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光
無痛分娩概念從提出到實踐歷經了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產科一項成熟、安全的技術,在減緩產婦分娩痛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什么是硬膜外分娩鎮痛
人體的脊神經從脊柱椎管內穿過,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支配人體感覺和運動。因此,將局麻藥物注射到脊神經根部,可以通過對脊神經的麻醉作用,從而有效阻斷相應支配區域的感覺和運動。
在解剖學領域,脊神經根部所在區域叫硬膜外間隙,因此將針對脊神經根部的麻醉稱為硬膜外麻醉,而應用于分娩鎮痛的硬膜外麻醉稱為硬膜外分娩鎮痛。
分娩鎮痛的風險
硬膜外分娩鎮痛存在一定的臨床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麻醉過程中的穿刺風險。在麻醉穿刺過程中,穿刺針需要穿過患者的皮膚、皮下、黃韌帶,最后到達硬膜外間隙。由于穿刺深度較大,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如果穿刺過程中出血量較大,可能會引發神經損傷、休克等嚴重后果。
(2)麻醉藥物過敏風險。硬膜外分娩鎮痛過程中,一旦出現麻醉藥物過敏性風險,會對產婦的生命體征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導致胎兒供血不足,引發宮內窘迫等。部分過敏體質產婦在麻醉后,可能會出現低血壓、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出現反流誤吸。
(3)體溫上升。硬膜外分娩鎮痛在起到良好鎮痛作用的同時,下肢出汗會不同程度地被抑制,導致熱量不易散失,使得體溫有逐步上升的趨勢。
因此,麻醉師在實施硬膜外分娩鎮痛過程中,必須結合孕婦的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方案,有效規避相應的風險。同時,麻醉師還要與產婦及家屬進行溝通,讓他們充分了解上述信息,使產婦在接受分娩鎮痛時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提高治療依從性。
硬膜外麻醉在無痛分娩中的臨床應用
椎管內阻滯技術為國際公認的最佳分娩鎮痛方式,包括硬膜外阻滯和腰硬聯合阻滯兩種。其中,硬膜外阻滯不僅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還可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臨床上首選的分娩鎮痛方式。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醫生會在產婦的腰背部進行硬膜外針穿刺,利用膠布將硬膜外導管固定在背部,分娩過程中麻醉藥和鎮痛藥會通過導管持續注入產婦體內,對其腰椎附近的神經施加作用,實現痛覺神經的傳導,減輕分娩出現的疼痛感。
硬膜外針穿刺會給產婦帶來一定的不適,但并非疼痛難忍,必要時可在針穿刺前先進行局部麻醉,以緩解酸脹等不適感。
硬膜外導管在硬膜外腔留置多長比較合適
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麻醉醫生在穿刺并植入導管后,需要拔出穿刺針,然后再將導管稍微拔出一些,使之能夠處在一個適中的位置。但什么位置才算適中,目前并無明確和一致的觀點。在調整導管留置深度之前,通過硬膜外針置入導管多深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此,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諸多研究和探索。例如,DAngelo等通過臨床研究發現,硬膜外導管留置深度為2 cm時,患者發生單側鎮痛率較低,但會增加導管異位的風險。導管留置2 cm或4 cm與6 cm或8 cm相比,會有更大的概率需要重新置管。如果留置深度為8 cm時,會有較大的風險發生硬膜外導管置入靜脈。Beilin選擇100名孕婦分成三組進行對比研究,分別選擇3 cm、5 cm 和7 cm的硬膜外導管留置深度進行對比。從研究結果看,留置7 cm的患者存在異常感覺比例最大;從鎮痛效果來看,5 cm組的效果最為明顯。Mhyre的研究結果顯示,留置導管≤6 cm的情況下,刺破血管的風險會大幅降低,因此留置深度一般不超過6 cm,以4~6 cm為宜。
有研究表明,在腰部水平置入聚乙烯硬膜外導的過程中,長度不宜超過4.5 cm,但具體應該放入多長目前沒有統一標準。此外,有學者認為長度超過3 cm也有發生導管打結的可能性。從理論層面來看,如果對導管留置長度進行限制,有助于減少打結、卷曲等情況發生。
硬膜外導管拔出困難的原因
在婦產科硬膜外麻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硬膜外麻醉導管拔出困難的情況,發生導管斷裂的概率比較高,導管斷裂滯留最長能達到15~16cm。從硬膜外導管斷裂的時間來看,可能發生在術后拔管過程中,也可能發生在穿刺置管過程中。
從發生的原因來看,與麻醉醫生的操作、患者的病理和生理變化有關。例如,產婦身體過于肥胖,有可能導致導管卡在椎間關節突內;如果導管置入過長,可能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位置移動,增加彎曲、打結的可能性。此外,如果患者的肌肉組織存在炎癥反應,導管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多處彎曲,導致拔管阻力增加。
硬膜外麻醉導管拔出困難臨床處理辦法
目前,臨床使用的硬膜外麻醉導管材質比較安全,一般不會引起神經刺激癥狀和應激反應。所以,在臨床操作中一旦出現導管拔出困難的情況,不要過度緊張。如果患者沒有特殊的臨床表現,首先應該保證手術順利完成,之后再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處理。對于斷裂滯留的導管,切忌強行拔出。如果術中患者的情緒比較緊張,會導致肌肉緊繃,關節很難完全打開,此時強行拔出導管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腰椎不穩。
出現拔管困難時,首先應輔助患者進行體位調整。如果經多次嘗試還不能解決問題,就需要對導管的位置進行重新評估,再采取科學的處置方式,如采用超聲引導工具和椎間孔鏡技術進行輔助拔管。
如果患者情況比較特殊,需要長時間的留置導管,應選擇不易變形的加強型導管,可有效避免使用過程中發生斷裂情況。大量臨床實踐表明,使用加強型硬膜外導管,不僅有助于減少患者使用過程中的易異感,還可以減少蛛網膜下腔并發癥的風險,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同時,必須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導管,以免不合格導管在CT下不顯影或顯影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