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二甲雙胍是臨床常用的一種降糖藥,能有效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但是,二甲雙胍并不是可以自己隨意服用的?;颊咴诜枚纂p胍時,需要嚴格遵循醫囑。那么,服用二甲雙胍需要注意什么呢?
什么是二甲雙胍
二甲雙胍是目前臨床一線口服的降糖藥,主要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礎用藥,如無禁忌證且能耐受藥物,二甲雙胍應貫穿藥物治療的全程。
二甲雙胍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肝細胞膜G蛋白恢復胰島素對腺苷環化酶的抑制,減少肝糖異生及肝糖輸出,促進無氧糖酵解,增加骨骼肌等組織攝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或延緩胃腸道葡萄糖吸收,改善糖代謝。近些年來還發現,二甲雙胍可以升高血中GLP-1的濃度,有一定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因此在目前,二甲雙胍被廣泛應用于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
服用二甲雙胍的注意事項
定期檢查腎功能
二甲雙胍主要通過腎臟排泄。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可能出現藥物在體內積聚的現象,進而增加出現副作用的概率。所以,腎功能不全患者應謹慎使用二甲雙胍,一般不作為一線治療用藥。另外,對二甲雙胍過敏的患者應禁用。
注意胃腸道反應
二甲雙胍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常見的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患者應立即停藥,并適當補液。建議患者在服藥期間多喝水,增加尿量,以促進二甲雙胍從體內排出。
避免飲酒
酒精會擾亂二甲雙胍在體內的正常代謝,可能導致血糖不穩定。所以,服用二甲雙胍期間,患者最好遠離酒精。
遵循飲食和運動計劃
患者需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服用藥物,不要自行增減劑量或改變用藥方式。在服藥期間,注意觀察身體反應,如果出現任何不適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等,應及時咨詢醫生。保持飲食均衡,避免過度攝入高糖、高脂、高鹽等食物,以免影響藥效或加重副作用。避免吸煙和飲酒,因為這些不良習慣可能影響藥物代謝和療效。
留意用藥時間
二甲雙胍的藥物種類有很多,如口服片、腸溶片等。不同的劑量種類,服用的時間也都不同。如腸溶片類,建議在餐前半小時服用,以保證藥效;如口服片或膠囊等,則建議在飯后服用,給予藥物保護層一定的降解時間。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還存有并發癥的隱患,可能會影響藥物的服用時間,所以具體服藥時間還需聽從醫生的指導。
不要隨意停藥
二甲雙胍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常用藥,但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適合長期服用。若空腹血糖在7 mmol/L以上或餐后2 h血糖在11.1 mmol/L以上,特別是年輕的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長期服用二甲雙胍。長期服用二甲雙胍會導致維生素B12水平降低,進而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此外,還可能引發葉酸代謝障礙,導致葉酸代謝障礙性貧血。慢性肝病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二甲雙胍會引起維生素B12水平下降和肝臟損害,因此這類患者在用藥時要注意監測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服用二甲雙胍后,如果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時,不要因擔心而擅自停藥,這在臨床很常見,此時應及時咨詢醫生或藥師。長期使用二甲雙胍后不要突然停用,否則可能引起體內血糖水平上升,應逐漸減少劑量和延長服用間隔,以降低血糖水平。
注意其他藥物相互作用
在服用二甲雙胍期間,應避免同時使用其他降糖藥、心血管藥物、抗凝藥等,以免影響療效或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如需使用,應咨詢醫生。
會導致高血糖的藥物與二甲雙胍合用時,如皮質類固醇、甲狀腺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藥、煙酸、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苯巴比妥類等,可能會使血糖控制失調,應密切監測血糖情況。而停用上述藥物時,也應密切監測低血糖情況。
經腎小管排泌的陽離子藥物(如地高辛、嗎啡、普魯卡因胺、奎尼丁、奎寧、雷尼替丁、氨苯蝶啶、甲氧芐啶和萬古霉素),理論上可能與本藥在腎小管競爭轉運,合用時建議密切監測,調整藥物劑量。
利尿藥物可能增加二甲雙胍的排泄,降低血藥濃度,從而影響療效。醫生可能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二甲雙胍的劑量。
部分抗生素可能影響腎臟功能,進而影響二甲雙胍的排泄。在使用抗生素時,醫生需要評估患者的腎臟功能,并可能調整二甲雙胍的劑量。一些NSAIDs可能引起腎功能損害,患者在使用時需要謹慎,并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監測。
監測血糖水平
二甲雙胍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風險,但也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體重增加、惡心、嘔吐、腹瀉、疲勞、皮膚瘙癢等不良反應。因此,在服用二甲雙胍的過程中,應該密切監測血糖水平。如果患者發現自己的血糖控制不佳,應及時就診。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少藥量。當二甲雙胍和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時,可能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因此醫生在選擇聯合用藥方案時需要進行充分評估。在監測血糖時,要選擇合適的血糖儀和監測時機。服藥期間監測血糖時,要注意定期更換血糖儀,并根據不同品牌血血糖儀特點進行適當調整。對于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來說,在空腹狀態下檢測空腹血糖更為適宜,因此在服藥期間最好選擇餐后2 h左右進行檢測。
結束語
總之,在開始服用二甲雙胍前和服藥過程中,患者應與醫生保持溝通,定期進行檢查和監測,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