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鵬,田 莉,付星吉
(1.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 貴陽 550025;3.云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一次重申和強調堅定歷史自信的政治論斷,這毫無疑問使歷史自信的相關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理論前沿問題。通過梳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可發現,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開始,學術界關于歷史自信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目前,學界主要圍繞歷史自信包含的時間跨度、價值意義、基本依據、認知結構、理論基礎、強化路徑、與“四個自信”的關系等方面展開學術探討和理論爭鳴。國內學者多維的研究視角、豐富的研究內容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石。堅定歷史自信的政治論斷不僅是我們黨的歷史信仰、政治信念,還是精神品質和理論創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一百多年黨史的視域理解和闡釋歷史自信,探究其出場語境與實踐路向不僅具有黨史觀層面的理論意義,還對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多維的研究視角、豐富的研究內容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石。堅定歷史自信的政治論斷不僅是我們黨的歷史信仰、政治信念,還是精神品質和理論創新。學術界對歷史自信的研究成果彰顯中國共產黨黨史觀的科學立場和唯物主義方法論。因此從多維度、寬領域對堅定歷史自信的論斷進行闡釋是深刻理解其內涵的重要方式。綜合學術界的學術研究,關于歷史自信的研究仍有繼續挖掘的空間,從大歷史觀的理解視域、從出場語境、從其所關涉的實踐路向等進一步研究正當其時。從理解視域維度來看,大歷史觀具有貫通古今的時間視域、聯通中外的空間視域,為探討和理解歷史自信提供了新的視域。從出場語境維度審思,堅定歷史自信是彰顯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黨的中心任務的未來圖景、樹立科學黨史觀的現實需要。從實踐路向維度審視,堅定歷史自信要求我們黨遵循正確的政治立場,始終錨定黨的中心任務不懈奮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一百多年黨史的視域理解和闡釋歷史自信,探究其出場語境與實踐路向不僅具有黨史觀層面的理論意義,還對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理解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堅定歷史自信的政治論斷、精神品質和理論表達,需要秉承大歷史觀。大歷史觀蘊含著歷史厚重感的縱向維度以及地域寬廣性的橫向維度。運用大歷史觀進行客觀考量和歷史比較,理解堅定歷史自信的論斷有三種視角不可或缺。一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理解堅定歷史自信的深厚文化基礎;二是從五百多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理解堅定歷史自信的制度和理論基礎。三是從一百多年中國共產黨史理解堅定歷史自信的實踐基礎。
從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考量,中國共產黨站在中華民族新的歷史紀元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政黨理念與行為規范得益于中華民族璀璨奪目、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史中的優質文化基因。這些文明的火種穿越歷史長河成為中國思想變遷的根本樞軸,孕育了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中國精神。可以說,中國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它的本質規定和歷史性來源于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傳承的文明和優質文化基因。中華文明的優質基因的內在底蘊釋放的偉大創造力,不僅不斷加深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的認同程度,還確保了中華文明史的持續性、包容性、開放性,這鑄就了中國共產黨堅定歷史自信的文化根基。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三者[1]建構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框架結構,它們具有強大的“扎根效應”。核心思想理念涵蓋人與自然、社會、他人關系的核心觀念、思維方式和行動指南。從“天人合一”到“修齊治平”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思想理念夯實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安身立命之基。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禮義廉恥等倫理觀念和道德智慧是中華傳統美德中道德譜系的精髓。在傳統時空與現代時空轉場中,中華傳統美德的實體性內容再度青春化,有效應對了道德流變,整體性擴容了正確道德觀的資源空間。“君子以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等是中華人文精神和中國文化精神的表征,這在精神維度筑牢了中國人共享的精神家園。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強大的“扎根效應”催生了“聚合效應”,促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優質文化基因,在秉持返本開新原則基礎上,始終保持在世界第一梯隊。中國共產黨將自己科學的理論武器運用在擁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價值意蘊深刻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五千多年文明的國度里,創造了中華文明的現代性復興。綜上,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基因為中國共產黨提出堅定歷史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五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審思,中國共產黨能夠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政治論斷和精神品格在于中國共產黨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強大生機與活力。從莫爾的《烏托邦》到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再到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理論與實踐至今已走過五百多年的歷史。這五百多年的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經歷了“六個時間段”,遵循著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辯證法則,在歷時態和共時態交互呈現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其時間域和空間域在拓展與減弱中交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呈現出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場景。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給世人一種似乎跌落低谷、一蹶不振的跡象。此后,由中國共產黨主導的社會主義運動“一枝獨秀”,展現出的復興局面成為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基本特征和現實態勢。
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原則,調試與優化改革開放偉大抉擇的前進軌道,孕育和生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催生了中華文明的現代性復興,取得了巨大成就,黨的二十大深刻指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114萬億元,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達18.5%[2]8。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突破蘇聯傳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樣板,在拓展世界現代化道路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堅持的時空條件、實踐主體、理論指南、發展模式、動力機制、發展戰略等因素對世界產生“溢出示范效應”,為人類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創造出新圖景。中國共產黨主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打破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歷史終結論”“中國崩潰論”等錯誤言論,開辟了一種“東升西降”“社升資降”的新局面。雖然“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積極革新,經濟發展成就顯著”[3],與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時的孤弱比,當今世界存在著120多個共產黨,黨員人數超過1億[4]。但與中國相比、同中國共產黨相比,我們黨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史無前例的,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科學性,也成了中國共產黨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信心和底氣。
從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黨史審視,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孕育和催生了中國共產黨堅定歷史自信的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在“四個歷史時期”偉大實踐中推進和實現的四個“偉大飛躍”是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最直觀、最生動的實踐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15。這意味著前三個“歷史時期”我們黨與人民一道完成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偉大飛躍的偉大成就。在中國步入近代社會之前一直長期處于一個超穩定結構的社會形態。而進入近代社會以后,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形態陷入了政治整合高難度的特殊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何創造出新的政治整合機制,完成中國政治體制轉型,重塑意識形態,尋求民主制度最大公約數等使命任務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政治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時期發揮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力、說服力、號召力,提出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完成了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的整合,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這一時期,為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任務之一是完成社會形態的躍升,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大力發展生產力。依據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中國共產黨基于歷史和現實的連續性和同構性,進行反思和創新,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成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制度的偉大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這為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提供了信心和底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以“小康社會”為動態衡量標準,錨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致力于共同富裕,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為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新時代我們黨在汲取歷史經驗和營養的基礎上,積極主動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取得的歷史性偉大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助力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在整體形象層面實現質的提升,為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更加雄厚的物質條件。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視角審視,堅定歷史自信的生成是彰顯新型政黨主導的具有“溢出示范效應”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實需要。從百余年黨的使命任務動態演進的歷史軌跡來看,階梯式前進的使命任務為堅定歷史自信注入“堅實底氣”,同時堅定歷史自信的精神品質和理論表達是滿足黨的中心任務的精神動力、戰略遵循和前進方向的現實需要。堅定歷史自信的重大論斷內嵌著修史治史的科學立場和方法論,是對黨史觀的創新和發展,是堅持和弘揚正確黨史觀的現實需要。
大歷史觀不僅強調歷史的縱向思維,還主張宏觀的空間視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以寬廣的國際視野進行歷史比較,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遵循新型政黨邏輯,創造出的具有文明新內涵、文明新機制、文明新動力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堅定歷史自信奠定了無比堅定的信心和底氣。這種文明新樣態是中國共產黨經過腥風血雨、艱辛探索開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出的人類文明新樣態。不是貼上“現代化”的標簽就能將一個國家納入“現代文明”的標準尺度中,中國催生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真正意義上打破了中國傳統文明固有的歷史界限,還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傳統社會主義文明形態,讓多彩的世界文明之花沒有完全陷入歷史終結的西方文明的神龕里。
中華傳統文明在兩千多年封建王朝興衰治亂史中形成了一種循環往復論而非社會進步論的固有思維。一些傳統道德標準和倫理道德規范導致廣大人民群眾 絕對服從于“君”,趨向保守性的人格又缺乏挑戰權威的獨立思考性。重農抑商的傳統農耕社會抑制了社會形態進階的步伐。中國共產黨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與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深度融合加速和推動了中國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華文明再現復興與繁榮。近代以來,在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輿論場域中資本主義文明被奉為圭臬。資本主義文明確實在人類生產、生活方面的貢獻遠超以往的文明。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5]。然而,遵循資本邏輯,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資本野蠻無序增長,社會關系、價值追求都在利益和金錢的裹挾下加劇失衡。當前,資本主義制度面臨的困境主要有,“經濟失調與國家干預失效、傳統建制派失寵與民主政治失靈、福利體系失能與貧富收入失衡、價值觀失色與新自由主義失敗”[6]。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新文明形態在與資本主義文明遭遇、沖突的過程中,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崇尚和合思想,既發揮資本優勢,又有效克服了資本主義文明的“二律背反”,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傳統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誕生打破了資本主義文明獨霸全球的局面,科學社會主義指明的理想社會形態由理論轉化成現實。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快速追趕并超過大多數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已經證明社會主義性質的文明形態的生機與活力。然而,蘇聯這種傳統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有著一系列的弊端。社會主義的文明形態并非是固定的模式,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了以蘇聯為傳統樣板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進而終結了歷史終結論。綜上,在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時代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重大論斷,更能夠彰顯這一文明形態的先進性、優越性。
從百余年的黨史視域審視,黨的使命任務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為堅定歷史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底氣”。同時,歷史自信作為精神形態和理論表達為進一步推進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提供精神動力、戰略遵循與方向指引。首先,堅定歷史自信的精神品格為推動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提供了歷史主動精神。堅定歷史自信語境中的歷史主動精神特指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主要表現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等精神特質。它的根本價值取向關涉黨的初心使命,這種勇毅前行的擔當精神轉化成積極主動的精神力量,助力中國共產黨推動中華民族在政治制度層面、社會形態層面、物質經濟層面實現質的飛躍。可見,堅定歷史自信的精神品質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向度,依舊能夠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其次,堅定歷史自信的理論表達為推動黨的中心任務的實踐提供戰略遵循。這種戰略遵循就是在推進黨的中心任務的進程中保持清醒頭腦和戰略定力,認清“歷史方位”,依據客觀規律制定戰略步驟和政治策略。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是歷史性偉大成就,這得益于對國情科學把握基礎上的清醒自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推進新的使命任務,堅持“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作風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把握國情,把握客觀規律,認清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適時調整政策方針;最后,堅定歷史自信的政治論斷和理論表達為推進黨的中心任務指明前進方向。如今中華民族迎來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歷史性偉大成就是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的底氣之一,也證明中國共產黨前進方向的正確性。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主題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鐫刻在黨的旗幟上,這就是我們黨明確的前進方向。在建黨百年的重大歷史節點提出堅定歷史自信重大論斷,就是要為我們黨緊緊錨定民族復興的歷史主題,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的內涵緊扣民族復興的主題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今,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處在關鍵性歷史時期,任重而道遠。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堅定歷史自信的論斷為我們黨在風云變幻復雜局勢中始終錨定民族復興的歷史主題,進而保證我們黨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的黨史觀是從總結100多年黨史實踐的基礎上誕生的。基于這種科學黨史觀,堅定歷史自信的重大政治論斷體現了我們黨對歷史的認知模式,它不僅是一種精神品格、政治實踐,還是對黨的理論表達和理論創新,對中國共產黨黨史觀的豐富和發展。它折射出了歷史主體修史治史的正確思維方法、政治立場和科學方法,成為書寫歷史的典范,體現了我們黨的歷史信仰以及書寫自身歷史自信的精神風貌。因此說,堅定歷史自信政治論斷是培育、樹立和鞏固科學黨史觀是現實需求和必然邏輯。歷史認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堅定歷史自信論斷的生成與中國共產黨科學公正的黨史觀密不可分。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這實質上隱含著中國共產黨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中國共產黨科學的黨史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歷史文化基礎,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石,以總結百年黨史經驗為實踐基礎,以橫向和縱向的大時空視野即大歷史觀為方法論指導,堅持“黨史姓黨”的原則,堅持人民立場,堅持客觀公正秉筆直書的精神。同時,堅決同污蔑黨的光輝形象的錯誤思潮和言行作堅決斗爭。因此說,這種科學的黨史觀不僅有著生成的深厚基礎,還有著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重要價值。堅定歷史自信的政治論斷重要實踐指向之一就是要圍繞黨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來宣傳和弘揚黨史史實和中國故事,傳播正確的黨史觀。對黨史的科學認知是影響堅定歷史自信的關鍵性衡量指標,因此必須在全社會不斷夯實堅定歷史自信的社會基礎、組織基礎、歷史基礎、精神基礎等,不斷加強歷史自信精神品格的闡釋,踐行歷史自信的內在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堅定歷史自信這一政治品格和精神品質的價值,起到堅持和弘揚科學的黨史觀,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堅持唯物史觀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的作用。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和強調堅定歷史自信,有著鮮明的實踐圖景,即為實現黨的中心任務發揮歷史主動精神。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1]21。黨的中心任務包含著一個重要實踐主體、兩個宏偉目標的基本內容,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論斷在于在推進黨的中心任務的進程中始終依靠人民群眾這一實踐主體,錨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目標愿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和強調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實踐指向之一在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充滿信心、勇氣向新的目標發起沖擊。這一新的目標主要是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黨的中心任務的推進需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這意味著我們黨要牢牢站穩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從大歷史觀的視域審視,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一百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政治論斷,主要在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偉大成就,這一系列偉大成就成為中國共產黨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縱觀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實現的一次次飛躍,均是政黨意志與人民意志保持同頻共振所產生的效果,也就是說這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依靠人民和為了人民辯證統一的政治立場所生成的圖景。從理論視域考量,站穩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8]。從實踐層面審視,中國共產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已經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踏上了進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從歷史、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審思,在新的征程上要順利完成黨的中心任務,仍需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發揮歷史主動精神,時刻保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匯聚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磅礴偉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和強調堅定歷史自信的實踐指向之一關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大歷史觀視角審思,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致力于探索中國特色和中國風范的現代化新路。堅定歷史自信的提出得益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成、發展與完善。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從黨的歷史深處走來,不僅充滿艱辛探索、流血犧牲,還具有指導思想的先進性和實踐的科學性,同時還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破解了‘歷史終結論’‘主義失敗論’‘西方中心論’‘國強必霸論’”[9]。既擁有苦難輝煌又伴有重大成就的無產階級政黨主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史奠定了堅定歷史自信的強大底氣,同時堅定歷史自信又為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揮歷史主動精神指明了需要秉持的重大原則。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2]26。中國式現代化新路遵循政黨中心主義的政治邏輯,這種邏輯范式是保證理論與實踐、人民意志與國家意志持續性良性互動和同頻共振的關鍵性政治保證;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27。道路自信是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規制中國式現代化社會形態的政治制度保證;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27。堅定歷史自信的基礎之一是偉大成就,而人民群眾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并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的力量源泉。因此,在堅定歷史自信的基礎上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四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2]27。改革開放是堅定歷史自信和中國式現代化生成的動力引擎,是科學理論與偉大實踐的融合、升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仍需改革開放的牽引力;五是“堅持發揚斗爭精神”[2]27。斗爭精神是我們黨實踐與理論的雙重自覺,為堅定歷史自信、為孕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敢于斗爭、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品格。面向未來,在堅定歷史自信的基礎上必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堅持以上五大原則。
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和強調堅定歷史自信,其實踐向度關涉黨的中心任務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實踐主題。從大歷史觀的視野考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一百八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美好夙愿。之所以在建黨百年的重大時間節點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論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使命、實踐主題密切聯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15。這意味著中華民族在整體形象層面已經實現質的躍升,迎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華民族的最新樣態,它是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重大論斷提出的重要成就基石和信心底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所得的歷史性偉大成就催生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當前,站在最新、最高成就的基礎上,堅定歷史自信有著十分明確的實踐展望,即如何順利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面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偉業。堅定歷史自信,一方面可以為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征程中緊緊錨定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保持目標使命的自覺性、堅定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是貫穿黨史的一條鮮明主線,必須長期堅持下去;另一方面,堅定歷史自信作為彰顯中國共產黨修史模式和敘史范式的理論,能夠為我們充分認識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提供大歷史觀層面的視角,即從實踐性、整體性、全局性的視角審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樣能夠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認清客觀事實、保持清醒頭腦,理解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