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瑀桐 林璐靜 王明一
摘要:目的 探討小針刀配合康復手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實施小針刀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康復手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疼痛、僵硬、功能以及WOMAC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10 d、治療3周后,觀察組NR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直角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BB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應用小針刀聯合康復手法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膝關節疼痛癥狀、膝關節功能,提高膝關節活動度、平衡能力,且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小針刀;康復手法;疼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女性群體中多發,該病會導致患者發生關節腫脹、疼痛、畸形等情況,引起功能障礙,并可能致殘,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西醫治療該病的方法較多,如藥物治療、關節內治療、手術治療等,其中藥物治療的效果有限,且易出現不良反應,而手術治療存在一定創傷性。近年來,中醫治療該病具有明顯優勢。小針刀技術可對局部穴位進行刺激,促進氣血疏通[2]。康復手法能恢復患者的膝關節正常受力線,有助于膝關節內部平衡的改善。本研究旨在探討小針刀配合康復手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對患者疼痛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0例,女30例;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56.42±3.71)歲;病程3~22個月,平均病程(13.42±3.20)個月;發病部位:左側28例,右側22例;病情分級:Ⅰ級18例,Ⅱ級26例,Ⅲ級6例。觀察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44~71歲,平均年齡(56.54±3.83)歲;病程4~24個月,平均病程(13.50±3.24)個月;發病部位:左側30例,右側20例;病情分級:Ⅰ級17例,Ⅱ級25例,Ⅲ級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X線檢查證實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精神情況良好,認知與溝通能力正常;心肝肺腎等臟器功能正常;入組前1個月未進行過其他治療。
排除標準:嚴重胃腸道疾病、代謝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癌癥;其他膝部病變;嚴重造血系統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小針刀治療
患者在仰臥位下保持膝關節屈曲,將軟枕放置在腘窩處。在髕周、內外側韌帶等位置一次性選取4~6個壓痛點,用龍膽紫進行標記。對上述壓痛點的皮膚進行消毒,將適量利多卡因在每一個壓痛點皮下注射。應用4號針刀順著肌纖維、血管與神經平行刺入,再進行橫向、縱向剝離,松解膝關節內外側、脛側副韌帶、腓側副韌帶、腓腸肌內側頭等處,在出現松動感后撤出針刀。應用棉簽對針眼處按壓3~5 min,再將創可貼貼在針眼處。注意操作過程中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原則。叮囑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禁止劇烈運動,若發生異常情況及時到醫院就診。小針刀治療1次/周,共計治療3周。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康復手法
小針刀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康復手法包括以下兩點。(1)拔伸法:患者保持仰臥位,膝關節屈曲90°,固定患者大腿,進行對抗牽引治療。在治療時,將患者的踝關節握住并旋轉2~3次,最大程度屈曲膝關節后再進行牽引治療,共計6次。(2)松懈法:患者保持俯臥位或仰臥位,伸直膝關節,按壓三陰交、殷門、伏兔等壓痛點,每個部位按壓時間均為20~30 s。之后對上述穴位進行彈撥,每個穴位5~6次。康復手法30 min/次,于小針刀治療結束后進行,共治療3次。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在入組時、治療結束后,采用骨關節炎指數(WOMAC)量表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膝關節結構和功能,包括疼痛、僵硬、功能3個方面,得分越低提示膝關節功能越好。(2)比較兩組疼痛程度:采用數字疼痛分級法(NRS)評估,分數越高患者疼痛感越強烈。(3)比較兩組膝關節活動度。(4)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5)比較兩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估,包括平衡站立、立坐轉移、站立轉身等項目,共有14項內容,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總分0~56分,得分越高患者平衡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疼痛、僵硬、功能以及WOMAC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10 d、治療3周后,觀察組NR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直角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平衡能力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BB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中醫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歸為“骨痹”范疇,認為該病的病機主要在于先天稟賦不足、肝腎精血虧虛、關節缺乏濡養等,加上風寒濕邪入侵,導致氣血瘀滯、脈絡痹阻[3~4]。小針刀技術屬于閉合性松解術,將中醫經筋理論“以痛為腧”作為治療原則,利用小針刀反復松解膝蓋、膝關節壓痛處的肌肉組織、棘間韌帶,可使關節局部組織經筋異常而增加張力,發揮減張效果,能夠促使經絡阻滯得到緩解,恢復膝關節周圍經筋氣血運行;同時,還有助于關節內正常應力的恢復,緩解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5~6]。
本研究數據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疼痛、僵硬、功能以及WOMAC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治療10 d、治療3周后,觀察組NR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直角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BB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小針刀與康復手法聯合應用效果顯著。小針刀能夠對膝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松解,有助于膝關節力學平衡的恢復。康復手法能夠促進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的改善,并且能增加膝關節活動范圍,促使肌肉緊張、痙攣等癥狀得到改善。二者聯合應用可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且兩種方法的安全性均較高。
綜上所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應用小針刀聯合康復手法治療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術后恢復快,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王應旭.溫針灸結合小針刀及中藥離子導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2,38(5):725-727.
[2]應建偉,田小軍,洪英,等.小針刀配合中藥超聲透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22,57(11):839-840.
[3]陳宇,鄧小磊,王有雪.穴位貼敷聯合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及對患者骨代謝炎癥因子的影響[J].陜西中醫,2022,43(3):363-366.
[4]廖超.臭氧注射、小針刀聯合中藥封包治療在膝關節炎治療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3,14(8):38-41.
[5]陳土均,涂明中,李海濤,等.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及對患者TNF-α、MMMs水平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31):60-62.
[6]李福勇,任吉香.小針刀松解配合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8):30-31.