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輝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給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很大困擾。與傳統西醫治療方法相比,中醫在治療失眠方面有獨特的優勢。
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身體原因:某些疾病可能引發失眠;有些藥物成分可能導致大腦神經興奮,影響睡眠質量。
(2)心理和精神原因:生活、工作、學習等多方面的壓力可能導致精神緊張,引發失眠。
(3)生活方式:睡前的不良習慣,如睡前飽食、劇烈運動、飲用咖啡、濃茶等,會對睡眠造成影響。
(4)環境因素:睡眠環境不佳,如噪聲、光線、溫度不適宜等。
失眠的影響
失眠會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產生廣泛的影響。
(1)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失眠可能導致身體機能下降,使人感到疲倦、頭痛、胃口不好、消化不良、心動過速等,甚至會降低免疫系統功能,增加患病風險。長期失眠還可能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的發生。
(2)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失眠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引發焦慮、抑郁情緒,變得暴躁、易怒、失落等。
(3)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失眠會影響精力,使人疲憊不堪、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導致工作、學習效率降低。
(4)對生長發育的影響:兒童睡眠不足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
中醫對失眠的基本認識
中醫認為,失眠主要與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其中,心主神明,是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臟腑。當心火不能下降、腎水不能上升時,心腎不交,即 “陽不入陰”,就會引起失眠。此外,肝火旺盛或肝氣郁結也會影響睡眠質量。脾胃不和,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人體氣血虧虛,從而導致心神失養,也會引發失眠。
中醫治療失眠的方法
藥物治療
中醫治療失眠的方劑有很多,需要根據不同的證型選擇合適的藥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醫治療失眠的方劑。
(1)歸脾湯:能夠益氣健脾、養血安神,適用于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癥見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
(2)交泰丸:能夠清心降火、補腎寧心,適用于心腎不交所致的失眠,癥見心煩不寐、頭暈耳鳴,舌紅脈細數。常與天王補心丹合用,以增強養心安神的作用。
(3)龍膽瀉肝湯:能夠清肝瀉火、導熱下行,適用于肝氣化火所致的失眠,癥見急躁易怒、胸悶脅痛、口渴喜飲、不思飲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鳴、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血虛多夢者可加用酸棗仁湯養血安神,療效更佳。
(4)安神定志丸:具有安神定志、益氣鎮驚的功效,適用于心膽氣虛導致的失眠,癥見失眠多夢、易于驚醒、膽怯恐懼、遇事易驚、心悸氣短、疲倦乏力。
(5)黃連溫膽湯:能夠清化痰熱、和中安神,適用于痰熱擾心所致的失眠,癥見失眠頭重、痰多胸悶、心煩口苦、嘔惡噯氣,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常配伍龍骨、牡蠣等重鎮安神的藥物,以增強療效。
(6)保和丸和越鞠丸:可消食導滯、行氣活血、解郁安神,適用于胃氣不和所致的失眠,癥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舌苔膩,脈滑。
非藥物治療
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是除藥物療法外最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通過針刺達到調理蹺脈、安神助眠的功效。所選穴位以八脈交會穴、手少陰經及督脈穴為主。常用的“主穴”有印堂、四神聰、安眠、神門、照海、申脈等。與藥物治療一樣,針刺治療也要根據辨證不同調整所選穴位,即選取相應的“配穴”,這樣才能保證治療效果。
(1)心脾兩虛型:此類型失眠主要表現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多見于老年體質虛弱或長期壓力所致勞心傷神的患者。治療應以益氣養血、健脾安神為主,配穴可選心俞、脾俞等。此外,還可以針刺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
(2)心腎不交型:主要表現為心煩不眠、頭暈耳鳴。治療以交通心腎、調和陰陽為法,配穴可選心俞、腎俞、太溪等。
(3)脾胃不和型:主要表現為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噯腐吞酸、惡心嘔吐、大便不爽、舌苔膩以及脈滑等,通常是由于飲食不加節制,過度飽食或過食辛辣、油膩、寒涼等所引起。在治療時需要調和脾胃、消食導滯。配穴可選公孫、足三里、中脘、豐隆、內關等。
(4)肝火擾心型:主要癥狀有情緒急躁易怒、胸悶脅痛、口苦咽干、目赤耳鳴、小便黃等,通常是由情緒因素所引起,如生氣、惱怒等。治療肝火擾心型失眠應以清肝瀉火、寧心安神為法,配穴可選行間、俠溪、風池等。
(5)痰熱內擾型:癥見頭部困重感、痰多胸悶、心煩口苦、嘔惡噯氣、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治療應以清熱化痰、安神助眠為法,配穴可選豐隆、內庭、曲池等。
(6)心膽氣虛型:主要癥狀有失眠多夢、易驚醒、心悸不安等,通常是由于膽小受驚或精神過度緊張所引起。在治療時,需要以養心安神、益氣鎮驚為法,配穴可選心俞、膽俞等。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通過拔罐刺激自項至腰部足太陽經背部側線,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同時,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疲勞,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常用的穴位有背部的心腧、膈腧、脾腧、腎腧、肝腧、膽腧等膀胱經穴位。常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紅為度。
耳穴療法
(1)耳穴壓豆法: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等物品,貼在耳部相應的穴位上,通過刺激穴位調節身體功能。一般選擇心、神門、交感等穴位,貼在相應的耳部區域。每天按壓3~5次,每次按壓1~2 min,睡前按壓效果更佳。按壓時要注意力度適中,同時注意觀察貼敷的物品是否脫落或移位,如有需要可隨時進行調整。
(2)耳穴按摩法:用手指或按摩棒在耳部相應的穴位上按摩,以刺激穴位、舒緩神經。常用的穴位有神門、心、腎、皮質下等。按摩時力度適中,以局部感到酸脹感為宜。
(3)耳穴放血法:通過針刺耳部穴位,放出少量血液,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消毒的針輕輕刺入耳部穴位,然后迅速拔出,讓血液自然流出。這種方法對于實證型失眠患者較為適宜,針刺前需注意消毒,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