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瑾 郭澤春
80歲的張奶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生活尚能自理。3個月前,張奶奶突發腦出血,雖經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但因長期臥床出現患側肩關節疼痛、手腫、關節攣縮僵硬,無法下地行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造成這種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躺出來”的后遺癥,即與發病早期沒有做好良肢位的擺放有很大關系。
良肢位的定義
良肢位是指為防止或對抗痙攣模式的出現,保護肩、肘、手、髖、膝、踝等大關節活動不受限制以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性體位。各種體位擺放均以對抗痙攣為前提,可使偏癱后的關節相對穩固, 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痙攣模式。良肢位不是功能位,是從治療角度出發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
良肢位擺放的益處
良肢位擺放可預防緩解肌萎縮、痙攣、關節攣縮、肩關節半脫位、肩痛、肩手綜合征、骨盆后傾、髖關節外展、外旋、足內翻等卒中后異常姿勢和障礙。良肢位擺放可減輕患側肢體被動活動時的疼痛感康復時患者的抵觸心理,可在不同程度上降低病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良肢位的具體擺放
推薦體位——患側臥位
(1)患側在下,健側在上,頭部墊枕,高度適當,軀干稍后旋轉,背部墊枕以保持側臥姿勢,避免患肩直接被壓于身體下。
(2)患側肩部前伸,以免受壓和后縮;前臂向后旋,患側上肢與軀干盡可能垂直擺放;患側肘、腕關節伸直,掌心朝上,手指伸直并分開;健側上肢放于身體上或稍后方。
(3)患側髖關節伸展,膝關節略屈膝,踝關節背屈 90°;健側下肢充分屈髖置于軟枕上呈邁步狀。注意足底不放東西,手不握物品。
患側臥位增加了對患側的感覺刺激,使整個患側被拉長,從而減少痙攣,且健手能自由活動。
適當健側臥位
(1)健側在下,患側在上,頭部墊枕,高度適當,軀干略向前,胸前放一軟枕,避免向后扭轉。
(2)患側肩部充分前伸,上肢上舉與軀干約呈100°;患側上肢向下擺放于較厚軟枕上,掌心向下,肘、腕、指關節充分伸展。
(3)患側腳踝背屈,足不能向內翻且不能放置任何東西;健側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向后自然彎曲。
減少仰臥位
受頸緊張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仰臥位會加重異常運動模式,引發骶尾部、足跟部和外踝處褥瘡。仰臥位僅作為一種替換體位或患者需要這種體位時采用。仰臥位注意事項:
(1)頭部用枕頭良好支撐,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適宜,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且不宜過伸、過屈。
(2)患側肩下用軟枕墊起且稍抬向前,前臂向后旋及稍拉伸外展;患側肘、腕關節伸直,手心向下,手指伸直并分開;患側上肢平放于軟枕上。
(3)患側髖下、臀部大腿外側放墊枕,下肢稍向內旋內收,使骨盆前傾,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稍墊起,保持伸展微曲,踝關節保持 90°,防止過伸;足尖向上,保持中立位,足底不放任何東西。
床上坐位
該體位多應用在進食、排泄等情況下,可有效避免下肢伸肌痙攣。
(1)保持髖關節屈曲90°, 用枕頭墊好背部以保持軀干直立且有依靠,上肢雙手十指相扣,健指在患指下方,采用伸展位放在胸前移動小桌上;同時為避免對患者肘部的擠壓,應將枕頭放于肘關節下方。
(2)下肢自然伸直,患側膝關節略微屈曲,且墊一軟枕或毛巾于膝下。
椅坐位
(1)輪椅坐位: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及早將患者轉至輪椅,并將軟枕墊于輪椅靠背及患者后背之間,以保證軀干能夠伸展。上身挺立,膝、髖關節呈 90°,雙腳自然下垂置于腳踏上;前臂稍向前旋,雙手可搭于扶手上,或患肩前屈100°平放于桌上。
(2)椅子坐位:安靜時平坐在有扶手的椅內,背盡量往后靠;健側肘搭于扶手上,患側肘前伸,手抱軟枕,雙腿自然下垂平放于地上。活動時平坐一般椅子,健指在患指下,雙手十指相扣,伸肘,身體稍前傾平放于前面桌子上。
良肢位的注意事項
每2 h更換一次體位。腳下不要墊任何物品,因為堅硬的物體刺激足底會增加下肢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動,從而誘發足下垂。手中不要放任何東西對抗屈肌痙攣,否則會起反作用。正確的做法是使手保持張開,避免懸空及垂放。將床頭放平,盡量避免半臥位。因為半臥位會引起對稱性頸緊張性反射,增加肢體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異常痙攣模式。
中風偏癱后的日常護理
飲食調理
(1)營養均衡:家屬需要為患者提供豐富、均衡的飲食,確保攝入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
(2)控制鹽分:高鹽飲食容易引發高血壓,進一步加重中風的風險。
(3)適量攝入水分:水分攝入過多可能導致水腫,過少則可能導致脫水,都對康復不利。因此,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水分攝入情況,確保在醫生建議的范圍內。
心理護理
(1)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中風偏癱并非無法治愈的疾病,許多患者在經過系統的康復治療后都能取得顯著的療效。因此,護理人員及家屬要不斷鼓勵患者,介紹成功的康復案例,讓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
(2)家庭支持:家屬可以陪伴患者參加康復訓練,可增強患者與家屬之間的感情,也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康復。
(3)心理疏導: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針對患者的具體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輔導。
生活照顧
(1)洗澡:可以淋浴或坐浴,注意水溫適宜,避免燙傷。注意清洗皺褶部位,如頸部、腋窩等,防止皮膚感染。
(2)更衣:為患者選擇舒適、寬松的衣物,避免穿緊身衣褲。換衣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皮膚狀況,如紅腫、瘙癢等,并及時處理。
(3)保持居住環境整潔:患者居住的房間要定期打掃,每天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溫度和濕度適宜。
(4)防止壓瘡:長時間臥床容易出現壓瘡。為防止壓瘡的發生,要定時為患者翻身,一般每2~3 h翻身1次。翻身時要保證患者身體平穩,避免拖、拉等動作,同時要注意按摩患者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
(5)安裝防護欄:在患者活動的窗戶、陽臺等地方安裝防護欄,防止患者意外跌落;在地板滑倒風險較高的區域鋪設地毯,增加摩擦力,降低跌倒風險;定期檢查患者活動范圍內的家具、電線等設施,確保安全無隱患;為患者配備緊急呼叫設備,如遇突發情況,可及時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