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25課《少年閏土》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在《少年閏土》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一個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鄉下少年的人物形象,集中展現出少年閏土的純樸與靈秀,也表達出作者對于兒時伙伴的懷念之情。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前預習、課中引導、課后拓展三大部分展開教學,結合文中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事件描寫,帶領學生更直觀、立體地把握少年閏土的形象,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人物描寫方法的領會,通過課文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一、做好課前預習,初步了解文本內容
(一)重讀經典詩句
教師在課件上向學生出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一經典名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與看法。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結合臧克家的這句經典詩句,讓學生了解和體會“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中的“他”指的是魯迅先生。
(二)預習了解魯迅其人
預習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預習的效果與質量也會直接影響到后續課堂教學的質量。從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的課程內容來看,本單元以“走近魯迅”為主題。在預習任務的安排與設計上,教師可以重點讓學生梳理魯迅的相關資料,在預習基礎上開啟本節課的課程教學。
教師:大家通過預習已經對魯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有沒有哪位同學愿意分享自己的預習成果,為大家介紹一下魯迅。
教師在課件中向學生出示《少年閏土》的插圖,然后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他是誰嗎?繼而引出本次的課文《少年閏土》。
(設計意圖:結合單元導語中臧克家的經典詩句,自然地引出魯迅及他的作品——《少年閏土》,能夠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有利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也能夠進一步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
(三)借助資料,加強對文中風俗、時代背景的理解
在教學安排上,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任務的布置,讓學生初讀課文圈畫其中不理解的地方。對于這些不理解的地方,學生可以自行查閱,也可以在課上集中解決。
根據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指導,教師需要充分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貫穿人文教學主題。在《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中,由于作者的創作年代與當下跨度較長,文中出現的一些語言風格、風俗習慣、生活場景也與現代有較大差異。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的一些難以理解的部分,如風俗習慣中的“祭祀值年”,語言中的“希奇”“項帶”,以及生活場景里相關的“捕鳥”“扎猹”“看跳魚”等向學生介紹,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進而對后續內容的理解更加順利。
(設計意圖:查閱資料的能力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因此,在任務的設計上將其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少年閏土形象,也能更深刻地感受魯迅的寫作風格。)
二、基于具體場景,感受《少年閏土》作為鄉下少年的純樸與靈秀
《少年閏土》是白話文的早期作品,其中有一些字詞與我們當下的詞語使用習慣有所不同,對此,教師可以先帶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圈出一些與當前使用習慣不同的字詞,如“希奇”“銀圈”等。然后讓學生結合這些字詞再讀一讀、說一說這些字詞的意思,并通過初步閱讀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剖析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閏土給“我”的印象又是什么?
(一)月下看瓜刺猹的閏土
1.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第1自然段,通過學生的自由朗讀初步感知閏土的特點,并邀請學生說一說第1自然段描寫的人物畫面給自己帶來了怎樣的感受。
2.回答問題。教師結合第1自然段閏土月下刺猹的景象,結合相關的微課視頻或動畫視頻,讓學生體會“這是‘我看到的畫面嗎?”并讓學生分析。
3.指導閱讀。教師組織學生進一步帶著感情朗讀課文中的第1自然段,并嘗試通過朗讀將作者勾畫出的月下刺猹的閏土形象展現出來。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調整閱讀節奏,例如,在朗讀到“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等內容時需要讀得舒緩;在閱讀閏土刺猹時,需要讀得輕快來突出閏土身手敏捷、反應靈活。
4.師生共讀
(設計意圖:在《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中,第1自然段向我們展示了我對“閏土”的印象,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了很短的篇幅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一個純樸、靈秀的農村少年形象。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自由朗讀、有感情地朗讀、師生共讀等多種形式,能夠幫助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出的情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與寫作能力。)
(二)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
1.結合課文中的第6~18自然段,帶領學生默讀課文,并通過小組合作分析,第6~18自然段中閏土給我講了哪些新鮮事?
2.以小組為單位,結合6~18自然段分析閏土給“我”講的新鮮事,并將這些事概括成一個個小標題。
3.結合閏土講的那些新鮮事,如在雪中捉鳥、在海灘上拾貝、瓜地刺猹、觀察跳魚等。你覺得故事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寫下你的感受,與小組成員分享。
4.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討論。在雪地捕鳥中閏土給出的捕鳥方法,經過實踐是真實可行的,這也說明了閏土作為鄉下少年十分的能干。并且,閏土知道的鳥的種類也非常多,如除了鳥雀外,還有稻雞、角雞、藍背等,這也說明了閏土作為鄉下少年對于自然事物見多識廣。
在沙灘上撿貝殼的時候,閏土請“我”到他們那兒拾貝殼,閏土認識了許多不同的貝殼,而且對人真誠熱情。在瓜地刺猹中,閏土刺猹的動作果敢敏捷,說明了少年閏土的機智勇敢。而且閏土也向我傳授了許多關于猹的知識。在瓜地里,閏土說道,“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這也證明了他是個純樸的年輕人。
《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中,關于瓜地刺猹的場景是最能展現少年閏土鄉下少年純樸、靈秀的片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插圖帶領學生進行重點分析。
5.與閏土這一鄉下少年的見多識廣相比,“我”又是一個怎樣的人?通過對比閱讀,教師帶領學生基于第6~18自然段勾畫與我相關的語句,如“我素不知道”“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這些語句中可以發現相較于少年閏土在鄉村豐富多彩的生活,“我”的生活較為無趣。
(設計意圖:結合課文中第6~18自然段,了解為我講新鮮事的閏土,關聯課后習題,能夠帶領學生通過熟讀課文并且在小組中的交流感悟,更深入、更直接地感受閏土這個角色,也可以通過和閏土的見識相對照,讓學生了解到我對自由的渴望,從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內容。)
(三)與“我”初相識時閏土
1.分析“我”的家境
教師結合文章的第2自然段,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點滴細節中了解作者的家庭情況。貢品多、祭祀用具講究、家中有一個忙月等,這一切都表明“我”的家庭條件比較好。
2.分析“我”與閏土的關系
閏土是一個平凡的鄉村少年。“我”和閏土除了是朋友關系,還是什么關系?
通過課文線索的梳理,不難得出我是一個少爺,我與閏土之間實則是主仆關系。
3.讀一讀。結合課文中關于閏土名字的由來和他外貌的描寫,進一步分析閏土的形象。
(設計意圖:在了解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從“閏土”這個名字的來源以及對他外貌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推斷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健康的孩子,也是這個家庭的掌上明珠,他的父親很愛他。雖然閏土的家境一般,但少年閏土在作者心中無論哪個方面都是美好的。)
三、結合人物描寫,直觀體會少年閏土的個性特征
結合《少年閏土》中的一些具體場景,不難得出少年閏土是活潑的、機智的、見多識廣的。除了具體場景以外,文章中有不少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的部分,可以反映少年閏土作為鄉下少年的靈秀、純樸。
(一)外貌描寫
作者通過外貌描寫能夠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尋《少年閏土》中有關閏土外貌的描寫,其中主要有兩處:第一部分寫道:“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第二部分寫道:“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兩處的描寫十分細致,既讓讀者對閏土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又突出了閏土的生活特點。例如,閏土這紫色的圓臉,是因為他長年住在海邊,沐浴著海風。而“氈帽”則是紹興地區的一種常見之物,而閏土自幼即戴,亦可證明他自幼便在家中幫助父母勞作。而從“銀項圈”部分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閏土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和關愛。
(設計意圖:教師帶領學生分析不同的外貌描寫,并把握外貌描寫的特點與要求,通過寥寥數語向讀者傳遞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少年閏土》的理解。)
(二)語言描寫
在敘事和寫人時,作者運用語言描寫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明,也能通過語言描寫更直觀地體會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展現人物的心理特征與精神風貌。
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少年閏土》中“我”與閏土的對話場景,如“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
通過這些語言描寫的片段,教師帶領學生想象、分析閏土在說這些話時的神情、動作,并搭配課文的插圖和課件中的視頻部分,能夠讓學生自然地在頭腦中建構起少年閏土在說這些話時眉飛色舞的景象,也能夠通過“我”與閏土的交流彰顯少年閏土純樸的形象。例如,閏土的性格相對羞澀,可是一涉及他所知的、他感興趣的事情,他就顯得特別天真、活潑、博學。這些細小的語言描寫能夠幫助學生直觀體會和理解閏土的性格,也能夠與此前的外貌描寫相結合,打造更立體的閏土形象。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結合外貌描寫、語言描寫,體會閏土的人物形象,以及閏土在與我交流過程中生動的語言。這些鮮活的語言本身就是由閏土豐富的人生體驗而成,再加上鮮活的語言描述,使“閏土”這一形象更顯鮮活。)
(三)動作描寫
動作是反映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作者在描述角色時,對動作的描寫也是將人物形象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環節,使角色的性格更加突出,同時可以用動作描寫來提高角色在讀者心目中的真實度。《少年閏土》中對“刺猹”“捕鳥”的動作描寫最多,這里的“捏”這一動作的應用說明了閏土對鋼叉的使用是十分在行的,也說明了閏土對猹這種動物十分了解。閏土刺猹的動作敏銳、機智,一改讀者對于閏土靦腆、羞澀的性格的看法,能夠給人以勇敢、機智、果斷的印象。
在雪地捕鳥中,作者通過“掃、支、撒、拉”等一系列動詞的運用,顯示了閏土對捉鳥過程的熟稔程度,將一個機靈、活躍、有活力、有能力的海邊少年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結合動作描寫的段落進行分析,能夠層層遞進地突出閏土的立體形象,也能豐富學生對《少年閏土》的閱讀認知,能夠為后續的人物寫作奠定基礎。)
最后,在作業安排上,教師可以布置朗讀性作業,讓學生結合課上所學的《少年閏土》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嘗試著讀一讀魯迅的其他作品,并寫簡短的讀后感。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第三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