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玲
艾灸是以艾絨為主要施灸材料,點燃后借溫熱,將其藥性作用于經絡腧穴的一種治病防病方法。艾灸歷史悠久,療效確切,故在民間應用極廣。其中,艾絨由艾葉制成。中醫認為,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現代實驗室研究證實,艾葉對多種細菌和病毒,如肺炎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腺病毒、鼻病毒、皰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現代臨床研究表明,灸法在保護胃黏膜、延緩衰老、抗疲勞、調整亞健康狀態、預防或治療多種內外婦科疾病等方面均展現出明顯效果。
治療寒性疾病
風寒感冒
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骨節酸痛、鼻塞聲重,或噴嚏連作、鼻流清涕、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艾灸穴位可選擇大椎穴。
胃痛、嘔吐
常用于脾胃虛寒之胃痛、嘔吐。胃痛為隱痛,喜溫喜按,饑餓或遇冷則疼痛發作或加重,食后或溫敷則疼痛減輕,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倦怠、食欲不振、手足發涼、口干不欲飲、大便稀溏。艾灸穴位可選擇中脘穴。
腹痛、腹瀉
常用于中虛臟寒之腹痛、腹瀉,表現為腹痛綿綿,或腸鳴腹瀉,夾雜不消化食物,腹部喜暖、畏寒、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無華。艾灸穴位可選擇神闕穴,或隔姜灸,或隔鹽灸。
關節痛
表現為頸、肩、肘、腕、腰、膝、踝等處關節疼痛,遇寒痛甚,得熱痛減,關節屈伸不利,局部皮膚發涼感。可選擇對疼痛部位進行艾灸。
痛經
痛經是指婦女在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部疼痛、墜脹,可伴有腰酸、腹瀉、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引起暈厥。艾灸對痛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常選用的穴位為關元、神闕、三陰交等。
調和虛性體質
灸法可發揮溫養陽氣的功效,培補本元,調和體質,常應用的是陽虛體質和氣虛體質。陽虛體質是以陽氣不足、虛寒為主要特征的身體狀態,主要表現為手足發涼、畏寒喜暖、喜熱飲食等。氣虛體質多見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或病后體虛,主要表現為乏力、氣短、心悸、自汗、易疲勞等。陽虛、氣虛體質艾灸的經脈以任脈、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為主。其中,任脈循行于人體前正中線上,可選神闕、氣海、中極、關元等穴位;督脈循行于人體后正中線上,可選百會、命門;足太陽膀胱經主要選擇背腰部循行段進行艾灸,可重點灸脾俞、胃俞、腎俞等。另外,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亦有溫補陽氣的功效。
預防感冒和提高免疫力
艾灸可幫助加強體內的陽氣,增強免疫功能,從而有效預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特別是在氣候轉變或季節交替時,適當艾灸可幫助身體適應外界環境變化,減少感染的風險。
促進血液循環和舒緩疲勞
艾灸可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和代謝排泄,有助于舒緩因長時間工作或運動導致的肌肉疲勞和酸痛。對于經常處于久坐、久站的人群,艾灸也是一種舒緩疲勞的有效方法。
改善睡眠質量
艾灸對調節神經系統有一定的影響,可幫助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質量。對于因壓力大、情緒波動等原因導致的失眠、淺眠等問題,適當艾灸可以起到調節作用,讓人更容易入眠,并保持良好的睡眠狀態。
艾灸的注意事項
艾灸需綜合考慮時間、火力和防護等,確保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1)適度控制艾灸時間。時間過短,熱力無法充分滲透到肌膚深層,不能發揮治療作用;時間過長,可能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一般建議每次艾灸控制在20 min左右。對于一些形體壯實、平素怕熱喜冷、容易上火的人群,可適當縮短艾灸時間,并且在做完艾灸后要多飲水,以幫助排出體內的廢物和毒素。
(2)掌控艾灸的火力。艾灸時火力不足會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而火力過旺則可能造成皮膚灼傷。在進行艾灸時,應以皮膚感覺到溫熱而不是燙為度。可以通過調整艾絨的密度和灸盒的距離控制火力,或者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灸法,如遠灸或隔物灸,以減輕火力對皮膚的刺激。
(3)艾灸時做好防護工作,避免殘渣掉落燒傷皮膚或燒壞衣物等意外情況的發生。此外,在進行艾灸時,要保持良好的姿勢和放松的心態,避免因姿勢不當或情緒緊張而導致意外傷害或不適感。
艾灸的禁忌
艾灸雖然具有廣泛的適用范圍,但并非適合所有人。尤其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應當禁用或慎用艾灸療法。比如對一些實證或熱證疾病,如由飲食停滯引起的胃脹嘔吐,畏熱喜涼的風濕熱痹、高熱等,使用艾灸可能會加重病情,或引發其他不良反應。
對于局部皮膚感染的患者,如表現為紅腫熱痛的皮膚感染,施行艾灸可能會導致感染擴散,加重皮膚病變,甚至引發全身性感染。因此,在皮膚感染尚未完全治愈之前,應禁用艾灸。
處于空腹、過飽或極度疲勞狀態下的人群,艾灸要慎重。在空腹狀態下進行艾灸,可能會導致血糖過低,引發身體不適;在過飽狀態下進行艾灸,可能引發消化不良或胃腸道不適。極度疲勞的人群由于身體虛弱,可能無法承受艾灸的刺激,容易引發不良反應。
雖然人體的大部分部位可以進行艾灸,但還是存在一定的禁忌部位。例如,顏面部的皮膚相對較薄、較敏感,施灸易引起疼痛和紅腫;孕婦的腰骶部及下腹部是胎兒生長發育的重要部位,艾灸可能會對胎兒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懷孕期間應避免對這些部位進行艾灸。
需提醒,艾灸后施灸部位皮膚發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若出現細小水泡,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即可,水泡可自然吸收。若水泡較大,應及時就診,切勿擅自處理,以免發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