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針灸聯合白脈軟膏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民勤縣中醫院收治的196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給予白脈軟膏治療)和觀察組(給予針灸聯合白脈軟膏治療),各98例。比較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House-Brackmann(H-B)分級、中醫證候積分、面神經功能評分、瞬目反射(R1)潛伏期、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波幅、神經因子水平、炎癥因子水平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分級優于對照組(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口角歪斜、露睛流淚、頭痛鼻塞、畏風惡寒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CMAP波幅均較治療前上升,R1潛伏期均較治療前縮短,且觀察組面神經功能評分、CMAP波幅均高于對照組,R1潛伏期短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水平均較治療前上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GDNF水平高于對照組,TNF-α、IL-17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針灸聯合白脈軟膏治療周圍性神經麻痹效果較好,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癥狀,改善面神經功能和神經肌電指標,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針灸;白脈軟膏;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1;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6.0104.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6.035
面神經麻痹屬于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是指由面神經受損造成的面肌癱瘓,可發生于任意年齡段。根據面神經損傷位置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后者病變位置位于面神經核和面神經,患者面部表情肌癱瘓,不能作出皺眉、閉眼等行為,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西醫治療該病的原則是減輕炎癥、調節面部血液循環,包含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雖有一定療效,但同時也可能伴隨著一些不良反應[2]。中醫稱該病為“口眼歪斜”“卒口僻”等,可分為風寒襲絡證、風熱襲絡證、痰熱腑實證等,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等[3]。白脈軟膏是中藥制劑,具有舒筋活絡、緩解血瘀等效果,尤其對經絡損傷的療效較好;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能夠疏通經絡、調整氣血[4-5]。兩者雖對面神經麻痹均有一定療效,但單一使用存在療效不足的情況。基于此,本研究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應用針灸聯合白脈軟膏治療,觀察其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民勤縣中醫院收治的196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49例;年齡12~74歲,平均年齡(46.11±10.35)歲;病程1~3個月,平均病程(1.82±0.27)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54例;年齡14~76歲,平均年齡(46.05±10.27)歲;病程1~3個月,平均病程(1.86±0.2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民勤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⑴西醫參照《神經病學(第2版)》[6]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⑵中醫辨證分型為風寒襲絡證[7]。主證:口角歪斜、眼淚外溢等;次證:畏風惡寒、頭痛鼻塞等;舌脈象:舌淡,苔薄白,脈浮緊。納入標準:⑴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⑵House-Brackmann(H-B)分級[8]≥Ⅱ級。排除標準:⑴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⑵合并心、肝等器官嚴重疾病者;⑶精神狀態異常者;⑷合并惡性腫瘤者;⑸合并其他感染、炎癥疾病者;⑹合并腦部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包括抗炎、脫水、改善血液循環等,H-B分級為Ⅱ~Ⅲ級的患者,口服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規格:5 mg/片)10 mg/次,3次/d,連用3~5 d;H-B分級為Ⅳ級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成都倍特得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560,規格:1 mL∶2 mg)10~15 mg/d,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后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用7 d;H-B分級為Ⅴ級及以上的患者使用甲潑尼龍(重慶萊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329,規格:40 mg/瓶)8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后靜脈滴注,3次/d,連用5 d。對照組患者給予白脈軟膏(甘肅奇正藏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3350,規格:20 g/支)治療,取適量涂于患者患處,按摩患者面部至發熱后,以指腹沿陽明經按摩5~8次,1次/d,連續6 d/周,共治療3周。觀察組患者給予針灸聯合白脈軟膏,白脈軟膏用法同上,先進行針灸再用軟膏,針灸方法:穴位選擇患側陽白、四白、下關、太陽、頰車、地倉、翳風、顴髎、迎香及健側合谷。患者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選取穴位,使用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270970,規格:直徑0.3 mm、長度50 mm),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刺直至得氣,接電針治療儀(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豫械注準20152260115,型號:XYD-Ⅰ),留針30 min。同時在針刺時對下關、翳風穴位進行艾灸,點燃艾條(南陽仙草藥業有限公司,規格:2 cm×2.7 cm)距離穴位2~3 cm,局部紅暈為合適,1次/d,6 d/周,共治療3周。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H-B分級。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記錄兩組患者H-B分級。Ⅰ級:所有面部功能正常;Ⅱ級:面部功能輕度障礙,如眼瞼閉合輕度無力、嘴部輕度不對稱等;Ⅲ級:面部功能中度障礙,肌張力差別明顯但無畸形,眼瞼需用力閉合,有明顯聯動、攣縮及半面痙攣;Ⅳ級:面部功能中重度障礙,明顯肌無力和/或外觀不對稱,眼瞼閉合不完全等;Ⅴ級:面部功能重度障礙,只有非常輕微的、可察覺的運動;Ⅵ級:面部功能全部喪失,無張力,不對稱,無聯動、攣縮及痙攣。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記錄口角歪斜、露睛流淚、頭痛鼻塞、畏風惡寒四項中醫證候積分,各項癥狀根據無、輕度、中度、重度程度分別計0、2、4、6分,積分越高表明證候越嚴重[9]。⑶比較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和肌電圖指標。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通過《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討論稿)》[10]評估面神經功能,包括靜態面容對稱性、動態自主活動、并發癥,根據損傷程度正常、輕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完全分別給予量化評分,分別為100、76≤分值<100、51≤分值lt;76、26≤分值lt;51、0lt;分值lt;26、0[量化方法:(患側口角最大移動距離+眼眉最大上抬距離)÷(健側口角最大移動距離+眼眉最大上抬距離)×100 %];通過肌電圖誘發電位儀(上海海神醫療電子儀器有限公司,滬械注準20192070544,型號:NDI-092)檢測瞬目反射(R1)潛伏期、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波幅。⑷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因子和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抽取患者5 mL空腹肘靜脈血,在離心機上進行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時間為10 min,半徑為15 cm),取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⑸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皮膚發紅、局部疼痛和局部腫脹。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比較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H-B分級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B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口角歪斜、露睛流淚、頭痛鼻塞、畏風惡寒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和肌電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R1潛伏期和CMAP波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評分、CMAP波幅均較治療前升高,而R1潛伏期較治療前縮短,且觀察組面神經功能評分、CMAP波幅均高于對照組,R1潛伏期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神經因子和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GDNF、TNF-α和IL-17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GDNF水平較治療前上升,TNF-α、IL-17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GDNF水平高于對照組,TNF-α、IL-17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5。
3 討論
莖乳孔外炎癥、受寒、病毒感染等因素可引起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進而受到壓迫,發生周圍性面神經麻痹[11]。西醫治療主要以減輕面神經炎癥水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防治并發癥為主。而中醫理論認為,該病病位在經脈與經筋,多因正氣不足、經脈空虛導致發病[12]。中醫關于該病的理論和實踐由來已久,以活血祛風、疏理經筋等為治療原則,采用針、灸、藥、罐進行聯合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有效改善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分級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針灸聯合白脈軟膏在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具有較好療效,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白脈軟膏屬于中成藥,含有多味中草藥,其中姜黃歸肝、脾經,有活血行氣、溫通經脈等功效;肉豆蔻可溫中行氣;甘松能夠行氣止痛、祛濕消腫;人工麝香可以活血通絡、通痹醒神;干姜有溫中散寒、回陽通絡之效;藏茴香可溫腎散寒、和胃理氣;藏菖蒲能活血化瘀;花椒能溫中行氣、散寒止痛、活血通絡[13]。多味藥材共奏活血通絡、散寒理氣等功效,對風寒引起的面神經麻痹有一定療效。而針灸在面神經麻痹的治療中,可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疏通面部經絡,使面部血液循環加快,針對面神經麻痹筋脈氣血痹阻的病機達到通經脈、調氣血等效果[14]。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面神經功能評分、CMAP波幅均升高,R1潛伏期縮短,且GDNF水平上升,TNF-α、IL-17水平均下降,提示針灸聯合白脈軟膏能夠改善面神經功能和肌電圖指標,減輕神經損傷和炎癥反應。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姜黃能夠促進小膠質細胞對淀粉樣β蛋白片段1-42的吞噬,進而抑制炎癥反應[15]。而針灸則能夠調節運動皮層手區與面區間的活動依賴性,改善面部功能;還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因子的消退,減輕水腫,進而減輕面神經受到的壓迫,減少壓迫性炎癥。最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針灸聯合白脈軟膏治療周圍性神經麻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分析原因,針灸主要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治療目的,無藥物刺激,雖然對組織有一定損傷,但損傷較小,在可控范圍之內,若操作得當可將不良反應降至最低。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白脈軟膏治療周圍性神經麻痹效果較好,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癥狀,改善面神經功能和神經肌電指標,減輕神經損傷,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同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唐云,韓為.針刺患側“反映點”配合面肌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2, 20(4): 736-738.
王婧蕾,陳國旗,李艷.低頻脈沖電刺激結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 2022, 37(7): 405-409.
宋明星,朱青霞.玉屏風散合牽正散加減聯合透滯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3, 32(12): 1692-1695.
《白脈軟膏臨床應用專家意見》課題工作組.白脈軟膏臨床應用專家意見[J].中國中藥雜志, 2022, 47(5): 1403-1408.
李文杰,蔣嘯,郭新榮,等.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風寒證)隨機對照試驗文獻的腧穴配伍規律分析[J].中國中醫急癥, 2020, 29(5): 788-792.
王擁軍.神經病學[M]. 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9: 204-205.
梁繁榮.針灸學[M]. 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220.
吳昊,劉立安.面神經功能計算機評價系統評估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應用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2(1): 25-27, 30.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22.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討論稿)[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06, 41(1): 22-24.
丁曉寧,張鵬,陳陽美.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和治療[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19, 32(4): 316-319.
李亞杰,張惠環,田佩洲.從少陽論治周圍性面癱淺析[J].山西醫藥雜志, 2020, 49(19): 2659-2661.
連鳳梅,宋玨嫻,田佳星.白脈軟膏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應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23, 39(6): 907-912.
趙婧,許曉爽,鄢燕.溫針灸治療風寒型面神經麻痹的療效及對GDNF和NGF表達水平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 2020, 36(6): 19-23.
余鴻強,尉杰忠.姜黃素通過增強自噬抑制Aβ1-42誘導的BV2小膠質細胞和原代小膠質細胞炎癥反應[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2019, 33(7): 49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