評價標準重量化、輕質性。對于“雙師型”教師而言,每個職業院校基本有一套個性化的評價標準,并且很多質性評價維度不被關注。他們不能自主地選擇發展方向,自由地發揮教學理念和教學安排的設計,導致其自主需求感逐漸降低,不信任學校評價,而實際情況中他們又不得不接受量化評價。多數學校也并未重視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來構建科學、全面的“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國家雖然提倡社會評價,但未出臺硬性的法律法規來要求職業院校引進第三方評價。第三方評價機構作為獨立性的組織,若是沒有相關的激勵政策扶持,發展也不會長久。
(二)第三方評價的專業性遭受懷疑,面臨信任危機——能力需求難以滿足
由于“雙師型”教師的第三方評價才剛剛起步,第三方評價機構由誰來組織、誰去監管、如何運行、如何確保其專業性等棘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雙師型”教師的評價工作本身就是高水平、高技術性的,但第三方評價機構正在形成發展中,其所吸納的評價人員是否符合這一高標準、是否有成熟的經驗歷練、所制定的評價標準是否合理、評價機制是否科學,都存在疑問。一方面,對于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內的專家而言,在國家無政策支持、自身認識不夠成熟的情況下,第三方評價機構暫時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使其積極參與進來;另一方面,多數職業院校評價“雙師型”教師仍然以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為主導,通過迎合教育行政部門的意愿來為自身發展爭取更多資源,就算是它們愿意接受第三方評價,也只是流于形式,難以實現“以評促改”的目標[13]。以上問題使得“雙師型”教師的第三方評價得不到社會認可,其專業性正在遭受信任危機。從自我決定理論視角來看,當下“雙師型”教師面臨著技術性、師范性和職業性三性合一的高能力、高標準,若是第三方評價的專業性落實不了,那么“雙師型”教師的能力需求也難以滿足。
(三)尚未形成統一的第三方評價模式,客觀性欠缺——歸屬需求落實緩慢
雖然國外發達國家第三方評價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但對于我國來說,尚未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模式。第一,在組織架構方面,第三方評價機構主體不明確,盡管社會上已經存在第三方評價機構,但其是否有資格、是否受到檢驗還不清楚;第二,在責任分工方面,除了具備專業的“雙師型”教師評價人員,是否配備職業教育領域內的專家學者、能對最新的工藝和技術前沿有一定的掌握,在產出評價報告后是否有嚴謹的審核團隊,第三方評價機構和學校、企業間的合作又是否形成良性對接機制,這些“是否”也亟需完善;第三,在評價方式方面,第三方評價機構對“雙師型”教師是采取過程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亦或是二者相結合的評價,這些評價方式的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努力方向;第四,在評價內容上,第三方評價有別于學校評價,其客觀性應該包含對“雙師型”教師的綜合素質評價,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量化評價和績效評價標準上,那將與學校評價內容無異。當前正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探索中難免出現種種意想不到的情形,而解決問題又無現成經驗可套,最終導致第三方評價發展緩慢、效率低下。如果“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機構未能形成統一的模式,那么由其產出的評價結果將不具備客觀性和可依賴性。由此一來,“雙師型”教師的與其相關利益者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也會發展緩慢,進而導致難以與這些利益相關者建立起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的友好關系,這會造成“雙師型”教師的歸屬需求落實緩慢。
四、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改善路徑
(一)強化自主需求維度:建設健全法律法規,評價標準多元化
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可以滿足“雙師型”教師的自主需求、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并關注傳統評價難以涉及的方面。而要想實現第三方評價的獨立性,必須要注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國家要做好有關“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的頂層設計,即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的法律法規——這是第三方評價機構行使評價權力的首要保障。法律法規中應該包含對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合法性規定、準入要求、財政撥款、監督監管,也應包括對評價人員、評價內容、評價原則、評價結構、評價結果等做出權威性的規定。同時,法律法規的出臺也需要輔以相應的政策文件,共同推動“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保障體系的建構。另一方面,“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的標準要多元化,評價是為了使“雙師型”教師取得更好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就要涉及“雙師型”教師的各個方面,而不是與傳統的學校評價一樣,只停留在績效層面。為使“雙師型”教師擺脫傳統評價所帶來的疲憊感與厭惡感,第三方評價標準應關注到“雙師型”教師的個人需求層面,并且隨著“雙師型”教師發展階段的改變,要及時對評價標準做出動態調整,這樣才能使其在一輪又一輪的評價中獲得進步。綜上,法律法規越細致、評價標準越多元化,“雙師型”教師的自主需求才越有保障。
(二)提升能力需求維度:調動各方參與意愿,評價機構專業化
“以評促改”是“雙師型”教師發展能力、提升自我的一條有效途徑,專業化的第三方評價可以滿足這一目標。而針對當前第三方評價機構受到專業質疑、面臨信任危機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首先是對“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元檢測,通過驗證其專業性和科學性來提升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地位和聲望。對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元檢測后,應該給評估結果劃分等級——可按質量高低分為一級機構、二級機構、三級機構,根據等級不同,所行使的職能也不相同,且應用范圍、領域也有所差別。其次,在“管辦評分離”的背景下,驅動“雙師型”教師的相關利益者參與第三方評價,政府出臺強有效的命令性和激勵性措施,促使職業教育、企業行業內的專家積極響應第三方評價的號召,形成第三方評價機構與各方互動、共贏的局面。利用培訓、進修等方式不斷提高評價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升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完善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激勵機制、加大培訓經費投入和工資待遇水平,吸引專業人員加入進來。最后,要提高“雙師型”教師評價工具內容的信度和效度。當前,我國教師評價工具主要依托前人的主觀感受和經驗總結,為推動“雙師型”教師評價工具的完善,第三方評價機構應當根據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評價工具,在實踐運用過程中校驗其信效度,進而提升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專業性和公信力[14]。
(三)滿足歸屬需求維度:營造公開透明環境,評價程序模式化
“雙師型”教師的歸屬需求依賴于第三方評價機構能營造出公平公正公開、程序規范透明的評價環境。第一,要讓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實施主體、參與第三方評價的所有相關者、第三方評價機構的運行從標準設計到形成評價報告的全過程都進行全方位透明化公示,并接受來自社會各方的監督和檢查,避免出現“暗箱操作”的情形。第二,精心設計評價過程,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雙師型”教師發展的各個階段,重點突出每一階段的變化或進步。以滿足“雙師型”教師歸屬需求為導向,合理選取評價方法,從而促進教師動機內化,實現“雙師型”教師隊伍質量的整體提升。第三,為使“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機構盡快形成模式化發展,可以對相關機構進行改革,例如,將原來專門負責“雙師型”教師的教育考試機構、技能等級考核培訓組織,亦或是一些專業行業的組織協會等逐步向第三方評價機構轉型,在保留原有機構的優勢上,集中力量提升評價能力。這是短時間內發展“雙師型”教師第三方評價的一條捷徑,可以提高評價效率、節約機構成本。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第二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四次學術年會召開[EB/OL].(2023-02-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2/t20230211_1043888.html.
[2]薛利晨,米靖.2011—2021年我國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研究現狀考察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23(7):90-97.
[3]曹曄,孟慶國.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與高質量“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5):19-24.
[4]肖國芳,楊銀付.管辦評分離背景下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的價值意蘊、實踐困境及突破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0(5):49-57.
[5]PRENTICE M, JAYAWICKREME E, FLEESON W.Integrating whole trait theory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9(1):56-69.
[6]VANSTEENKISTE M,RYAN R M,SOENENS B.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advancements,critical themes,and future directions[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20(1):1-31.
[7]陳蘊哲,李翔. 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雙創競賽對青年學生創新動機及感知的影響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3(2):109-118.
[8]李敏.中學教師工作投入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關系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4(2):43-49.
[9]梁丹.從“對教師的評價”轉向“為教師的評價”[N].中國教育報,2023-02-18(02).
[10]劉佳君.教師企業實踐的激勵對策研究——基于自我決定理論視角[J].職業教育(下旬刊),2022(16):22-28.
[11]李玉靜.我國職教師資培養的模式、挑戰與方向論——“新時代一流職教師資培養高峰論壇”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21(33):51-55.
[12]吳佳欣,黃娟.“破五唯”背景下的高校教師評價改革理論與實踐——“新時代高校教師評價改革與創新研討會”會議綜述[J].高等教育評論,2022(2):47-52.
[13]劉瑞芳.論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機制的構建及實施[J].職業教育研究,2017(3):16-20.
[14]毛雪紅.“強師計劃”戰略下教師評價工具范圍綜述及其啟示[J].教育觀察,2022(26):71-76.
Research On the ThirdParty Evalua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UN Yuanyu, XU Han
(1.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0, China;
2.Liaoni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enyang 11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irdparty evalu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make the thirdparty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operate effectively needs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perspective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he independence, professionalism, and objectivity of thirdparty evaluation are mutually compatible with the autonomy, abil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hree needs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lack of thirdparty evaluation, the crisis of trust, and the lack of a unified model, the following improvement paths ar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autonomy need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soun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o diversif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the dimension of enhancing the demand for competence, it is necessary to mobilize the willingness of all parties to participate and professionalize the evaluation agencies. In the dimension of satisfy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n open and transparent environment and standardize the evaluation proces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needs theory; thirdparty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