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冬菊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強調“教—學—評一體化”,將課程理念轉化為課程實施。為此,教師需要了解學情,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思考如何通過“教”確?!皩W”發生?!敖獭獙W—評”中的“評”不是傳統的總結性評價,不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而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因此“教—學—評一體化”中的“評”應該在日常教學中進行,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效果?,F以二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為例,研究小學語文單元閱讀教學“教—學—評一體化”實踐過程。
一、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相較于一年級學生學習經驗更豐富,大部分學生已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累了一定量的字詞句,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尤其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閱讀了一定量的課外書,掌握了許多課外知識,積累了大量的詞語,為小學語文中段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新鮮事物。但在認知上以具象思維為主,仍然需要借助可視化的圖片、畫面進行學習。另外,部分學生學習自主性有待提高,是教師需要監督與指導的對象。
二、單元整體分析
本單元以“兒童生活”為主題,共有四篇課文:《曹沖稱象》《玲玲的畫》《一封信》《媽媽睡了》。四篇課文均是廣為流傳的小故事,立足于兒童視角,表達了兒童日常生活充滿童真、童趣。本單元對學生識字、知識積累、閱讀均有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勇于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教師可以借助重點詞句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教學實踐
(一)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的生字,如“哄”“先”等生字,讀準4個多音字,會寫38個字,如“閉”“臉”等,會寫32個詞語,了解詞組的結構特點,辨析同音字,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借助關鍵詞句,有序講述故事。了解課文內容,針對課文內容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
3.能按照順序說過程;能邊聽邊記住主要信息;能交流課內外積累的詞句。
4.能夠聯系生活,在語境中識字學詞,回顧學習方法,形成關鍵能力。
(二)教學過程
課時1 走進名人童年的故事
【學習任務】
了解曹沖稱象的過程,表達清楚曹沖稱象的順序。在自主閱讀中借助工具理解重點詞語。能夠有序講述故事,感受閱讀樂趣。
【學習活動】
活動1:學習《曹沖稱象》
1.教師播放有關大象的視頻,學生觀察大象與其他動物的區別。
師:這頭大象長得怎么樣?我們可以怎樣形容這頭大象?(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
大象那么大,學生對大象的重量感到好奇,想要知道一頭大象的重量,但有學生指出,普通的秤不能稱大象。
學生疑問:曹沖是如何稱象的呢?
師:同學們讀一讀文中描寫大象高大、重的句子,了解官員們看到大象時的想法。(學習提示:學生可以用“一邊……一邊”形容)。官員們說完如何秤象后曹操是如何回復的?
生:曹操搖頭,說明曹操不同意官員們的稱象方法。
師:曹沖說出稱象方法后,官員們的態度怎樣?
學生組成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討論曹沖稱象所用方法的優點。
2.學習重點部分。學習指向第4自然段,學生閱讀后圈畫出曹沖稱象的步驟。
師:同學們,曹沖稱象主要包括哪幾個步驟?
學生閱讀第4自然段,并結合課文總結:步驟一,趕象上船。步驟二,在船舷上做記號。步驟三,把大象趕上岸,并在船上裝石頭。步驟四,稱石頭的重量。按照步驟演示稱象的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在船舷上畫線”關鍵句。
3.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給學生分組,讓其用“先……然后……再……最后”等詞表達清楚稱象的順序,互相交流畫出稱象的流程,并上臺演示稱象的過程。
【學習評價】
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評價內容包括學生是否表達清楚稱象過程,是否借助圖片或詞語;是否有順序地表達,使用“先……然后……再……最后”;是否演出自信的曹沖。教師觀察學生的語氣、表情、動作表現。
活動2:欣賞《小兒垂釣》
學生朗讀故事,教師引導學生讀準,把握朗讀過程中的停頓。根據課本中的插圖,讓學生說一說古詩的內容,教師補充,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古詩內容。(教師需要重點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力、概括能力及想象力)
課時2 品味童年的不同經歷
【學習任務】
掌握同音字,理解課文內容,根據課文勇于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學習活動】
活動1:圍繞心情講故事
以學習《玲玲的畫》為主,教師出示三幅相關圖畫,讓學生觀察并進行排序,學生需要說明自己排序的理由。然后,學生根據圖畫說一說課文內容,并找到對應的課文內容,找到能夠表現出玲玲心情變化的語句。
師:玲玲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學生思考后回答:玲玲的心情從“得意”轉變為“傷心”,后來轉變為“滿意”。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玲玲心情變化的原因。(聯系生活思考),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讓其重點感受文本語言。
學生總結:只要愿意動腦筋,壞事可以變好事。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生活中“得意”的事情,同時用語氣表現出“得意”。閱讀第4~6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表現出事情發生后玲玲的緊張,結合文中“啪的一聲”感受事情發生的突然性,體會玲玲傷心、難過的心情。
師:大家是怎么感受到玲玲非常著急的?(弄臟),為什么會“來不及”呢?
學生思考,自由表達。
師:玲玲如何將自己著急的心情轉變為“滿意”?
學生朗讀第9自然段,結合上下文找一找文中的好事。小組合作用玲玲心情變化的三個詞語編故事,并在全班展示。(教師重點評價學生的觀察力能力、總結能力,小組合作中的表現能力)
活動2:梳理信件說體會
重點學習《一封信》。教師通過談話了解學生對寫信的認知程度,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寫過信,與學生交流引出課文。學生自主閱讀,了解信的內容。課文中對話較多,不同對話展現出不同的語氣,學生結合重點詞句感受露西對爸爸的思念之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注意露西對生活的抱怨。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露西重寫信的過程,讓學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詞句,在朗讀信的時候表達出露西的喜悅與思念。學生對比兩封信,說出自己比較喜歡哪一封信,并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重點評價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否可以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為學生出示寫作格式,讓學生嘗試使用爸爸的口吻回信,同學之間互相評價回信內容。
活動3:交流活動趣積累
教師出示與語文園地“識字加油站”中的詞對應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用對應的詞組幫助學生讀準字音。教師采用不同形式幫助學生認讀詞組,可以選擇指名讀、同桌練讀、“開火車”讀等方式認識重點的詞組,使用偏旁歸類法正確認識生字,知道重點詞句中“動詞+名詞”的構詞特點。教師運用“詞句積累卡”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詞語與句子摘抄在積累卡中。
【評價任務】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使其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如在細讀課文時教師應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走進文本,模仿文本中出現的重點詞語,如“啪的一聲”,可以使用一支筆掉落的聲音模仿,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課時3 分享童年的美好陪伴
【學習任務】
認識生字詞、多音字及詞語,積累短語,感受睡夢中媽媽“美麗、溫柔、很累”的樣子。完成朗讀、做手工等任務,勇于展示自己喜愛的玩具。
【學習活動】
活動1:觀察家人睡覺的樣子
教師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個媽媽,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過自己的媽媽?
學生自由回答。
師:有位小朋友在媽媽睡著的時候,仔細地觀察了自己的媽媽,這是一位怎樣的媽媽呢?(展示課題)
初讀課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文中描寫媽媽睡覺的樣子。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媽媽”的形象(美麗、溫柔、辛勞)。使用圈畫關鍵詞句的方式找出哪些地方描述了媽媽的形象。結合課文感受媽媽與孩子之間美好的愛。
師:每個人睡著的樣子不同,大家有沒有觀察過家人或寵物睡覺的樣子?(如,睡著的小狗、睡著的寶寶、睡著的爸爸)。
活動2:如何形容媽媽
通過觀察家人或寵物睡覺的樣子,大家都有什么感受呢?用“……的……”句型形容一下?(可愛的狗、疲憊的爸爸)。文中是如何形容媽媽的?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教師出示準備的圖片,包括眼睛、頭發、眉毛、臉。學生朗讀后,結合課文找出文中是如何形容媽媽的五官的。
活動3:做個手工送媽媽
學生通過前兩個活動的學習感受到孩子與媽媽之間的感情。這個環節開展“手工節”活動,包括梳理主要內容,手工的主要步驟,開始制作手工玩具。制作結束,學生互相分享制作的主要過程,互相點評,從顏色、形狀、大小方面點評,并表述自己的手工玩具的寓意(如,制作掃把的學生希望幫助媽媽做家務,減輕媽媽的家務負擔)。然后在“玩具展覽會”中,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玩具,與同學互相交流。
【學習評價】
做手工環節,使用“手工節”評價表進行評價(表1)。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落實“教—學—評一體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中獲得成就感,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廣西橫州市百合鎮平福村委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