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白細胞介素(IL)-6、IL-10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判斷急性胰腺炎(AP)患者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臨床價值。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鹽城市大豐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2例AP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發生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將患者分為未發生組(44例,無腸屏障功能障礙)和發生組(18例,伴發腸屏障功能障礙)。比較兩組患者血清IL-6、IL-10、TNF-α和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水平,分析AP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與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關系,并分析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判斷AP患者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價值。結果 發生組患者血清IL-6、TNF-α和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水平均高于未發生組,血清IL-10水平低于未發生組(均Plt;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AP患者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與血清IL-6和TNF-α水平呈正相關,與血清IL-10水平呈負相關(均Plt;0.05)。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L-6、IL-10和TNF-α水平聯合檢測判斷AP患者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25,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49和0.653(Plt;0.05)。結論 AP患者血清IL-6、IL-10和TNF-α水平與腸道屏障功能密切相關,聯合檢測血清IL-6、IL-10和TNF-α水平有助于判斷AP患者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風險。
【關鍵詞】血清炎癥因子;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急性胰腺炎;腸道屏障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5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6.002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6.008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因消化胰酶異常激活所致的急腹癥,可引起腹痛、發熱,嚴重時可導致低血壓和休克,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隨著病情進展,細菌、內毒素侵及腸系膜淋巴結,引起腸壁充血、水腫及局部炎癥反應,破壞腸道屏障功能,嚴重者可導致腸道屏障功能障礙[2]。因此,對AP患者病情進行動態監測,對指導臨床進行早期干預、保護患者腸道功能、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既往研究顯示,白細胞介素(IL)-6、IL-10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與急性胰腺炎病情密切相關[3-4],但有關炎癥反應在AP病情惡化所致腸道屏障功能障礙中的研究還未形成共識。有基礎研究還報道了重癥AP大鼠中血清IL-10水平與腸黏膜損傷和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關系[5]。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AP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與腸道屏障功能的關系,分析血清炎癥因子判斷AP患者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鹽城市大豐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2例AP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發生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將患者分為未發生組(44例,無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和發生組(18例,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未發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51.20±12.71)歲;BMI 18.00~27.00 kg/m2,平均BMI(21.54±2.26)kg/m2;合并癥:高血壓14例,糖尿病12例。發生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28~64歲,平均年齡(50.39±10.26)歲;BMI 17.80~26.50 kg/m2,平均BMI(21.95±2.03)kg/m2;合并癥:高血壓6例,糖尿病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本研究經鹽城市大豐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急性胰腺炎急診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6]有關AP的診斷標準;⑵均接受規范治療,且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及腸梗阻者;⑵妊娠或哺乳期者;⑶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者;⑷合并惡性腫瘤者;⑸合并精神分裂癥或精神意識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⑴記錄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發生率,診斷標準[7]:①存在引起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危重疾病,如重癥膽管炎、梗阻性黃疸等消化系統疾病,心、肺、腎等臟器功能不全,嚴重創傷、休克及感染等;②臨床可見腹痛、腹脹、腹瀉、腸鳴音減弱等癥狀;③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漿內毒素gt;55.34 EU/L;④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gt;0.178或尿液24 h腸脂肪酸結合蛋白gt;17 ng;⑤血、腹水培養均陽性,而無其他明確感染灶。滿足①+②+③+④或者①+②+⑤即可確診。⑵實驗室指標檢測:患者入院后3 d內空腹下經肘靜脈采血3 mL,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送檢。采用ELISA檢測血清IL-6、IL-10和TNF-α水平。在入院后3 d內測定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檢測前禁食10 h,排空尿液后口服由15 mL乳果糖口服溶液(Abbott Biologicals B.V.,國藥準字HJ20171057,規格:15 mL/袋)與25 mL甘露醇注射液(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586,規格:250 mL∶50 g)組成的混合液,收集患者口服混合液后6 h內的全部尿液,混勻后取10 mL送檢。采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美康盛德醫療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92221449,型號:MS-S900]檢測尿液標本中乳果糖與甘露醇濃度,并計算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和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水平。⑵分析AP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與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關系。⑶分析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判斷AP患者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描述,行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檢驗;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以曲線下面積(AUC)表示。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和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水平比較 發生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和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高于未發生組,血清IL-10水平低于未發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AP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與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與血清IL-6和TNF-α水平呈正相關,與血清IL-10水平呈負相關(均Plt;0.05),見表2。
2.3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判斷AP患者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價值分析 以血清IL-6、IL-10、TNF-α和聯合預測結果為檢驗變量,以是否發生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見圖1。ROC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L-6、IL-10和TNF-α聯合預測判斷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AUC為0.825,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49和0.653(Plt;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AP發病率有上升趨勢[8]。AP病因復雜,AP所致的腸道屏障功能障礙是導致患者臟器功能衰竭的重要誘因。既往研究顯示,炎癥反應在AP患者伴發腸道屏障功能障礙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9]。炎癥因子的異常表達是AP炎癥反應的重要表現,炎癥因子異常分泌增加后,可直接作用于細胞膜,破壞腸道細胞結構,影響胃腸激素表達,進而引起腸道屏障功能障礙[10]。因此,通過監測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可能有助于腸道屏障功能的評估。
正常情況下,腸黏膜屏障可使水分子、電解質離子等小分子自由出入,而果乳糖等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11]。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是評估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定量指標,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水平升高多提示AP患者更易發生腸道屏障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發生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和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高于未發生組,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與血清IL-6、TNF-α呈正相關,這可能是因血清IL-6與TNF-α為促炎因子,可加重PA病情進展有關。TNF-α是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炎癥介質,其表達水平升高可激活炎癥病變部位的中性粒細胞,加快炎癥進展,還可促進其他炎癥因子分泌,通過“瀑布效應”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12],使病情惡化,累及鄰近組織,破壞腸黏膜的完整性,造成屏障功能障礙。IL-6由單核巨噬細胞、內皮細胞等分泌,與TNF-α表達存在相互促進作用,其使AP患者炎癥進行性發展,并誘導局部組織壞死[13]。有研究顯示,IL-6可加重腸黏膜損傷,并使腸道菌群移位,產生炎癥級聯反應,破壞腸道屏障功能,嚴重者甚至可導致膿毒癥等嚴重后果[14]。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發生組患者血清IL-10水平低于未發生組,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水平與IL-10水平呈負相關性。IL-10在維持機體細胞因子網絡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促進抗炎與促炎因子平衡的恢復,有助于避免多器官功能損傷等嚴重后果[15]。
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L-6、IL-10和TNF-α聯合檢測判斷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靈敏度達0.849,提示動態監測血清IL-6、IL-10和TNF-α有助于判斷AP患者伴發腸道功能障礙的風險,可為臨床早期干預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血清炎癥因子與AP患者腸道屏障功能密切相關,聯合檢測IL-6、IL-10及TNF-α有助于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早期篩查,對指導臨床、保護腸道功能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許宏蓉.急性胰腺炎患者遠期胰腺功能變化及生活質量評估[D].南昌:南昌大學, 2015.
吳建民,胡世宏.急性胰腺炎早期腸道屏障功能改變與病情評分系統的相關性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 2015, 13(1): 43-45.
羅媛.急性胰腺炎與凝血功能及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發生的相關性[J].血栓與止血學, 2016, 22(4): 376-378.
孫運萍. TNF-α、IL-6對急性胰腺炎病情評估的價值[J].中國急救醫學, 2015, 35(z2): 85-86.
黨勝春,張建新,毛正發,等.血清IL-2、IL-10及腸黏膜Fas在重癥急性胰腺炎大鼠中的動態變化[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7, 15(35): 3697-3702.
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京津冀急診急救聯盟,北京醫學會急診分會,等. 急性胰腺炎急診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21, 37(5): 1034-104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腸屏障功能障礙臨床診治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 2006, 26(9): 620.
李霞,邱俊霖.急性胰腺炎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CD].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21, 21(6): 274-275, 280.
金英朝,張弘超,李成鎮,等.急性胰腺炎和腸道屏障功能的關系[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2): 33-34.
劉付俊業,邱嘉華.急性胰腺炎患者促炎細胞因子與空腹胃腸激素關系分析[J].胃腸病學, 2018, 23(12): 737-740.
龔燕,陳鎮.早期高水平尿乳果糖/甘露醇對急性胰腺炎預后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1, 18(10): 1417-1419, 1423.
王冠,鄭美娜,秦少游,等.不同嚴重程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PCT、hs-CRP、TNF-α水平及臨床意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9, 19(14): 2699-2702, 2711.
孫亮,曾玉劍,羅華友,等.急性胰腺炎胰腺白細胞、血清白細胞介素-6、腹水胰淀粉酶變化的意義[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6, 33(1): 43-45.
潘靜,覃月秋,徐晨陽,等.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變化及其與淋巴細胞自噬凋亡的相關性[J].山東醫藥, 2019, 59(27): 21-24.
楊健鷹,方茂勇,徐周緯,等.血清IL-1β、IL-6及IL-10對急性胰腺炎預后判斷的研究[J].安徽醫藥, 2013, 17(7): 1185-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