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旺平
摘要:高質量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也是加強文化館事業建設的必然要求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的應有之義。新時代,推動文化館高質量發展需要正確的思想引領,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館;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也是加強文化館事業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的應有之義,是新時代文化館轉型發展的方向。如何在新時代推動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要有正確的思想引領,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強化督考一體責任,不斷加強硬件設施建設;要提升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要補短板,夯基礎,不斷推進全民藝術普及;要精益求精,勇于創新,不斷提高文化產品質量;要創新激發內生活力,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做好以上舉措,努力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文化館承擔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開展社會公眾教育、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輔導基層文化骨干、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繁榮群眾文藝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推動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后,全國各級文化館全面實施向廣大民眾免費開放的政策,文化館服務大眾的作用進一步體現。相關意見明確指出:“文化館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1]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并系統論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一重要論斷再次充分展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闡明廣大黨員干部要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堅守人民立場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基本觀點。新時代文化館高質量發展必須肩負新的時代命題,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
二、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015年1月,《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從此,全國文化館建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但因區域差異、城鄉發展不均衡、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地方財力不足等各種因素制約,貧困地區文化館在硬件基礎建設和設施設備配套等方面跟不上發達地區,并且存在很大差距,無法滿足群眾基本文化活動需求。以甘肅中西部部分市州及縣區場館建設為例,就市州級館來看,地處中部的定西市文化館館舍總建筑面積僅1960 m2,而酒泉市文化館達9085 m2、金昌市文化館達6062 m2、張掖市文化館達5386 m2;就縣區級館來看,定西市場館建設面積最大的臨洮縣文化館為3400 m2,最小的通渭縣文化館為908 m2,酒泉市場館建設面積最大的敦煌市文化館達7833 m2,最小的瓜州縣文化館達3216 m2。從比較中可以看出,就同一省份而言,文化館硬件基礎建設差距甚大,群眾活動用房、業務用房、管理用房和輔助用房不健全,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建設嚴重滯后,受活動用房和場地空間等的限制,設施設備也無法配置,群眾文化活動很難開展,基本文化需求難以滿足。例如,近年來甘肅省舉辦的廣場舞、合唱、朗誦等各類大型文藝活動、展演、比賽不斷增多,因受排練場地限制,定西市文化館只能以臨時“借”“租”場地的方式組織排練,排練時間、節目質量很難保證,比賽成績提升困難,很難趕超省內其他市州,地方群眾文化發展差距越拉越大,文化館引領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示范作用得不到發揮,影響地區整體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因此,場館建設滯后依然是一些地區文化館發展的瓶頸。
要推動文化館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陣地建設問題亟待解決。為規范全國文化館建設、管理與服務,發揮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用的作用,促進文化館事業科學發展,文旅部每四年進行一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有效推動了文化館的全面建設,提升了文化館的整體質量,使各地區文化館的整體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文化館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地方各級政府也應重視文化館的基礎建設工作,將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責任體系考核,多渠道籌措資金解決文化館場館等基礎建設落后和設施設備不足的問題,形成上下協同發力的格局,為文化館的發展提供最基本的陣地保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最基本的硬件需求。
三、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消費的多元化、品質化需求不斷增加,對肩負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文化館等群眾文化機構服務能力要求不斷提高,也對群眾文化工作的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但從目前部分地區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現狀來看,文化機構人員編制少,專業人員數量有限,緊缺專業人才難引進,專業結構比例失調,藝術門類不齊全,常規服務項目書法、繪畫、攝影、聲樂、器樂等專業人員居多,戲劇、小品、相聲等曲藝類專業人才長期空缺,不同藝術類別從業人員比例不協調,現有專業人員知識更新不及時,導致對群眾文化輔導不深入、不全面;職工在職稱晉升方面存在很大競爭壓力,工作積極性調動難,缺少懂管理、善管理的一專多能型人才。同時,因群眾文化工作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志愿者隊伍建設滯后,現有力量薄弱單一,老年志愿者較多,年輕志愿者不足,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整體質量不高,社會力量作用發揮不充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先位置。”人才隊伍建設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強人才資源的開發、培養和利用是推動新時代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培養善于思考和創新的研究型人才,能夠立足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發展實際,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要培育與現代文化館建設相匹配、適應現代文化館發展的專業型人才,突出文化館館長和業務部門科室主任、關鍵崗位少數人才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推動“單位人”向“系統人”轉變[3];要加強既擅長管理又熟悉業務的“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建設,培育一批能夠帶動轉型的高層次領軍人才,以確保文化館的管理和運營能夠真正符合科學發展規律;要完善人才招聘、培養、交流、晉升制度,建立符合文化館行業發展特點的人才保障機制,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布局。同時,加強新時代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四、必須推進全民藝術普及
新時代的精神內涵要求文化館通過各種渠道實現普惠式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的多樣化需求,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獲得幸福感,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目前,全民藝術普及存在程度簡單化、淺表化,覆蓋面不高的問題。一些地方文化館陣地建設滯后、人才隊伍建設薄弱,特別是場地空間狹小、文化場館建設跟不上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需求,制約著藝術項目的開設和藝術門類的設置,一些想開設而長期未開設的藝術項目依然未能開設,藝術門類偏而不全;“走出去”服務理念滯后,受傳統服務方式影響,大多地區文化館推廣藝術普及依然側重以“送文化”為主,沒有樹立“種文化”的理念,不注重對廣大民眾的輔導培訓,無法讓藝術扎根開花,普及效果不佳;數字化建設滯后,趕不上時代發展需要,一些文化機構因地方財力不足,扶持力度不夠,數字化設備難以配套,線上藝術普及處于空白期,有些文化館雖然建成了數字化平臺,但缺乏技術性人才,線上藝術普及難以開展,或開展形式單一,內容單調,僅僅停留在轉載轉播視頻階段,不會制作慕課,不會進行直播,或藝術普及項目缺少地方文化特色,難以吸引區域內群眾;總分館制建設是開展藝術普及的主要途徑,能夠上下聯動、深入群眾、深入基層,但大多地區總分館制建設停留在機構搭建層面,總分館制的真正作用未能發揮,不能調動和統籌配置有效資源,文化館之間依然單打獨斗、各自為陣,資源不能共享,藝術普及面窄小。
促進文化館普惠式發展,要加強科技成果運用,建設數字文化館,搭建文化館線上數字服務應用平臺,充分彌補文化館線下服務資源少、服務范圍有限的不足,滿足新時代公眾的數字文化需求;要改進服務方式,開展流動服務,加強供需對接,增強服務時效,擴大服務范圍,實現服務盲區全覆蓋,提高資源的可共享、可獲得性;要創新治理手段,建設總分館制,在融合發展上巧下功夫,通過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基層農村,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對基層文化的需求。以上舉措,可以打破地域限制,縮小區域差異,消除群體差別,推動城鄉均衡一體發展,推進全民藝術普及,彰顯新時代文化館高質量發展內涵。
五、必須提升文化產品質量
文化館肩負培根鑄魂的文化使命,文化工作者承擔服務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職責。但從目前來看,大多數文化館和文藝工作者對自身職責及使命擔當不夠清楚,文藝作品創新不足,缺乏靈氣,不接地氣,體現時代精神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太少。開展文化活動形式單一,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不多。展覽展演比賽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動太少,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開發不深入,不善于整理利用,缺乏保護傳承意識,文藝作品、文化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文化館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文化館要把為時代提供優秀的文化產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工作者要把為廣大人民群眾創作更高層次的精神文藝作品作為職責使命,要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打造優秀文藝作品,推動文化館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增強品牌意識,從本職上促進文化館不斷創新,在服務的某一方面、某一構成要素上要有新穎性、科學性、引領性、示范性的舉措,使文化館產生更加明顯的服務效益、更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更大的輻射作用[4];其次要抓好內容建設,樹立文化產品“內容為王”的理念,日常工作中要不斷汲取地方特色文化養分,充分開展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保護和利用,強化供給內容特色,創作優秀文藝作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服務的特色化提升文化產品質量,不斷推動文化館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
六、必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目前,文化館發展中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業務工作按部就班,缺少創新精神、缺少內生動力、缺少創作激情,特別是文化活動頻次少、規模小,主題不夠突出、內容不接地氣、形式比較單一,缺少與群眾的互動,限于“自我演藝”“自娛自樂”,活動開展被動,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社會效果一般;二是運行模式上,行政主管部門既“管”又“辦”,文化館多被動地執行,自主研究主動性不強,原創能力萎縮;三是屬地管理和各自為陣的傳統運行管理理念無法讓各級文化館開展交流合作,難以實現普及網絡的搭建,多級聯動、協同發力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總體來看,文化館發展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
2017年12月,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開始實施,提出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要求,創新管理運行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機構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增強活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5]定西市文化館2018年初完成了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工作,改革完成后,文化館各項工作變被動為主動,變“請進來”搞活動為“走出去”搞活動,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不斷增強演職人員和受眾的文化自信,讓基層群眾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認同感、歸屬感。定西市文化館探索出了一些團結和帶領社會文藝團體、文化名流、演藝人才、喜好群眾等合作服務基層服務大眾的機制和模式。
(甘肅省定西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J].群文天地,2011(7):4-7.
[2] 國家圖書館研究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4(1):99.
[3] 林琰.新時期文化館高質量發展路徑探討[J].劇影月報,2018(5):71-72.
[4] 金武剛,王瑞蕓.論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點[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8):15-23.
[5] 國家圖書館研究院.《關于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發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7,2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