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溫經湯聯合地屈孕酮在寒凝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作用,為臨床治療提供幫助。方法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西安市閻良區中醫醫院收治的8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地屈孕酮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溫經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檢測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AI)和紅細胞沉降率(ESR)]水平、血清指標[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AI和ESR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8、TNF-α和PGF2α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溫經湯聯合地屈孕酮對寒凝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有較好療效,能夠有效減輕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抑制炎癥,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溫經湯;地屈孕酮;子宮內膜異位癥;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6.010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6.036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子宮肌層之外,患者常見經期異常、痛經等癥狀,可導致不孕,若子宮內膜侵犯其他部位,可引起相應部位癥狀[1]。西醫臨床針對該病常采取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雖能減輕患者疼痛、縮小病灶,但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較多[2]。而中醫認為該病屬“痛經”“癥瘕”等范疇,基本病因是血瘀,可分為氣滯、寒凝、氣虛和熱郁四型,通常根據辨證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3]。溫經湯出自《金匱要略》,有散寒祛瘀等效果,可有效緩解患者痛經、盆腔疼痛等癥狀,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有較好效果[4]。因此,本研究探討溫經湯聯合地屈孕酮治療寒凝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西安市閻良區中醫醫院收治的8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6~45歲,平均年齡(35.44±7.35)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3±1.55)年。觀察組患者年齡25~45歲,平均年齡(35.03±7.29)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06±1.51)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西安市閻良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西醫診斷標準[5-6],中醫辨證為寒凝血瘀型(主證:經前或經行腹痛、小腹冷痛;次證:經期異常、經色紫暗有血塊等;舌脈:舌質暗紅,苔薄白或膩或舌邊尖可見瘀點,脈弦或沉緊或澀);⑵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者;⑵合并其他子宮疾病者;⑶哺乳期婦女;⑷合并內分泌疾病者;⑸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⑹半年內有妊娠計劃者;⑺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地屈孕酮片(Abbott Biologicals B.V.,國藥準字HJ20170221,規格:10 mg/片),于月經第5天開始服用,10 mg/次,2次/d,連用20 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溫經湯。組方:當歸、麥冬、半夏各12 g,白芍15 g,桂枝、川芎、牡丹皮、人參各9 g,吳茱萸、阿膠各6 g、生姜3 g;經期時加三棱、莪術各6 g,肉桂3 g。加2 000 mL水煎煮,取600 mL藥汁,200 mL/次,分早中晚3次服下,于經期第1天服用,連續服用2 周。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進行療效評估。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臨床癥狀(痛經、月經異常和盆腔疼痛等)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gt;75%為痊愈;以上述臨床癥狀大幅減輕,中醫證候積分降低50%~75%為顯效;以上述臨床癥狀有一定減輕,25%≤中醫證候積分降低lt;50%為有效;以上述臨床癥狀未見減輕甚至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未見變化為無效[7]。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及治療3個周期后,將經前或經行腹痛、小腹冷痛、經期異常、經色紫暗有血塊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賦予0、2、4、6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7]。⑶比較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在血液流變儀(淄博恒拓分析儀器有限公司,魯械注準20192220903,型號:HT-100A)上檢測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AI)和紅細胞沉降率(ESR),檢測時間點為治療前和治療3個周期后。⑷比較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在離心機上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離心參數設置:轉速為3 000 r/min,半徑為15 cm,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前列腺素F2α(PGF2α),檢測時間點為治療前和治療3個周期后。⑸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不適、惡心、頭暈和發熱。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更優,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AI和ESR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血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8、TNF-α和PGF2α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5。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子宮內膜種植學說是主流的觀點,其認為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可能隨經血逆流,通過輸卵管進入腹腔,進而種植在卵巢和盆腔腹膜上,形成盆腔內異癥。此外,醫源性種植也是一個可能的因素,如在剖宮產或陰道分娩后,手術可能將子宮內膜帶至切口并直接種植[8]。中醫認為,該病的基本病機是瘀阻胞宮沖任,寒凝血瘀型多因寒性凝滯,與血相搏而成血瘀,致使沖任、胞脈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積而成癥[9]。因此,本研究應用溫經湯治療寒凝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觀察其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更優,中醫證候積分更低,提示溫經湯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療效更優,可顯著減輕患者癥狀。溫經湯中含多味中藥材,其中當歸為補血藥,可活血、調經止痛,還可散寒;阿膠性平,可補血滋陰;吳茱萸為溫里藥,可暖肝散寒、溫陽燥濕、止痛止呃;人參為補氣藥,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等效;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主治經閉、痛經等癥;甘草可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桂枝性溫,為解表劑,可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祛風散寒;生姜味辛,性微溫,能夠散寒、溫中;半夏能夠消痞散結;白芍可柔肝止痛、養血調經;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10]。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AI和ESR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IL-8、TNF-α和PGF2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溫經湯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抑制炎癥。當歸具有抗氧化、增加血液循環等藥理作用,當歸-白芍藥可發揮調節血液循環、抗炎和脂質代謝等效用。阿膠具有改善貧血、提高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水平、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此外,還有研究報道,吳茱萸可改善血液黏度、抑制炎癥[11]。最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溫經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分析原因,可能與溫經湯的藥物大多藥性溫和,不易引起明顯不良反應有關。
綜上所述,溫經湯聯合地屈孕酮對寒凝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較好,能夠有效減輕癥狀,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癥,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良好,具有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閆奇.血清淀粉樣蛋白A與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期、痛經及不孕不育的關系[J].國際免疫學雜志, 2023, 46(4): 418-422.
施靈美,鄒雪平,左海紅. GnRHa聯合不同藥物治療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長期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 2023, 38(10): 1838-1843.
張悅健,陳曉瑤,楊思晨,等.基于真實世界數據琥珀散加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辨證及用藥規律探討[J].藥物評價研究, 2023, 46(7): 1396-1405.
鄔素珍.論《金匱要略》溫經湯應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12(4): 10-11.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J].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5, 50(3): 161-169.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120-123.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M]. 北京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2002: 267-271.
馬雪松,張宗峰.上皮-間質轉化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中的作用[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20, 47(1): 101-105.
阿依達娜·毛蘭,張紅,梁婧.寒凝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與五態人格、體質相關性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 2023, 35(1): 125-129.
楊金萍,李懷芝,馮詩瑤.《神農本草經》與宋本《傷寒論》茱萸類藥考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21, 27(3): 484-487.
王嫣,楊衛平,彭芳,等.吳茱萸堿通過TLR4/NF-κB通路抑制脂多糖誘導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損傷[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19, 35(12): 1088-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